北京市通州區(qū)培智學校 李銀環(huán)
近幾年我校在中年級重度智障班進行了“利用繪本、詩歌促進重度智障兒童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的實驗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本本形如“繪本”的小“書”,漸漸走進了重度智障兒童的生活,課上、課間,甚至家里都會出現他們看“書”、讀“書”的身影,還能聽見他們咿咿呀呀的讀書聲,他們愛上了讀“書”。而他們看的“書”讀的“書”可不是一般的書,是老師們專門為他們編制的 “繪本書”,有時我們戲稱它為“生活書”。
現在的培智學校,重度智障兒童已經成為主力軍,他們的關注力、注意力、控制力等都很弱。“無動于衷”,用這樣的詞語形容他們上課的狀態(tài)并不為過。因此要讓他們看“書”,這書中“圖”絕對應是主角。
“繪本”一般是專業(yè)“大家”畫出來的,配有少量,甚至是沒有文字的圖書。繪本,圖是主角,來表達故事情節(jié),而文字只是用來起引導作用的。正是繪本“圖主字輔”的“直觀性”吸引了眾多孩子們看它、讀它。而我們借鑒和利用的正是繪本所展現出的這些優(yōu)勢。
但直接用現成的“繪本”指導重度智障看書、讀書,相當困難,一般的繪本所呈現的“直觀”很難吸引他們,畫中所傳達出的“意”也很難讓他們理解,畫面所表達出的“語”他們說不出等等,更別說引導他們來讀書了。為此我們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編畫適合重度智障學生的“繪本”書,再通過信息技術,讓“繪本”書“動起來”“活起來”,從而真正把重度智障兒童領進“繪本”的“書”世界中去。
“看書”是一種感知行為,而智障兒童的感知速度慢,范圍窄,信息容量小,觀察力不精確等。因此要被這些兒童關注的事物應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行。
據研究表明:“興趣”是以需要為基礎的,興趣又與認識和情感相聯系。為此,我們在吸引以及興趣上,利用信息技術對書中的“圖畫”做了兩項工作:一是圖畫中的事物來源于學生生活中;二是圖畫中的主人公就是他們自己或身邊熟悉的人。
為此,“照相機”就成了攝取“繪本書”圖片素材的重要工具。如《找春天》一課,校園中的“花草、樹木、房屋”,校園旁邊的“柳樹、迎春花、草坪”就走進了學生們的書中,學生們自己也在這書中“看著、指著、聞著、摸著、說著?!边€如《升國旗》一課,“學校的環(huán)境、升旗手、講話的老師”都是他們自己或熟悉的同學、老師。孩子們看著書中的自己,看著書中熟悉的同學和老師,看著他們親愛的爸爸媽媽,怎會不感到親切,怎會不吸引他們。
隨著重度智障兒童在認知等方面的提高,繪本書的故事情節(jié)也越來越豐富。
《走丟了,怎么辦》,圖上出現了哇哇大哭的孩子“我找不到媽媽了?”這是誰?原來是鄰班的小海!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出現了小海找人幫助的場景:銷售員、收銀員、清潔工、保安等人物一一出場,最后在大家和小海的努力下,小海找到了媽媽,高高興興回家了。孩子們跟著熟悉的“小?!痹谏虉隼飳ふ?guī)椭娜?,和他一起悲傷、高興。
“真人、真事”的“繪本”書,學生們不僅降低了在理解上難度,也發(fā)揮了他們想象的空間,也為學生實際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情境。真是一本好玩、好看,又具有生活氣息和生活意義的一本書。
重度智障兒童讀書,從看到理解再到讀,無論畫面多么簡單,還需要老師在課上進行細致的指導。
于是,老師就運用信息技術讓“書”有了聲音、有了動作。如《走丟了怎么辦——商場里》,“小?!钡目蘼暫驮捳Z聲就更加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對于事物感受比較淺的重度智障兒童的認知、理解絕對是一個較好的沖擊,他們不僅說出了“哭了?!薄靶『?蘖恕?,還學著小海的話“我找不到媽媽了”等更多的語言。
“小海”還能“走”起來,看!能夠“走動”的“小?!痹趯W生的手里擺弄著:“小?!毕蛏虉龅摹氨0病鼻笾靶『!毕蜾N售員“阿姨”求助……當老師把同學自己的照片替換“小海”時,“小海”馬上就變成了他們自己。
他們聽著、看著、擺著,一本小小的故事書在他們手里“活”了起來。
《農民伯伯種糧食》,一張農民伯伯在田里種地的場景,并沒激發(fā)學生多大的興趣,但當農民伯伯勞動的工具小稿子一上一下的“揮動”起來后,學生興奮了,他們學著農民伯伯的樣子干了起來。當農民伯伯的汗水滴答滴答往下掉的動畫一出現,學生們一下子就抓住了該圖的重點,說出了“出汗了”“太熱了!”等關鍵語句……
信息技術給平面的“繪本”書賦予了動態(tài)的生命,就像一個簡單明了的“動畫”展現在學生面前。視覺、聽覺、觸覺上的多種沖擊,提高了重度智障兒童讀書的興趣,增進了他們的觀察力、注意力,促進了他們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
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我們發(fā)揮“兒歌”的作用,即“繪本”故事與“兒歌”語言相結合,為重度智障學生的語言發(fā)展、為他們讀書助力。
我們知道,兒歌篇幅短小、語言活潑,節(jié)奏明快、淺顯易懂,它朗朗上口,易學、易會、易唱,很容易激發(fā)孩子們說話的愉悅感,從而為產生和學習語言起到推動作用。同時,兒歌也是“多面手” 對于培養(yǎng)智障兒童學習知識、感受生活等都有很好的作用,可以說,兒歌可以作為重度智障兒童語言發(fā)展的“引路者”。在者,重度智障兒童識字不多,通過“文字”指導語言很困難,但兒歌的吟唱并不需要太多這方面的能力,再加上智障兒童很習慣于機械的重復,他們在這明快又有節(jié)奏的重復中收獲著語言的發(fā)展。
我們根據書的故事內容編兒歌式語言,尤其把其中要求學生掌握的一些重要信息、重要語句編進兒歌中來?!督钖|西》:“借東西,先問好!‘您好!您好!'說清楚,講明白:‘我想借東西。' 最后別忘說:‘謝謝!謝謝!'”
總之,在引導學生通過讀“繪本”、說“兒歌”促進重度智障學生語言理解以及表達能力的活動中,信息技術在發(fā)揮著不容小視的作用,它的助力,讓我們的孩子走進了學習中,走進了書中,也讓老師的語言教學更具活力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