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廈門大學“中文有戲”演出季自2010年首次亮相以來已成功舉辦九屆,一路以來“中文有戲”在摸索前行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愈趨成熟,逐漸成為國內頗具影響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當代校園戲劇活動品牌?!爸形挠袘颉睂├?、廈大京劇協(xié)會的平臺意義不容小覷,而今年專場演出暴露了不少問題,如缺乏專門的劇務人才、演員隊伍急需擴大等,但也在原創(chuàng)和宣傳上有了新的突破。本文將以廈門大學第九屆“中文有戲”演出季京昆專場為例,探討校園戲劇活動尤其是高校戲曲傳承實踐的未來發(fā)展之路。
【關鍵詞】 中文有戲;京昆專場;校園戲劇;演出啟示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識碼]A
廈門大學“中文有戲”演出季自2010年首次亮相以來已成功舉辦九屆,一路以來“中文有戲”在摸索前行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愈趨成熟,逐漸成為國內頗具影響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當代校園戲劇活動品牌?!啊形挠袘蜓莩黾镜闹谱鲌F隊不斷壯大,從最初以中文系師生為主力發(fā)展為如今全校師生通力合作,并且?guī)в袃砂稊y手共創(chuàng)、校內外聯(lián)合支持的鮮明特色;演出季的內容和形式日益豐富,由最初的話劇‘一枝獨秀,發(fā)展成如今話劇、戲曲、相聲、紀錄片和電影‘百花齊放,原創(chuàng)與經(jīng)典兼具、先鋒與傳統(tǒng)并舉?!盵1]182018年“中文有戲”演出季(第九屆)已在一片歡呼和掌聲中落下帷幕,此次演出季依舊包括話劇、戲曲曲藝、影視作品三大板塊,共有9個劇目或專場,為校內師生及市民朋友們呈現(xiàn)了13場精彩的視聽盛宴。就觀眾喜好程度和觀演人數(shù)來看,戲曲演出相比于話劇演出,略顯“小眾”,不過今年的京昆專場排除萬難挑起了“中文有戲”開幕大戲的重任,以良好的藝術效果和口碑為整個演出季贏得一片開門紅。本文將以廈門大學第九屆“中文有戲”演出季京昆專場為例,總結其經(jīng)驗與教訓,探討校園戲劇活動尤其是高校戲曲傳承實踐的未來發(fā)展之路。
第九屆京昆專場的劇目包括京劇《紅鬃烈馬·武家坡》《宇宙鋒·修本》,昆劇《紫釵記·陽關》《牡丹亭·驚夢》,演員均由廈大師生組成。經(jīng)過兩個月的籌備與排練,眾演員在2018年5月13日晚上的建南大會堂呈現(xiàn)了一場藝術質量較高的演出。筆者通過采訪廈大京劇協(xié)會會長、第九屆“中文有戲”京昆專場負責人、同時也是《牡丹亭·驚夢》一折中杜麗娘的飾演者、人文學院2017級藝術學碩士研究生葉子,深入了解了有關京昆專場在籌備、排練時所體現(xiàn)的管理方式與價值觀念等。具有多重身份的葉子代表著京昆專場的立場與意志,她的口述資料對于筆者的論述具有重要的第一手材料意義。這種采訪與被采訪、研究與被研究的口述史方式,表面上是筆者在觀察京昆專場、在記錄京昆專場,但實則是運用社會主體研究方法,凸顯京昆專場中頗具影響力的行動者的主體性與能動性,這是一種書寫民間記憶中常見的主體共構方式。
一、“中文有戲”的平臺意義
就國內高校而言,一般只有專業(yè)藝術院校(如中戲、上戲、北電等戲劇影視學院)和少數(shù)的綜合大學有定期舉辦話劇演出、微電影展映的傳統(tǒng)與能力,或作為檢驗“科班”學子專業(yè)課程學習的成果,或用以充實師生的校園精神文化活動,但也鮮有能發(fā)展成一場具有精密規(guī)劃、較高質量的校園演出季。業(yè)內比較有名的演出季如重慶大學生戲劇演出季,是重慶市校園戲劇的一場盛宴,川劇、京劇、音樂劇、話劇輪番上演,但也是由市政府(市宣傳部、市教委、市文化委、市文聯(lián)等)多部門聯(lián)合主辦,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師范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等多所高校協(xié)辦。如此看來,作為綜合大學,廈門大學既沒有開設專門的戲劇表導演課程,也沒有聘請具有豐富表導演經(jīng)驗的指導老師,幾乎全憑偏重文本研究、理論研究的戲劇影視學專業(yè)的師生自己摸索前行,卻能獨立承擔一場涵蓋話劇、戲曲、相聲、電影、紀錄片等多種表演藝術樣式的精彩演出季,實屬不易。
今年是廈門大學舉辦“中文有戲”演出季的第九個年頭了。多年來,“中文有戲”憑借扎實的演出水準和豐富的統(tǒng)籌經(jīng)驗在國內高校中積攢了良好的口碑,可以說已然成為一塊屬于廈門大學獨有的閃閃發(fā)亮的金字招牌。若說“中文有戲”對外是品牌,對內則無疑是平臺——“中文有戲”四字蘊含的更多是一種難以割舍的集體記憶和共同情懷,它能為校內師生創(chuàng)造一個提高文化素養(yǎng)、展現(xiàn)自身風采、豐富校園生活的平臺。對于京昆專場的同學們而言,“中文有戲”的平臺意義更為特別。因為在眾多的演出和放映實踐中,話劇板塊似乎一直是校園戲劇活動所偏愛的“掌上明珠”,往往能占領大部分“市場份額”。而戲曲表演則是顯得稍微“曲高和寡”的小眾藝術,捧場的觀眾不多,反響也不如話劇熱烈,但京昆專場的同學仍然非常感謝“中文有戲”這個舞臺,給了他們圓夢的機會。
(一)“中文有戲”與京劇協(xié)會
廈門大學京劇協(xié)會創(chuàng)立于1999年,由廈門市知名票友胡維弘和在校學生發(fā)起,如今也是校內一個具有較高“分量”的社團。據(jù)京劇協(xié)會會長葉子所言,“中文有戲”的連續(xù)舉辦與協(xié)會本身的存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爸形挠袘颉笔菂f(xié)會內部一年一度的盛事,京劇協(xié)會(除了京劇愛好者也有昆曲發(fā)燒友)為了每年五月份的正式演出,都會提前一定時間開始籌備和排練,比如定下演出劇目,學習身段和演唱,聯(lián)系福建京劇院以確定演出所需要的道具、行頭等,只為當晚演出短暫的絢爛登場。在這個意義上,“中文有戲”成了戲迷們的一次共聚和狂歡,于他們既是游戲也是成長。以《牡丹亭·驚夢》為例,帶頭人葉子曾師從裘彩萍、單雯、錢冬霞等江蘇省昆劇院優(yōu)秀表演藝術家,接受過良好的昆曲表演訓練,其唱腔和身段在廈門昆曲圈內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在亦師亦友的葉子帶領下,“驚夢”劇組內部的各成員如柳夢梅、杜母、大花王、眾花神等扮演者都得到了較為專業(yè)的表演指導。于是,在寓教于樂中,各人的水平也在有目共睹中不斷進步,為最終的演出提供了質量保證。與此同時,以葉子為代表的比較有經(jīng)驗的老社員也會將他們在具體實踐中學到的寶貴經(jīng)驗傳授給下一屆新社員,完成社團內部新舊血液在任務和組織上的交接。所以,社團的生存與傳承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文有戲”的連續(xù)舉辦,有了“中文有戲”這個機遇和平臺,他們才不斷地激勵自我、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以一場又一場精彩絕倫的演出書寫社團的光輝歷史。
倘若沒有“中文有戲”這個平臺,協(xié)會成員可能不會聚在一起絞盡腦汁、各盡所能,京劇協(xié)會也許早就名存實亡了。倘若沒有“中文有戲”這個平臺,協(xié)會也不會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技術上,專場演出得到了來自福建京劇院工作人員以及中文系戲劇影視學教研室眾老師的專業(yè)指導;在經(jīng)費上,學校對各劇組均撥出??钯Y金,確保演出的物資需要和順利制作;在場地上,學院提供專門的小排練室以便劇組日常練聲、走位、身段等訓練,以及有著悠久歷史的建南大會堂這個演員們夢寐以求的終極殿堂;等等。沒有這種種便利與“綠色通道”,很難想象京昆專場如何憑借一己之力順利完成整個演出。如上文所言,能對學生演劇活動提供多方面指導與支持的國內高校少之又少,更別說古典戲曲這種“小眾藝術”,而廈大“中文有戲”演出季卻能讓一個由戲曲愛好者構成的協(xié)會發(fā)揮所長,在真切的表演實踐中彰顯自身的存在價值。甚至毫不夸張地說,它延續(xù)了小社團的生命,為社團活動創(chuàng)造了生存和發(fā)展空間,從而也保持廈大校園文化的獨特性與多樣性。
(二)“中文有戲”與戲曲愛好者
除了宏觀上對社團整體延續(xù)的意義,從微觀上每個社團成員對于“中文有戲”也有著特殊的情愫。正因為“中文有戲”搭建了一個可供大家發(fā)掘潛能、彰顯價值的大舞臺,廈大的戲曲愛好者才能共聚一堂,他們不為名不為利,純粹是出于對戲曲藝術的熱愛。他們也不一定以推動古典戲曲搶救振興為己任,也可能不會喊著“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空洞口號,他們更多的是以身體力行在客觀層面上喚起更多人對我們國家優(yōu)秀古典文化的關注?!爸形挠袘颉睂τ谏鐔T,甚至對于觀眾,都是一個素質教育的生動平臺,他們所接觸到的是充滿生氣的新鮮事物,為他們打開了通往一個運動的、有聲的新世界的大門,不再是教科書上遙遠的、冷冰冰的圖片和文字。親臨現(xiàn)場觀看戲曲藝術“唱、念、做、打”最直觀的展現(xiàn),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都能直接感受戲曲藝術的美妙與動人,教材和課件上毫無生氣的描述瞬間“活”了起來,建南大會堂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參與式的、體驗式的開放課堂。
通過“中文有戲”作為中介,同學們得以與福建京劇院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學生演員們在演出實踐中增長了大量的專業(yè)知識,這些知識往往只有在專門的戲曲院校課堂上才能近距離接觸,更不要說一般的綜合性大學了。他們中有的人可能原本只是單純地喜歡聽戲、唱戲,卻對戲曲演出背后那一套嚴謹?shù)闹R體系不甚了解,而那正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儀式與智慧。從未接觸過戲曲化妝、穿戴的同學們在演出前按壓著好奇心靜靜地坐在凳子上,等待著魔術師一般的專業(yè)化妝師給自己做造型。以“杜麗娘”一角為例,葉子需要經(jīng)過臉部化妝(打底、上胭脂、撲粉定妝、掃紅、畫眼睛、畫眉毛、畫嘴唇)、勒頭(包頭、勒頭、吊眉、貼小柳、貼大柳、戴線簾子、戴頭套、戴發(fā)簪、戴大纂、包水紗)、戴頭面(泡子、泡條、三大件、耳挖子、蝴蝶頂花、鬢花)、著裝(彩褲、腰包、襯褶子、帔、彩鞋)等一系列復雜且有序的步驟。除了那些大大小小裝滿服飾、化妝用品的鐵箱子外,福建京劇院的老師們隨時隨地都在為大家演示著生動的一課,同學們也由此知道了現(xiàn)代戲曲舞臺布景需要用到守舊、臺毯等大道具,不能不算是意外的收獲。
二、對于京昆專場的反思與展望
正是這個極具人文情懷的校園及其提供的多方面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使京昆專場有機會充分調動其能動性,在原劇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但本次演出中出現(xiàn)的問題卻不能熟視無睹,并且也是這幾年演出中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對協(xié)會發(fā)展和專場演出負有沉重使命感的葉子同學對此作出深刻的反思,問題大抵有二:
(一)缺乏專門的劇務管理人才
“中文有戲”的其他版塊如話劇劇組、電影劇組的演職員列表上總會清清楚楚地標注分工:演員是誰,導演、編劇、舞監(jiān)、燈光、音樂音效、攝像、宣傳、場記、剪輯、制作人等又是誰,一目了然,毫不含糊。但到了京昆專場這邊,除了海報、攝影、微信公眾號運營等對經(jīng)驗、技能要求較高的宣傳工作設有專業(yè)人員,偌大一個專場居然沒有一個專門負責劇務的執(zhí)行制作人,劇務幾乎也是由擔任“驚夢”主演的葉子包攬。筆者好奇,這難道是因為沒有具體分工的統(tǒng)籌經(jīng)驗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據(jù)葉子介紹,負責戲曲演出的幕后統(tǒng)籌工作并非易事,劇務也需要以過硬的專業(yè)知識武裝自身。按理說,劇務與主演分開是非常合理的事,臺前幕后歷來界限分明,但對京昆專場的劇務又必須要求他掌握演出背后那套復雜繁瑣的專業(yè)知識,戲曲劇組不像話劇、電影演出那樣可以招募沒有太多工作經(jīng)驗的舞監(jiān)、燈光、音樂、場記等職員,只要做事細心謹慎、到時虛心請教也不會太耽誤事。戲曲演出幕后工作更多地會涉及專業(yè)性較強的學問,他得對各行當演員的不同穿戴(生旦凈丑的服飾要求當然不一樣)如數(shù)家珍,才能與福建京劇院順利交接行頭款式、數(shù)量以及各種大小道具等;他也需要對演出當晚的注意事項了然于心,以便提前向演員們交代休息、飲食、基本衣物等要求。當然,他極有可能還要兼顧內部舞臺監(jiān)督、執(zhí)行制作等大大小小的繁瑣事情,對外應付演出季總統(tǒng)籌方面的各種聯(lián)絡需要,心理承受能力、業(yè)務處理能力也必須過關。于是這個工作便似乎“理所當然”地落到了演出經(jīng)驗豐富的葉子身上。所以,這就成了一個悖論:我們需要單獨的劇務,但劇務卻不得不從演員內部生成。劇務與主演在知識儲備上呈現(xiàn)很大的重合性,而一個具有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的優(yōu)秀劇務也不是那么快能培養(yǎng)出來的,這正是負責人葉子所擔憂的事情。盡管今年專場演出總體呈現(xiàn)效果不錯,幕后統(tǒng)籌沒有出現(xiàn)太多紕漏(有些突發(fā)工作也能臨時完成),但主演兼劇務(甚至兼導演)的同學兩個月來除了參與排練、指導排練,還要分配大量精力到組織管理工作上,難免身心俱疲。筆者笑稱葉子簡直就像古代戲班子里既要經(jīng)營戲班、張羅雜事又不得耽誤自身表演的“末泥”,葉子只能感慨:欲要突破這個困境任重道遠。
(二)演員隊伍青黃不接
京劇協(xié)會的生存模式是以“中文有戲”為依托,以每年演出季獻上幾出折子戲為目標,一屆傳一屆,以老帶幼,不斷更新組織血液。但對于一個業(yè)余社團來說,平常沒有充足的經(jīng)費可以外請專業(yè)的京劇或昆曲指導老師來開設講座或授課,表導演等舞臺知識、戲曲理論知識也是完全靠大家私底下自學,在身段、唱腔等教學方面也幾乎是靠有受過專業(yè)訓練和演出經(jīng)驗的學長學姐向社員手把手傳授,且不論教授效果如何,教授方式也略不規(guī)范。這其實對一個社團的發(fā)展來說極其不利,隨時可能因為前輩的畢業(yè)離校而導致專業(yè)人才的斷層。這幾年專場演出還算比較幸運順利,協(xié)會聚集了不少有過一定基礎的戲曲愛好者,保證了當年的演出質量,但目前能夠獨立撐起專場的骨干成員越來越少,下一屆能否擔起重任、如何擔起重任,也是困擾社長葉子多時的問題。在此,還要感謝廈門華夏學院的師生傾力相助,除了促進廈門高校之間的戲曲活動交流,也為廈大京昆專場輸送了一定的人才。但如何擴大演員隊伍、如何完成新舊交接,仍是來年專場演出亟待考慮的重要工作。
不過,今年專場演出較之往年也有推陳出新之處,從中積累的有用經(jīng)驗需要保留并為來年的演出服務,力圖嘗試更多新的突破。
(一)建立一支學生樂隊
葉子回憶道,當初想建立一支由學生組成的樂隊也是一拍腿瞬間就涌現(xiàn)的想法,卻沒想到效果意外地恰到好處。為給大約半小時的《牡丹亭·驚夢》片段尋找到一支合適的隊伍,葉子請來了擅長曲笛、琵琶、中阮、二胡等中國傳統(tǒng)樂器的六位同學通力合作,這也算是一次小小的試驗,證明專場在原創(chuàng)上所下的功夫和用心。由于其中一位同學已畢業(yè),六位樂隊成員每周大概聚集排練一次,也出乎意料達到了很好的磨合,最終演出效果也沒有讓大家失望。其他三個劇目仍然是請福建京劇院的樂隊老師負責伴奏,“驚夢”一出則破天荒地使用“自己人”,由此也可以看出,學生的主體性比起往年來更是得到了一個凸顯,京昆專場并非簡單地完成每年的任務,而是以更自信、更積極的主人翁姿態(tài)投入其中。這一舉動也得到了系里李曉紅教授、楊惠玲副教授的高度贊揚,楊老師甚至希望以后的“中文有戲”舞臺上能夠推出劇本、音樂、導演、演員均由學生承擔的原創(chuàng)戲曲作品。我們對廈大的學科建設和實踐演出有足夠的信心,希望在文本創(chuàng)作和舞臺表演上能貢獻更多青年人的朝氣和才華。
(二)宣傳上的創(chuàng)新
今年專場演出,筆者有幸得到葉子社長的邀請,負責專場的微信公眾號運作。葉子也向我坦陳,以往他們更注重的是演出本身,“獨樂樂”即可,只圖過把戲癮,所以也才有了上文提到的“中文有戲”是他們戲曲愛好者的一次狂歡。隨著劇組觀念的轉變,他們發(fā)現(xiàn)戲曲演出也需要觀眾的“捧場”,不管是盈利性質的商業(yè)演出還是純粹的校園演劇。于是,筆者大膽提出了自己對宣傳這塊的想法,為各位演員、樂隊成員拍攝一組風格相近的精美照片,用以后期的微信推送,當然也特地叮囑大家保留平常排練時的圖片或視頻材料,保持最真實最自然的樣子,也可以用作花絮。筆者在編寫文案時,也力求擺脫以往簡單粗暴的說明式文字,融入了時下的流行元素(如小豬佩奇表情包等),風格上盡量輕松可愛,語言上力求俏麗活潑,搭配俊男美女的清新寫真,甚至放上剪輯過的大家平常排練的短視頻,以提前讓觀眾一睹專場風采。豐富的視覺、聽覺元素并沒有喧賓奪主,反而更加突出了協(xié)會對演出、對觀眾的重視態(tài)度;同時在推送上展現(xiàn)年輕人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戲曲演出的神秘性和嚴肅性,拉近了學生大眾與校園戲曲演出的距離。相比往年的推送大約僅有100的閱讀量,今年專場在京劇協(xié)會公眾號的每篇推送幾乎都是300以上閱讀量,而“樂隊篇”“終極預告篇”甚至還達到了600,這當然是多虧了專場各成員以及老師們的大力轉發(fā),同時也證明了有趣生動的推送往往能得到更多的關注。傳統(tǒng)戲曲演出和話劇、電影劇組一樣,不能閉門造車,而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同樣是需要重視宣傳工作(無論是線上宣傳還是線下宣傳)以擴大專場演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使得一些經(jīng)典劇目在校園內得到宣傳、普及。在今年的演出開幕前,甚至有附近幼兒園的老師帶著小朋友們前往建南大會堂觀看演出,葉子對此表示很興奮,希望自己能成為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發(fā)光發(fā)熱的使者,專場以后也能把更多的老師、同學、小朋友吸引進建南。
結 語
廈大學子是幸運又幸福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最好的時代:校宣傳部、校團委、學生處、教務處、研究生院以及人文學院各部門均為追夢的學生創(chuàng)造了非常優(yōu)越的校園藝術生態(tài),一年一度的演出季讓全校各學院學生都有展現(xiàn)自己的平臺?!爸形挠袘颉瘪R上就要迎來第十個年頭了,在過去的九年內,我們形成了由學生主導的藝術創(chuàng)作新氛圍,同學們集思廣益,奉上了許多或純粹原創(chuàng)或改編經(jīng)典的優(yōu)秀戲劇影視作品;我們形成了以演出為載體的人文教學新模式,不再是單純課堂式傳授理論,而是寓教于樂,在自娛自樂的排練和表演實踐中點燃知識之光。在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上,戲曲曲藝板塊的京昆專場連同相聲、古琴專場都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帶頭作用。京昆專場盡管仍面臨許多挑戰(zhàn)(如劇務統(tǒng)籌的人才培養(yǎng)、演員隊伍的可持續(xù)性擴大),但在堅守經(jīng)典傳承的同時,并未忘卻時代賦予的將其發(fā)揚光大的使命,在原創(chuàng)性上動腦子、下功夫,也融入當下大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元素,在宣傳上與時俱進。只有活的內容加上活的形式,才能讓看起來“高不可攀”的戲曲藝術真正在校園內煥發(fā)生機。
其他高校演出活動主要是話劇、電影的大眾樣式,很少高校(除戲曲專業(yè)院校外)能在戲曲演出上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活動,原因不外有三:戲曲在高校的傳承實踐,需要有專業(yè)的指導老師,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需要有良好的平臺載體?!霸诟叩冉逃膫鹘y(tǒng)文化傳承中,想要開展一場高雅藝術進校園并不難,但是想要開展類似于昆曲傳承計劃的復興運動,而單單依靠高校的力量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2]75-7821世紀初,當代著名作家白先勇牽頭發(fā)起青春版《牡丹亭》,由專業(yè)演員出演,在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國內八大高校巡演,引發(fā)了“昆曲熱”的學習浪潮。北大由此開啟了著名的“北大昆曲傳承計劃”,肩負著一個新的學術身份——傳承昆曲文化的重要陣地。殊不知,青春版《牡丹亭》用于制作、演出、宣傳的費用高達數(shù)千萬元,“北大昆曲傳承計劃”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并且得到了多個昆劇院的著名表演藝術家以及昆曲專家、學者的熱情加盟,也把眾多優(yōu)秀青年演員、高校學生納入復興國粹的運動之列。而蘇州大學也緊跟北京大學的步伐,啟動了“白先勇昆曲傳承計劃”。作為國內第二個高校昆曲傳承基地,蘇大除了開設“昆曲選修課”之外,力圖做到昆曲教學與昆曲演出兩線并行,每月定期舉辦一到兩個昆曲專場,另外還有學術講解與劇場表演相結合的昆曲講座,“并在此基礎上編輯全部演出、講座的影像資料和文字材料,以便于推進昆曲學術理論研究”[3]7-8。
廈大固然沒有那么得天獨厚的條件,很難與上文提到的有組織、有計劃、大規(guī)模的高校戲曲傳承實踐活動相提并論,但廈大卻以完成一場又一場高質量的京昆專場為小目標,盡可能地為熱愛國粹的學生提供技術、經(jīng)費、場地等多方面的支持,盡可能地打造一個適于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普及的藝術教育環(huán)境。作為一個小小的校園業(yè)余社團,廈大京劇協(xié)會由于活動經(jīng)費有限,成員不多,由學生前輩帶頭,平常的活動內容比較單一,以唱為主,同時兼有身段訓練,幾乎是依托“中文有戲”才找到生存的動力,在缺少許多必備硬性條件的情況下確實很難在中國東南一隅的小島上形成大氣候。還是拿青春版《牡丹亭》作參照,僅杜麗娘一角,從“游園”“驚夢”“言懷”“尋夢”到“道覡”“離魂”“幽媾”再到“回生”,幾乎都是由不同的女演員扮演,因此可以在兩小時左右從頭到尾演完最基本的劇情,保持情節(jié)上的完整性;而樂隊則是面向北京所有高校進行選拔,不乏技藝出色的專業(yè)人士,笛師、鼓師等伴奏人員大多來自專業(yè)戲曲學院。這樣一比,廈大似乎輸在了“業(yè)余”上,我們只能演出半小時左右的折子戲,只能組成一支迷你樂隊,但不可置疑的是大家對待戲曲、對待藝術的精神是寶貴的。京昆專場作為廈大傳承戲曲藝術、弘揚中華文化的首塊試驗田,有信心能解決自身所暴露的問題,繼續(xù)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力,以期在沒有多少京劇、昆曲歷史基礎的廈門開出花來。這也正是“中文有戲”的最大意義,星星之火之多,中華文化瑰寶不會因歲月而黯淡,反而閃爍最耀眼的光芒,也就是廈大中文人常說的“中文有戲,中華文化有戲”。
參考文獻:
[1]李洋.廈門大學“中文有戲”演出季的發(fā)展歷程及多元意義[M]//李曉紅,等.廈門大學中文有戲演出季評論集(第1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2]王帥統(tǒng).北京大學昆曲傳承模式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09).
[3]李花.管窺昆曲在當代高校的傳承與保護——以對“白先勇昆曲傳承計劃”的討論為中心[J].戲劇之家,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