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翼
摘要:賈平凹的散文《一顆小桃樹》文風(fēng)質(zhì)樸卻意蘊深刻,作者托物言志,通過對一棵小桃樹的描寫與追憶表達(dá)了作者對生命、人生和幸福的思考以及對親人的懷念。文章就從獨特的生命體、夢想與幸福、親情紐帶這三個方面分析闡釋小桃樹形象所承載的深層意蘊,以此來感知作者細(xì)膩的心靈世界。
關(guān)鍵詞:小桃樹形象;獨特的生命體;夢想與幸福;親情紐帶;深層意蘊
賈平凹在他的散文《一顆小桃樹》中塑造了這樣一個小桃樹形象:它纖細(xì)、瘦小、脆弱,脆弱得“似乎一碰,便立即會斷了去”;它長得很慢,樣子也極猥瑣,身子彎彎的,努力撐著枝條,用奶奶的話說就是一棵“沒出息”的桃樹;它的花“長得弱小”,“骨朵也不見繁”,而且“開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兒單薄得似紙做的,沒有肉的感覺,沒有粉的感覺,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蒼白白的臉兒,又偏苦澀澀地笑著”,任憑風(fēng)雨摧殘,在雨里零落。然而就是這樣一棵脆弱的、瘦小的、病懨懨的、沒出息的小桃樹,作者卻對它有無限的憐愛之情,對它有一種懺悔之情,并且寫下這樣一篇情感真摯的文章來表達(dá)自己的感激。在這里,小桃樹已經(jīng)不單單是一棵小桃樹了,它有著非常豐富而且深刻的內(nèi)蘊。
一、獨特的生命體——對頑強生命的崇敬和贊美
這棵小桃樹,首先作為它自己是一個生命個體,縱然是一棵不太“出息”的小桃樹,卻也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而且這種個性具有很強的生命張力,因此給了作者不一樣的感情,對它產(chǎn)生了愛戀、懺悔、感激等豐富而真摯情感。這棵小桃樹是用奶奶給“我”的仙桃兒的核種下的,因為種在院子的角落里,也因為它的瘦弱、單薄和猥瑣,一直不受人待見,甚至差點被人給砍掉。而且長勢緩慢,開花也遲,花朵也不繁,還要經(jīng)受風(fēng)雨的侵襲無奈地凋零,可謂是命途多舛。這棵小桃樹的現(xiàn)狀是怎樣的呢?“纖纖的生靈兒,枝條已經(jīng)慌亂,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點兩點地在黃水里打著旋兒”。它在風(fēng)雨里凋零的姿態(tài),盡顯它的脆弱和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無力、無助和無奈,這只能給人一種哀憐和憐愛之情。但是,這看似無法掌控的凋零的命運卻呈現(xiàn)出了令人訝異的一幕,那便是它“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掙扎起來”。雖然命運無法掌控,但是并不代表無所作為、坐以待斃,哪怕自身力量再微薄也要爭它一爭,也要進(jìn)行反抗,這樣微小的生命竟也有不屈不撓的頑強的品質(zhì)。而且,就算花瓣零落了,都灑在泥里了,那高高的枝頭“竟還保留著一個欲綻的花苞”,嫩紅的、嫩黃的,像風(fēng)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燈?!坝`”的花苞,這是一種蓄力已久,只待那一刻的綻放的新的生命;“嫩紅的”、“嫩黃的”,是多么嬌嫩而又充滿生命力的顏色;“像風(fēng)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燈”,它是迷茫者的方向,是小桃樹生命的蓄積,也是“我”看到的希望。看到這一幕,作者心里于是“稍稍有些了安慰”而且對它有一種“感激之情”。感激源于感染,賈平凹曾說:“散文寫作有無限的可能性,但真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沒有真正觸動你的東西,沒有你體會的東西,就不要寫散文。”正是因為小桃樹的這種生命歷程,以及眼前的此時此刻的這種讓人心疼又敬佩的堅強,觸動了作者的心弦。從這種感激之情我們看出作者從小桃樹那里受到的真正的心靈觸動——油然而生的一種對小桃樹這樣頑強生命力的崇高的敬意與贊美。
二、夢想與幸福——對自我人生的反思和回歸
這棵小桃樹從一“出生”就可以說是承載了不凡的命運。奶奶說:“含著桃核兒做一個夢,誰夢見桃花開了,就會幸福一生呢”,而“我”沒有把桃核含著做夢,而是把它埋在了土里,“想讓它在那蓄著我的夢”。獨特的方式更加表現(xiàn)了“我”對這棵小桃核的期許。因此這棵小桃核其實承載的是“我”的夢想,這個夢就是幸福的夢。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追憶小桃核的身世與生長歷程,其實就是對作者兒時的夢的追憶與懷念,也是對幸福的重新發(fā)現(xiàn)。作者在對小桃樹成長歷程進(jìn)行描寫追憶的同時也對作者自己的成長歷程做了交代:兒時的作者幼稚天真,卻懷揣著夢想和對幸福的期待;在他到城里去上學(xué)的時候血氣方剛、努力奮斗十分具有進(jìn)取心;而當(dāng)他長大后、讀到人生的大書之后,脾性兒卻變壞了,心境也垂垂暮老了。作者的心境和幸福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是呈下降趨勢的,而脾性變壞、心境垂老的潛臺詞其實就是作者的人生困境,只有當(dāng)人的境遇是處于一種困境而非順境的時候才會有這樣的變化。而此時他回到家鄉(xiāng)看到這棵小桃樹內(nèi)心卻受到了寬慰,產(chǎn)生了感激,表明他受到了小桃樹的頑強生命力的感染,也從小桃樹枝頭上那一個欲綻的花苞看到了希望。德國心理學(xué)家里普斯認(rèn)為:“審美的欣賞并非對于一個對象的欣賞,而是對于一個自我的欣賞。它是一種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價值感覺?!毙√覙涞纳L歷程其實和作者的成長歷程是很相似的,可以說小桃樹就是另一個作者,作者看待小桃樹其實就是在審視自己。小桃樹這曲折、苦難的命運其實就是作者曲折、苦難的命運,小桃樹對命運的反抗也是他對人生困境的一種抗?fàn)帲√覙渌A舻幕ò彩撬松南M?,這里表現(xiàn)了他對自我人生的一種反思和對幸福夢想的重新發(fā)現(xiàn)與回歸。賈平凹自己也曾說:“小說或是編個故事給別人聽,散文卻是給自己寫的,你怎樣對待自己就怎樣寫散文吧。”因此《一顆小桃樹》是作者給在人生困境中抗?fàn)?、在彷徨迷茫中探索的自己的一份小禮贊和寄予的希望,表現(xiàn)了他對現(xiàn)實人生的一種深沉思考和自我解剖,揭示了人生困境在所難免但人也要始終懷有希望并且永不放棄努力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
三、親情紐帶——對奶奶的追憶和懷念
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除了小桃樹、“我”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也是除了“我”以外唯一出現(xiàn)的一個人物,那就是奶奶。奶奶是一個關(guān)鍵人物,沒有奶奶就不會有這棵小桃樹,也許“我”就不會種下夢想,“我”也不會有“今天”的反思和頓悟。
這個小桃樹是奶奶給的仙桃的核種的,“我”的夢也開始于這棵小桃樹。當(dāng)所有人都嫌棄這棵小桃樹、說要砍掉它的時候也是奶奶護(hù)住了它,并且悉心澆灌它成長,只因這是“我”種的。當(dāng)奶奶去世時“我”才回到家鄉(xiāng),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這棵小桃樹,并產(chǎn)生了深深的懺悔,這是“我”的反思之端??梢哉f“我”人生的每一次轉(zhuǎn)折或者說“開始”都與奶奶有關(guān)?!拔摇钡膲粼从谀棠獭㈤_始于奶奶的仙桃,從這顆仙桃,“我”開始了對幸福的期待和追求;當(dāng)奶奶去世“我”才回到家鄉(xiāng),然后見到了“我當(dāng)年要做的夢的精靈兒”,面對這棵被“我”遺忘的小桃樹和沒能見上一面的奶奶,作者開始了深深地懺悔,懺悔被他所遺失的珍貴的東西;而當(dāng)他看見在風(fēng)雨中不斷顫抖卻又不斷掙扎的小桃樹時,他被深深觸動了,以致于“不禁有些顫抖了”,然后感到一種寬慰和感激。至此,他又重新發(fā)現(xiàn)了自己以及那個對幸福充滿期待的夢,在人生困境中又看到了希望,這又是一次新的開始。而奶奶曾經(jīng)對小桃樹的澆灌與呵護(hù)其實就是對“我”的成長與呵護(hù),小桃樹承載的是奶奶對“我”的愛;而如今奶奶走了,卻讓我重新發(fā)現(xiàn)了“奶奶給的”小桃樹,此時此刻小桃樹也承載了“我”的奶奶的追憶與懷念,小桃樹就是“我”和奶奶之間的親情紐帶。小桃樹所給我的安慰何嘗不是奶奶給“我”的安慰呢?“我”對小桃樹的感激何嘗不是對奶奶的感激呢?而“我”所用的大量的篇幅對小桃樹的追憶何嘗不是對奶奶的追憶與懷念呢?
參考文獻(xiàn):
[1]賈平凹:《賈平凹散文》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
[2]賈平凹:《散文要發(fā)乎真情,但不要矯情》[N].解放日報朝花周刊
[3]馬奇:《西方美學(xué)史資料選編》(下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賈平凹:《你怎樣對待自己就怎樣寫散文》[N].文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