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正吉
鹿的家族中最神秘的成員之一原麝,其蹤跡和身影在森林中難得一見。
在眾多天敵的包圍下,原麝還面臨部分人類貪婪的窺探,生存格外艱辛。
原麝是一種特殊的鹿類,它和河麂一樣身高半米,身長1米左右。后腿比前腿略長,因此當它四腳落地的時候,臀部略微翹起,走路急而不穩(wěn)。麝頭勻稱而小,脖子長,兩眼黑色,鼻子會動彈。這種個頭不大的鹿沒有面腺,雌雄均無角、無足腺也沒有淚窩。然而,大自然賦予它兩顆獠牙,母麝獠牙小而不露,公麝獠牙又長又尖,向下伸出5-6厘米長。原麝的毛色一般是深褐色帶花斑,毛曲折如波浪,粗糙而脆。
跟其他有蹄類不同的是,原麝有膽囊,雄性原麝肚臍部有帶氣味的麝香腺,腺體分泌物有濃厚的香味。發(fā)情期公麝身上經常放出一種強烈的香味,麝的名稱由此而來。
原麝性情孤獨,多獨居,晨昏活動,白天休息。棲息于多巖石或大面積的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很少見于無林地的山地。它是山地動物,能敏捷地在險峻的懸崖峭壁和深雪地走動,在林中經常走在倒木上,具有攀登斜木的習性,跳躍高度達2米以上。視覺和聽覺靈敏,遇險則隱藏于巖石中。原麝每年11月份開始交配,懷孕期長達5-6個月,每胎一般2仔。公麝在發(fā)情期麝腺分泌旺盛,叫聲尖而凄厲,爭雌激烈,互相搏斗,常常給對方造成嚴重創(chuàng)傷。
原麝的地理分布很廣,北達西伯利亞和庫頁島,南及尼泊爾,向北到泰加林區(qū)內。在中國分布在新疆、山西、內蒙古、小興安嶺和長白山。19世紀原麝從新疆消失,中國的其他分布區(qū)都在縮小,許多地方已經很難見到它們的身影。
原麝肉帶有一股氣味,有人說是松香味,有的說青苔味,還有說是杜香味。原來凡是麝棲息的地方,這3種東西都有。通常情況下,原麝在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多巖石和茂盛的苔蘚地衣的密林中,覓食針葉和松蘿。有經驗的獵人看到環(huán)境就知道有沒有原麝棲息。
有歷史記載以來,就有用獵狗追捕、繩套捕等許多捕獵原麝的方法。過去常用的一種方法叫麝窖法,選擇在原麝經?;顒拥尼橀熑~混交林、針葉林多巖石和苔蘚地衣的密林中布窖。麝窖是用風倒木或枝條造的柵欄,高1.2米。獵人用橛子把倒木加固,以免被拽散。這種窖通常設在山里麝常經過的小路上,柵欄中留著一些小口,設上套子。當麝通過留口時,頭一鉆進套子就被勒住脖子,越掙扎套子勒得越緊。一個麝窖長達幾百米,布設幾十個套子。獵民通常只要公麝,只有公麝能夠提供貴重的麝香。這種方法不管雌雄或幼體都能捕殺,損失很大。
近代捕麝方法是利用原麝的覓食習性,采取設套的陷阱方法。原麝喜好的食物為松樹枝上垂掛的松蘿,這種細細長長的絲狀物是一種地衣。當沒有足夠食物或有喜好的食物出現的時候,原麝比較容易中人設置的圈套。
長白山森林濕度大,適合地衣類的生長。許多針葉樹根系是淺表性的,風大時容易倒伏。原麝聽力發(fā)達,聽到倒木的聲音便奔向倒木,覓食樹枝上的松蘿。人們就利用原麝喜歡吃松蘿的特性,在原麝活動的地方鋸倒掛滿地衣的樹,在這個倒木上布套子陷阱,捕獲前來覓食的原麝。
人類為什么要捕殺原麝?上千年來,用原麝麝香腺液制成的中藥一直被視為珍品,家里預備麝香用于中風、小兒驚厥癥等的急救,是人人羨慕的事。過去一個麝香不值幾個錢,到了上世紀90年代晚期,隨著經濟收入的提高,市場上可以賣到每克百元以上。由于市場上供不應求,一度展開了史無前例的大屠殺。
我在長期的考察歷程中,經??吹胶懿挥淇斓膱雒?。無論走到哪里,到處都會碰到盜獵留下的被伐倒的、已腐朽的樹木的痕跡。
今天,許多來自文獻和地方的信息表明,原麝在瀕臨滅絕的邊緣徘徊。在不久的將來,在茂密的長白山森林里的原麝能否幸存下去也是一個謎。
在長白山觀察野生動物的幾十年里,我們見證了原麝的興衰。上世紀80年代前期,長白山地區(qū)原麝較為常見。在針葉林沿河岸或林間小道上,經常能見到黃豆大小的糞便堆積在一起。原麝有集中和固定排便的習性,非常醒目。
在自然界有許多肉食性動物捕食它們,在新落過雪的地面上,可以清楚看出馬鹿、野豬、原麝、紫貂、黃喉貂、猞猁和松鼠等留下的足跡。這些雪上留下的動物痕跡,使一切都一目了然。每個腳印也能反映動物的狀態(tài),比如腳印不均勻,說明動物是焦躁不安的,奔跑是可能受到驚嚇等。我們也曾看到,原麝起初邁著均勻的步伐,然后突然就一步三跳地跑掉的場面。是什么東西把它嚇跑了?原來是一只紫貂。我們在一棵白雪覆蓋的倒木上,看到紫貂的足跡。顯然,這只小小的猛獸藏在大樹枝背后,然后朝麝撲去。接著找到了麝在地上打滾的地方,斑斑血跡說明,紫貂咬破了麝的皮。
哪里有狍子特別是有麝,哪里就有猞猁棲息。猞猁為了捕麝,在麝經常來往的小道旁邊找一棵樹或一塊石頭,一動不動地蹲在上面等上幾個小時。捕食者對于要捕食的動物研究得很透徹,十分熟悉它們的脾氣、習性以及喜歡走什么路。比如,它知道雪很厚的時候,麝就不愿意另外開辟道路,總是沿著一個大圈子跑。所以猞猁總是拼命追趕,直到麝跑累了跌倒在地。那個時候原麝較多,也經常能見到被猞猁或黃喉貂捕食的殘骸。
在長白山,近20年來已經很少能見到原麝的蹤影,近幾年大量布放紅外相機監(jiān)測,也沒有獲得任何有關原麝的信息。兩年前的樣線調查中,有幸在二道白河半截河一帶見到2只原麝的足跡。
最初,人們認為長白山原麝瀕臨消失的原因之一,是麝香的香料工業(yè)和傳統(tǒng)醫(yī)藥均有極高的價值和需求而濫捕濫獵,導致種群數量下降;還有人認為其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氣候變暖,導致林內干燥而影響它的主要食物——地衣類生長;還有人認為,可能是一種疾病導致種群死光,但還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氣候變化和疾病是重要因素。
隨著人類的定居,森林棲息地被摧毀,大量的動物被捕殺。長白山自然保護區(qū)哺乳動物中,如東北虎、遠東豹、梅花鹿和青羊都消失了。但是,原麝在人類的入侵中卻能夠選擇適于自己生存的棲息地,艱難地存活下來。
對動物學家來說,原麝是一種美麗的具有科研價值和利用價值的動物。然而,對該物種的科學管理、動物得以生存的適應性和調控影響因素等,仍未得到普遍的關注。我們對原麝的瀕危機制還沒有深刻的了解,有許多需要探明的科學奧秘。因此,讓原麝與人類文明共存,成為了人類面臨的難題。
責任編輯/王苒 任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