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銘澤(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1)
在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現(xiàn)階段,籃球教學已經成為最為關鍵的一部分,并且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與喜愛。由于籃球屬于一種需要由多人共同參與的體育項目,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對抗性。學生在學習籃球的過程中,由于籃球的動作多種多樣,變化多端,因此就能夠充分的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增強學生四肢的協(xié)調能力。另外,有一大部分高校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教師是否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是否學習到了專業(yè)的技術動作,反而忽視了對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更忽略了籃球文化對籃球教學改革的積極作用。因此,學校要想從根本上提高籃球教學的質量,確保學生能夠真正的學到籃球知識和籃球技術,就一定要把籃球文化合理、有效的貫穿到籃球教學的整體過程中當中,從而提升籃球教學的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各大高校受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的影響,在籃球教學方面一直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tài)。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在體育教學方面依舊應用著較為陳舊的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排球籃球方法只重視籃球技術的傳授,而忽視了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使籃球教學的方法比較單一。在傳統(tǒng)的籃球教學過程中,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從而喪失了學習籃球的興趣。這種較為單一的籃球教學方法不僅不利于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也不利于教師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體育意識,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目前,我國的高校籃球教學在內容上大部分還是以教授學生基本的專業(yè)技術為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師在籃球教學的過程中過分的重視學生的基本技術能力,從而忽視了對學生的理論知識的灌輸,從而使得學生學習籃球理論的時間還不足總課時的五分之一,導致學生的基本籃球理論知識匱乏,嚴重降低籃球的教學質量。體育教師在開展籃球教學的過程中,都會傳授學生基本的籃球步伐、傳球、發(fā)球等技術,同時過分的要求單一動作的精準性反而不注重各個動作之間的聯(lián)系性,使學生反復的練習同一種動作,從而導致學生對籃球產生了厭倦反感的情緒,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
“第二課堂”具體指的是學校的社團活動或者是教師組織的課外活動,這些都是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豐富籃球課的教學內容與形式,同時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籃球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愛好,進一步豐富與充實校園的文化。目前,我國高校的第二課堂活動的普及度并不是很高,由于大部分學生對于第二課堂的含義以及活動內容了解不夠全面,因此,學校與教師應該加大對第二課堂活動的宣傳,并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普及。
目前,我國有絕大多數(shù)高校在日常的教學過程當中,領導以及教師都沒有非常重視體育教學,同時對體育教學的重要性也沒有清楚地認識,只是把體育課當做成讓學生身心放松的一種形式,從而嚴重的制約了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大學籃球文化的發(fā)展不僅為高校體育的整體教學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同時也在很大的程度上豐富了大學校園的集體活動,增強了學校領導對體育教學的認識,為日后的體育教學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籃球不僅是一種可以增強學生體質的團體性活動,同時也有利于增強班級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并能夠在籃球訓練、活動和競賽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與合作意識。另外,大學籃球文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對籃球這一項運動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進一步提高籃球教學的質量以及學生的籃球技術水平。
把大學籃球文化合理的貫穿到各大高?;@球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就能夠更好的實現(xiàn)籃球文化和其他體育文化的有機融合。同時,籃球文化在校園里的廣泛傳播有利于學校營造更加活躍的校園文化氛圍。另外,高?;@球教學模式的改革離不開大學籃球文化的推動作用。我國高?;@球的教學模式改革是在不斷的發(fā)展與實踐中進行的,利用籃球文化來對教學方法進行的創(chuàng)新與改進,不僅能夠讓學生熟練地掌握籃球的動作要點,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精神,同時也在很大的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為大學校園的籃球教學改革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由此看來,大學籃球文化可以把大學的教育課程轉變?yōu)榧记傻膶W習,并能夠更好的與文化學習向融合,讓學生在多元化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健康的成長。
近幾年來,高?;@球教學的內容在大學籃球文化的影響下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一方面,在大學籃球文化不斷發(fā)展的形勢下,籃球教學的內容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fā)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籃球教學的趣味性與創(chuàng)新性,并把籃球的學習從技巧與規(guī)則的層面轉向了終身體育的層面,從而促進了我國高校體育的進一步發(fā)展。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傳統(tǒng)的高校體育教學都是在基礎理論的前提下進行籃球技巧的傳授的。傳統(tǒng)的籃球教學會對籃球的發(fā)展歷程進行概述,并在教師講述籃球基礎技巧之后就自由活動了,從而導致學生在整個籃球教學過程中都只是一個個體,而不是一個組織,從而無法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但是,當大學籃球文化教育被積極的引入到籃球教學的過程當中,學校就更加重視對學生團隊意識的培養(yǎng)。
高校教師在日常體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向學生們積極的宣傳籃球文化,在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對籃球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并充分的認識到學習籃球給自己帶來的好處。例如,在向學生進行籃球文化滲透的過程中,要客觀的、全面的指出,籃球運動不僅可以有效的增強學生的體質,鍛煉學生的意志力,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同時通過時期的籃球運能,可以增強學生四肢的協(xié)調性以及頭腦與肢體的靈活程度。另外,由于籃球屬于以后總多人同時參與的對抗性較強的集體項目,因此,在籃球比賽雙方的對抗過程中,可以有效的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與觀察能力,充分鍛煉學生的肌肉以及反應速度,在學生完全了解籃球運動給他們帶來非常多的好處時,學生就會對籃球產生十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日常的籃球教學中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高?;@球教學的不斷改革,大多數(shù)高校都已經充分的認識到大學籃球文化的重要性,為此,大學籃球文化應該得到長久的保留以及積極的宣傳。為此,學校紀要根據大學籃球文化建設的上實際情況來加大該方面的投資力度,通過大量的資金投入來鞏固籃球文化的地位與載體。同時,積極的組織學生開展籃球活動能夠使得籃球文化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因此,資金的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學校要在適當且引人注目的位置適量的粘貼一些與籃球相關的海報或者標語。例如,在學校操場和體育館的周圍張貼一句標語“籃球魅力,等你發(fā)現(xiàn)”;也可以在籃球場地內標出“我運動、我青春”等標語。以此來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籃球文化氛圍。同時學校也要定期的更新和維修學?;@球場地的相關基礎設施,為廣大的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籃球運動平臺。
在隨著大學籃球文化的廣泛普及,我國各大高校的籃球教學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但絕大多數(shù)籃球教學活動都是對學生個人技術的提高,以及整體配合方面的教學,都沒有形成比較科學的、系統(tǒng)的以及有針對性的籃球規(guī)則進行教學。從而導致學生由于不了解籃球相關的裁判規(guī)則以及不認可裁判判罰的情況而產生摩擦與矛盾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因此,為了避免上述現(xiàn)象的發(fā)生,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的籃球規(guī)則教學,以此來進一步保證籃球比賽的順利進行。
在傳統(tǒng)的高校籃球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比較注重籃球基礎知識的教學。但在很多情況下,由于學生對籃球的不了解,從而減少了學習籃球的樂趣。因此,對于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內容也感到索然無味,從而在一程度上引導了籃球教學的課堂質量。因此,教師必須通過不斷地豐富籃球教學的內容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籃球的積極性,從而提高籃球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在完成基礎的籃球教學任務時,可以組織學生共同開展一些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籃球的積極性,并不斷的教師在完成基本的教學之后,可以利用籃球組織學生做一些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
總而言之,把籃球文化有效的貫穿與籃球教學的整體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推動高?;@球教學的改革。一方面,與初高中相比,大學的籃球教學水平相對偏高,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理念也比較先進;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知識層面比較光,大學生的籃球技術水平也比較高,并且能夠對籃球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因此,在大學校園中,很多愛好籃球的學生會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來組建籃球社團,通過長期的發(fā)展就形成了自己的十分獨特豐富的籃球文化,同時籃球文化能夠促進高校的體育教學更加符合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潮流,并能進一步推動高?;@球教學的改革,提高籃球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慧.大學籃球文化對高?;@球教學改革的影響淺談[J].當代體育科技,2017,(28).
[2]陳珂.大學籃球文化對高?;@球教學改革的影響分析[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5,(11).
[3]盧佳偉,榮凱.籃球文化對我國高體育教育的影響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13).
[4]牛智偉.大學籃球文化對高?;@球教學改革影響[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1).
[5]楊劍,方志元.大學籃球文化對高?;@球教學改革的影響及建議措施[J].西部素質教育,2016,(13).
[6]岳廣鳳.高?;@球教學改革受到大學籃球文化的影響[J].當代體育科技,2015,(19).
[7]盧佳偉,榮凱.籃球文化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影響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13).
[8]楊倩,劉景.籃球文化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影響研究[J].體育時空,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