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議丹(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1)民族體育文化的缺失。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西方文化的滲透也在不知不覺的對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念產生著影響。受儒家文化的深厚影響,我們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取向趨于天人合一、崇禮、尚和,這一點在文化瑰寶中醫(yī)中有所體現。而西方體育文化強調競爭對抗,在這一點上與我國的價值取向是相悖的。正所謂“中國文化主靜,西方文化主動;中國文化重合,西方文化重分;中國文化向內,西方文化向外?!?/p>
(2)民族體育項目的消亡。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于地理環(huán)境、風土人情的差異,各個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也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蚴堑乩憝h(huán)境的阻礙,或是民族狹隘的觀念,有些項目漸漸失傳,有些項目瀕危,這些項目大多長久的流傳,但缺少系統性的歸納總結,只是口口相傳或言傳身教,將這些項目推向滅絕的邊緣?!疤つ_”、“木球”、“打瓦”、“凳龍”,陌生又熟悉,可望卻又不可及。
(3)民族體育項目發(fā)展機制的不固定與僵化。
我國傳統民族體育項目的發(fā)展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它們發(fā)展的機制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有些項目缺乏系統的整理,都是以口口相傳言傳身教的方式,并沒有實際的文字記載,導致體育項目模糊抽象,缺少統一的標準。而有些項目受到了民族狹隘觀的影響,門派之間互相保密對立,缺少合作,這一現象在我們國家武術門派中最為明顯。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其發(fā)展的機制無固定的規(guī)律可循,而已存的機制卻出現了僵化的現象,不斷的減少了傳統體育項目的發(fā)展活力,減少了人們對其的關注度。
(1)中西方文化的沖突。
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植根于悠久的農業(yè)文明,而西方的體育文化依托于海洋文明。兩種文明的碰撞必然會產生沖突?,F今,西方體育項目獨大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價值取向會偏向西方的競爭對抗,這一點上對于本民族體育項目發(fā)展是十分不利的。這種錯綜復雜的文化沖突很容易使國人迷失方向。
(2)盲目崇拜與文化自卑。
以奧林匹克體育為代表的西方體育文化在中國的廣大城市與體育教育中占據了主流地位。由于其權威的樹立,國人中盲目崇拜者蕓蕓,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傳統體育項目的存在。
另一方面,自宋朝起,競爭性較強的體育運動不再被重視,反而是表演性較強的身體運動為人們所認可。從事體育運動,被人們認為是一種低賤、粗鄙的行為。這種觀念的影響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3)繼承與發(fā)展未能兼顧。
前文中,對于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消亡有所陳述。新世紀以來,國人對于這一方面的認識也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也對于瀕臨滅絕的體育項目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例如土家族的擺手舞被人們改編成了簡單易學的舞蹈,進入學校成為了同學們的課間操。面對西方體育占據主流體育文化的今天,國人也在嘗試擴大傳統體育項目在國際上的影響,幾次三番的嘗試將中華民族傳統的武術進軍奧林匹克體育項目。而國人在努力的同時,對其進行了“迎合式”的修改,削足適履,破壞了武術原本的面貌。在傳統體育項目的繼承與發(fā)展中,國人的適度原則仍然是拿捏不好。繼承過度使得傳統體育項目與國際脫軌,而發(fā)展過度則令許多體育項目面目全非。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繼承與發(fā)展一直困擾著人們,人們在繼承與發(fā)展求平衡的同時,一些人另辟蹊徑,將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進行加工融入現代競賽規(guī)則,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自己的民族原創(chuàng)體育運動。于是以和球為代表的民族原創(chuàng)體育項目應運而生。
《中庸》道:“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者,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逼渲械暮?,就是節(jié)制,也道出了和球這項運動的初衷。它沿襲了唐代隔網蹴鞠的運動形式,又結合了西方的競技規(guī)則。唐代的隔網蹴鞠是和球研發(fā)的前身,在場地中間用木桿掛起一個高三米的網,網的中間有一個直徑一尺的洞,對陣雙方手腳并用將球擊打過網。和球的要義講求的是“競”與“和”的平衡,既要重視身體運動的競爭性,但又不與我們國家體育價值取向偏頗。“競”意味著崇尚競爭,不懈追求勝利;“和”是團結協作、駕馭勝負,提升運動者的體力、智力和心力,追求“和于身”、“和于人”、“和于自然”,最終達到“和而樂”的境界。
(1)內容的繼承。
①參賽人員:唐代的隔網蹴鞠分工明確,由負責進攻的正協,也有攻守全都負責的散粒。在參賽人員的名稱和分工上,和球沿襲了隔網蹴鞠,將其細化為正協、左散粒、右散粒,職責上考慮了在場地上的位置。對于和球的裁判員等級也以“九品”劃分,類似于我國古代官員制度的等級劃分。
②比賽器具:在前文中有提到隔網蹴鞠中的網中間有一個直徑一尺的球門喚做風流眼。在和球中,我們將比賽的場地規(guī)范化,在網的中央掛一張網,中間有一個3×0.8米的長方形空洞,亦喚做風流眼。
③比賽形式:在和球的比賽形式上,我們沿襲了唐代隔網蹴鞠中的手腳并用的形式,增加了比賽的趣味性。
(2)禮儀的繼承。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注重禮儀的國家,號稱“禮儀之邦”。在和球運動中也自然少不了禮儀的規(guī)則要求。和球的禮儀分為三種,分別是用于致意、致敬的抱拳禮、用于致謝、致歉的鞠躬禮還有用于致敬、致謝的握手禮。正所謂“不學禮,何以立”,在比賽的過程中都會安排特定的時間相互問候致禮。
(3)要義的繼承。
和球之道在于禮、義、智、勇,禮之核心在于尊重,尊重隊友、尊重對手、尊重教練裁判、最終在場的觀眾;義之核心是擔當;智之核心是鉆研;勇之核心在于拼搏。和球要義在于“和”為追求、“德”為基礎?!兑捉洝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和球的要義與其不謀而合。它既鼓勵參賽者頑強拼搏又要告訴他們不容忽視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
(1)比賽規(guī)則:和球采用了現代球類運動常用的計時盤局制,比賽分上下半場,每半場分兩節(jié),每節(jié)凈時9分鐘。每個半場的分數單獨計分,采取“二二決勝法則”,其詳細的規(guī)則不在加以贅述。簡而言之,和球擁有完備且成文的現代體育規(guī)則;
(2)上場人員:在上場的人員中,兩男兩女組成比賽的一方,這打破了過去傳統體育的性別溝壑,與現代體育中男女平等的精神不謀而合;
(3)比賽類型:和球比賽按照身高分為公開級和U175級,打破了身高上的硬性限制,使得更多的人參與其中,體驗其樂趣。同時又增加了比賽的公平性。
教練、運動員、裁判等級:為了保證和球運動的專業(yè)性和穩(wěn)定發(fā)展,對于參與的人員(教練員、裁判員、運動員等)采取與國際接軌的等級劃分制度,但同時與中國古代的等級名稱相結合,與國際接軌的同時更具有中國的特色。例如:裁判員的等級劃分為三級九品。
現今和球運動已推廣至全國18省、市、自治區(qū),北至東北三省,南至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福建,西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東至江蘇、上海沿海等地區(qū)。共開展高校50余所,中小學達到兩百余所,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長春中醫(yī)藥大學被列為和球運動基地校。天津、吉林、遼寧、寧夏等地已開設省市級和球協會。培養(yǎng)出骨干教練員716人,優(yōu)秀裁判員368人,參與到和球運動中的高校以及中小學的運動員據不完全統計達到兩千人以上。2017年12月,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和球錦標賽在吉林長春拉開帷幕,比賽被CCTV5轉播。和球的強大生命力與感染力正在吸引更多的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參與其中,敬競相和,交友天下。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不斷的強調文化自信這一戰(zhàn)略性要義,它關乎國家、政黨的理想與價值觀年。習總書記說:“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边@意味著我們作為華夏傳人,不僅要植根于傳統文化,更要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樹立強大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無論是道路自信還是制度自信,都離不開文化自信的滋養(yǎng)。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認可和總體肯定,從而產生出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堅定信念,是一個國家文化心理成熟的標志,是一個民族強盛的表征。同樣,審視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fā)展,文化自信是一道堅實的心理防線,我們要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充滿信心。
以和球為例,和球是古代隔網蹴鞠的繼承與發(fā)展的結合體。它保留傳統體育項目的要義與基本面貌,融入了現代體育精神和基本規(guī)則,使其規(guī)范化。它的包容式發(fā)展使其更適合于現代社會的基本情況,有助于推廣和普及。參與其中的人既能強身健體同時又可以了解古代的文化,感受古人智慧結晶的魅力。它將體育運動內涵化,塑造出屬于中國特色的體育文化。我們在繼承與發(fā)展其他傳統體育項目時,可以參照和球的發(fā)展模式,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自己的與國際接軌的民族原創(chuàng)體育項目。
以和球為例,和球的比賽分級別進行,打破了那些由于生理條件的限制而無法參加比賽的局面,拓寬了該項運動的受眾面,使得更多人參與其中。此外和球推廣的戰(zhàn)略先從學校入手,學生是最具有朝氣、學習能力最強的群體,通過和球進校園的活動增加和球的知名度,讓更多的人知曉、參與、熱愛這項運動。
在推廣體育項目時,我們要重視“走出去”的戰(zhàn)略。想要我們的體育項目能走向世界,必須要先讓我們的體育項目具有國際化的特質。他必須有國際化章程,也同時符合全人類的價值觀與理想。以和球為例,他的比賽規(guī)則與場地器具等與現今世界流行的大球項目大同小異,和球所講求的要義:尊重、擔當、鉆研、拼搏都符合與人類的共同理想。
祖先留下的瑰寶不能斷送,民族體育項目謀發(fā)展少不了我們基于文化自信的新思路。綜上所述,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fā)展應該是包容式、群眾化和國際化的,我們既要預防閉門造車、盲目自信,又要杜絕妄自菲薄、盲目崇拜。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fā)展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沈寧.文化自信主題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fā)展機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37(06).
[2]江武貴,王穎,郭洪亮.文化自覺視域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fā)展審視[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4(05).
[3]張建豐.基于文化自信的武術文化身份認同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04).
[4]曾文軍.“文化自信”視域下“民族傳統體育”網絡課程構建探微[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0).
[5]楊剛.基于文化自信談武術與文學之間的淵源[J].武術研究,2016,1(05).
[6]白永正.文化視域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fā)展的文化走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