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單縣楊樓聯(lián)區(qū)孟新樓小學 柴德軒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圍繞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吹響了脫貧攻堅的沖鋒號,各級領導干部都確定了自己的幫扶對象,脫貧攻堅工作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序幕。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貧困學生教育問題也逐漸凸顯。對貧困學生而言,由于家庭困難的原因,無論在家教環(huán)境、身心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甚至出現(xiàn)青少年違法犯罪。農村貧困學生的教育,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
貧困學生問題是當今農村貧困戶脫貧摘帽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而且是今后一段時期內無法回避的問題。
貧困戶致貧的原因不一,有的是因殘、有的是因病、有的是因學、有的是缺勞力等等。貧困戶學生父母為了生活,與子女接觸的機會較少,因此貧困學生普遍缺乏相應的家庭教育。由于早期教育缺位和親情教育缺乏,貧困學生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與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極其缺乏,有些不良行為長期得不到糾正,以致放任自流,容易走上違法犯罪之路。在貧困戶類型中,家長文化素質普遍不高,生活環(huán)境差,生活條件簡陋。由于缺乏文化,生活壓力大,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不懂換位思考和因材施教,面對貧困學生犯的錯誤,要么放任自流,長期下去會導致留守兒童在思想品行、心理和學習等方面出現(xiàn)問題;要么以打罵與訓斥為主的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對待,該方式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導致心理疾病的發(fā)生。
貧困學生在??偢杏X比別人低一等,穿著、生活用品、學習用品都比不上其他同學。大部分貧困學生學習成績較差,作業(yè)不認真完成,無心向學。還有就是性格內向、孤僻,膽小怕事,遇到問題不敢向老師或親屬反映,長期積壓在內心深處,心理壓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礙。不關心班集體,經常違反紀律且屢教不改,對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
由于貧困學生是扶貧攻堅工作開始后才產生的新的群體,學校、老師對他們的家庭背景、心理狀況沒有作全面的、深層次的分析,對他們的認識幾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認識不足,教育方法不當,很容易打擊學生的自尊心,從而加重了他們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難以實現(xiàn),對“問題兒童”難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師對他們失去信心,干脆把責任又推給孩子父母的身上,對他們放任不管。另外辦學條件較差、教學設施簡陋、師資力量薄弱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一些小學除講授文化課的教師外,思想品德教育、美術、音樂、英語、體育等方面的教師比較缺乏。大部分學校既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心理咨詢服務、配備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忽略了貧困學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質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這種缺少特殊性、針對性的管理和教育,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貧困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是貧困學生學習生活的最主要場所,也是能夠對貧困學生施加影響的最佳機構,學校教育的不足同樣會加劇貧困學生教育問題的嚴峻性。
解決農村貧困學生教育問題是一項社會系統(tǒng)工程,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共同構建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教育網絡。
我縣經濟發(fā)展勢頭良好,各種就業(yè)機會較多,有很大的工業(yè)、農業(yè)、旅游業(yè)發(fā)展空間。政府要積極優(yōu)化投資環(huán)境,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對貧困戶勞動力進行各種技能培訓,多渠道增加就業(yè)機會,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轉移,使大部分貧困戶能在本鄉(xiāng)或本區(qū)就業(yè)、致富,盡早摘帽脫貧,使貧困學生重新樹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首先,從心理著手,矯正他們扭曲的心理。貧困學生的根本問題就是心理問題,這得從心理入手。
第一,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要對本班的貧困學生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們的家庭背景、人際關系、性格特征、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為他們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個學生的心理變化,并作詳細記錄,對他們不正常的行為表現(xiàn)及時干預,正確引導,并進行有關心理輔導,給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
第二,深入到學生當中去,到學生的家庭里中去,經常和這些學生進行情感和語言上的交流,以克服他們的自卑心理。同時,經常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比如:“節(jié)約光榮,浪費可恥”、“我是家里的好幫手”、“愛心一日捐”等。讓每一同學都來關心、關懷他們,消除他們的孤獨感和自卑感,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第三,教師下村入戶了解貧困戶生活、生產情況時,要關心貧困學生的生活、學習,多和他們進行情感、語言上的交流,消除他們因家庭貧困帶來的心理壓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其積極配合學校共同教育,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目標,激發(fā)學習動機。
第四,教師在和他們交流過程中要正確引導他們理解父母的艱辛,讓他們懂得“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道理,珍惜現(xiàn)在難得的學習機會,努力學習。增強他們的是非觀、判斷力和責任感,使他們對父母的理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此外,教師還要多與學生家長電話溝通,在教育觀念上去掉他們那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或是放任自流的不管行為,讓他們溫和地教育子女“父母貧困是暫時的,是有多種因素的,你們不要繼續(xù)走父母的老路,以后你們的前途是美好的”。我相信有了父母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和行為上的約束,有了學校的溫暖關懷和幫助,孩子一定會對學習和生活樹起信心。
總之,貧困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胺鲐毾确鲋恰?,我們國家、政府花了大批人力、物力、財力幫助貧困戶脫落貧了,因教育的問題導致又一大批新的貧困戶產生,這是我們所不愿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