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琪 金薇薇
摘要:中世紀是指文藝復興之前,從古羅馬文明和古希臘文明的完結到文藝復興開始的時間,在此期間基督教產(chǎn)生了,它成為統(tǒng)治者治國的精神支柱,所有的社會領域都受到宗教的影響,宗教色彩充斥了整個中世紀的藝術。中世紀基督教繪畫受到古希和臘羅馬繪畫藝術風格的影響,同時融入了不同的宗教觀念,繪畫方式和手法不斷的加強?,F(xiàn)實主義與寫實相結合,基督教繪畫是信仰與藝術的結合,創(chuàng)造了千年的發(fā)展與輝煌,它的影響力強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已經(jīng)成為西方藝術史上獨特的藝術景觀。
關鍵詞:中世紀? ?基督教繪畫? ?文藝復興
中圖分類號:J209?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3-0026-03
歐洲中世紀通常始于公元476年,類似于中國的戰(zhàn)國時期,各民族遷徙和融合以影響彼此的競爭時代,不同意識的形態(tài)和文化,宗教摩擦以及碰撞競爭的時代。中世紀繪畫是藝術轉(zhuǎn)型的長期過程,中世紀繪畫以基督教繪畫為主,在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宗教發(fā)展方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中世紀繪畫像中國的敦煌壁畫一樣,都是以形象化的手法來解釋。
在西方的藝術之中,基督這個形象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正如《舊約》中所提到的,人的形象就是神的形象,它跨越了古希臘羅馬藝術的整個輝煌時期,直接進入人們的記憶常識中的中世紀?;降男蜗缶褪且磺械男蜗?,所有的藝術都是為了表達基督的存在,這樣的存在使其他的神從歐洲大陸中退出。雖然基督的形象是基于人的形象,但是他高于人的形象并且不再遵循透視原則,它失去了傳統(tǒng)的古希臘古羅馬建立的藝術風格,一切的事物都是都呈現(xiàn)對立的情況。于是人們說灰暗的中世紀,恰恰是那些無生機的,單線的,沒有質(zhì)感的形象,明暗對比弱化,簡單的色塊與線條等都是基督的形象。如果人們無法理解中世紀基督繪畫也是關于表達人們自己的繪畫,那他們也無法理解文藝復興的榮耀所在。
很多人對中世紀繪畫的情況報以消極的態(tài)度,認為這是繪畫歷史的停滯,但是停滯幾十年是有可能的,可這種狀況持續(xù)了一千年,說明人們的藝術需求就是這樣的。由于這一時期的美學的局限性,中世紀的藝術形式并不是很豐富,主要包括馬賽克、微縮畫、鑲嵌畫、濕壁畫等。壁畫也是文藝復興早期的繪畫大師創(chuàng)作的主要方式,但材料更為先進。別的學科,例如科學和解剖學的發(fā)展也促進了人物寫生的發(fā)展。
中世紀的繪畫具有社會功能:裝飾各種不同的教堂,我們必須嚴格地遵循基督教的精神,因此很多的作品出現(xiàn)了嚴重的問題,例如畫面的程式化痕跡嚴重,色彩單一,人物形象僵硬,畫面十分的象征化與符號化,直到中世紀末期才有了改變。在古希臘時期,因為“庫羅斯”的出現(xiàn),藝術家的繪畫更加逼真(在人體結構、表情的雕刻上),擺脫埃及風格的影響,雕刻風格更加自由,它所達到的藝術高度今天我們也只能望塵莫及,很難在達到那樣的高度。雕刻這種藝術形式在的不斷發(fā)展,同時古希臘的繪畫藝術也十分突出,毫不遜色。就早期的陶瓶人物畫來說,形象生動,人體結構合理,明顯受到雕刻藝術的影響。在壁畫出現(xiàn)以后,人物的繪制從一開始的線條加平涂色彩風格變?yōu)榱撕髞淼木€面結合的風格,圖像因此呈現(xiàn)了明暗的變化,從平面的圖案逐步向立體空間的方向摸索和進步。當時的畫家并沒有理解物體的光影效果,體現(xiàn)了雕塑與繪畫兩種藝術發(fā)展的不平衡,在壁畫《人首馬身的怪物與野獸之戰(zhàn)》和《女詩人》中可以看出。所以具有寫實風格的雕塑藝術形式的三維立體效果沒有全部的應用到平面圖形的繪制當中。由于歷史的變遷,古希臘、羅馬的這種寫實的藝術風格被阻止,古希臘藝術上的輝煌仿佛停止了。
中世紀的繪畫在改弦更張:在主題上,從貴族戰(zhàn)爭、歷史事件到基督教的主題,畫面更加的莊嚴,生活細節(jié)被神圣的物體所代替,物體的線條得到加強,繪畫的形式和裝飾感更加突出。這種人文題材繪畫向基督教題材的變化,是各種不同因素造成的,并不是單純的因為繪畫藝術的倒退與停止。宗教繪畫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時非常流行的,繪畫的內(nèi)容、技巧、材料等方面更加豐富。在歐洲的政治與宗教融合的背景下,其宗教、社會教化,審美,交流溝通功能顯而易見的。盡管中世紀的基督教繪畫,受到宗教的限制,但它仍在向前發(fā)展。在宗教繪畫的影響下,也使人們對宗教的理解更加深刻,安撫了人們的心靈,是社會相對穩(wěn)定也是文化、思想,科技、經(jīng)濟發(fā)展的時期,基督教繪畫是西方藝術領域發(fā)展中極其重要的部分。
藝術創(chuàng)作的大量資金和精神支撐都來自基督教會組織,因為有這些物質(zhì)基礎的支撐,才可以使藝術家們得以實驗,各種技法得以豐富。例如,中世紀的圣像畫,也在象牙、馬賽克等物件上進行創(chuàng)作。在拜占庭時期中最早期的圣像,柏樹被用作木板來進行創(chuàng)作,通常會輔以布和石膏加以固定來防止破裂,最后再上各種顏色,其中蠟畫法已被采用。之后,采用顏料混合雞蛋的蛋彩畫技術應用于圣像的制作中,金箔用作背景,最后清漆保護完成的作品。大約八世紀的時候,繪制圣像是一種精神上的行為,藝術家們通過禁食、禱告和長期的藝術方面的技術培訓來做準備。
基督教鑲嵌畫的晚期風格,從以前的以線為主到粗、細線相結合,對角色的面部進行豐富的明暗變化,圖像的色彩更加層次分明,人物背景已達到了虛實結合的地步,十分生動。建筑物也是包含了透視的原則,如西奈山圣凱瑟琳修道院六世紀的圣像六世紀的圣母瑪利亞圣像。在平面圖形之中堅持不斷的探索之后才能讓人們對物像透視規(guī)律更加了解,從而形成了在平面圖案上加以塑造空間的明暗畫法,這些探索是十分具有意義的。因此13世紀中后期的時候,佛羅倫薩的畫家——喬托,他把“希臘樣式”中的各種知識靈活的運用在自己的繪畫中,在宗教題材上從平面圖形上繪制出了像雕像一樣結實而具有立體感的人物形象,這也是另一種突破了,實現(xiàn)平面和空間的完美的結合。
對于西方人來說,宗教信仰是精神生活很重要的一個部分,這種信仰賦予了他們精神上的歸屬感,對他們的道德約束方面有著極大的作用,起到了改善的作用,例如教導人們對自然和生活充滿尊重、感恩,并且人與人之間互相尊敬、幫助,也促使人們熱愛生活。基督教的繪畫在古希臘和羅馬繪畫的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并擴展和豐富古希臘藝術,它有自己的特點,起著宗教和藝術欣賞載體的作用。它使繪畫充滿了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營造了畫面的不同情景,突出了繪畫的形式和裝飾性,對“藝術仿真自然”觀點進行了的強烈的回擊。在中世紀長達數(shù)千年的歷史時期,基督教繪畫因宗教獨有的莊嚴、小心、嚴格而不斷向前發(fā)展,使自己的藝術風格更加興盛繁榮,人們思想深刻地受到了它的影響,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起到“人類文明復興”的作用。可以說,文藝復興思想的煥發(fā)歸功于基督教繪畫很長時間以來在題材上的專注和教會積極的資金投入。此外還有畫家們不斷探索繪畫意境、技巧方法的及精神思想的梳理。它反映了文藝復興繪畫的人文主義精神,其宗教思想對文藝復興的影響十分深刻。人們打開任何一本西方美術的畫冊,都可以看到基督教相關的題材,教會的影響無所不在。
古希臘和羅馬藝術只是看似突然的中止,然而它并沒有像瑪雅文明那樣忽然的消失,這些藝術其看似的中止,實際上是歷史的發(fā)展結果,也是各個不同民族的大遷移和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的必然結果,這些事情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因為古希臘和羅馬的藝術發(fā)展到一個特定階段,經(jīng)過有意識的選擇所以出現(xiàn)了基督教繪畫者,也是當時的人們精神生活的體現(xiàn),具有深遠的意義。簡而言之,作為古希臘羅馬和文藝復興之間的“中世紀”這個時期,在長達10個世紀的歷史階段,我們在剛進入這個時期的時候就應有一個公正的,不帶有任何歧視色彩的史官。根據(jù)一些近代的研究顯示,中世紀時期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么黑暗和困苦,也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停滯或者退步的;文藝復興不是那么明亮和忽然,它出現(xiàn)在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即便它不是那么被眾人所熟知,但是它也是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存在意義的。
參考文獻:
[1]王仲堯.東西方宗教美學和藝術[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3.
[2]歐陽英,潘耀昌.外國美術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3][奧]維克霍夫.羅馬藝術——它的原理及其在早期基督教繪畫中的運用[M].陳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