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迪
摘要: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的文學家受俄國作家影響是非常明顯的,我們所熟悉的一些大家作品幾乎都存在俄國作家的風格。如魯迅的《狂人日記》受果戈里《狂人日記》的影響,創(chuàng)作時平淡中的冷峻和含蓄又是得益于契訶夫;茅盾對托爾斯泰也是無比的崇尚,他承認《子夜》“尤其得益于托爾斯泰”。本篇文章就從托爾斯泰對茅盾的影響著手,分析茅盾在人物描寫方面,尤其是對女性人物的描寫與托爾斯泰的異同。
關鍵詞:茅盾;托爾斯泰;女性形象;影響研究
一、不滿現(xiàn)實但性格軟弱貞靜的女性
(一)茅盾創(chuàng)作的“靜女士”形象
靜女士是茅盾長篇小說《幻滅》中的主人公,她本身是五四時期小資產(chǎn)階級女性的代表,自幼家庭優(yōu)渥,備受寵愛,性格單純文雅。她經(jīng)歷了三次“幻滅”:第一次是她用來打發(fā)無聊生活的愛情,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熱戀對象抱素竟然是一個有家室的情場騙子時,她陷入了幻滅,這一次是因為她的單純和天真;第二次幻滅是奔赴漢口參加革命,而大部分原因竟是為了走出失戀的傷痛,當她在具體的革命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她選擇的是失望與逃避,甚至自暴自棄,將不順的原因歸結(jié)于社會的黑暗,不斷地調(diào)換工作,這使她又一次陷入幻滅;最后一次幻滅是遇到“真愛”強連長,在全國人民都處于水深火熱之時,他倆幻想著獨自過上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這是根本無法實現(xiàn)的,注定再一次幻滅。
靜女士的三次幻滅都是自身造成的,軟弱無能的性格導致她在面對困難時總是選擇逃避,而后兩次幻滅中又凸顯出她的另一個問題:利己主義和個人本位主義的人生價值取向,這是小資產(chǎn)階級無法避免的劣根性。
(二)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的“娜塔莎”形象
《戰(zhàn)爭與和平》中的娜塔莎體現(xiàn)了俄羅斯民族,眾多的優(yōu)良品質(zhì),不僅能歌會舞,而且會騎馬、善打獵;她忠誠于自己的國家,在戰(zhàn)火中主動照顧傷員,幫助傷員撤離;她親近平民,對鄉(xiāng)村音樂、舞蹈及食物都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熱情;她同時也是一個賢母良妻,相夫教子、生兒育女,被男權社會中的人們交口稱贊。其實她不過是男權觀念與秩序統(tǒng)治下的祭品,是一個在男權文化背景影響下制造出的肉體,而其靈魂則被閹割的無以復加。男權文化給女性提出了“理想化”目標:賢妻良母。于是,家庭就變成女性“全部世界”?;楹蟮哪人チ艘酝镊攘?,從她的身上,再也不見那種始終燃燒的生命光輝。如今,人們能看到她的面孔和身體——美麗的、生殖力強的健壯女性,卻看不到她的心靈。“她完全喪失自我、缺乏個性也只不過是一個缺乏靈魂的木偶,在肉體和精神上均被閹割過的軀體而已。 ”
(三)、靜女士”與“娜塔莎”對比
不難看出,在靜女士和娜塔莎身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她們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環(huán)境相似,又都是男人的理想型對象,性格文靜典雅,不會無理取鬧,滿足任何要求。實則是性格軟弱,逆來順受,不會反抗。除了性格相似之外,人生經(jīng)歷也大致相同。靜女士經(jīng)歷三次幻滅,娜塔莎經(jīng)歷三次愛情,似乎每一次都給她們帶來改變,靜女士最后變得開放大膽,娜塔莎變成賢妻良母,其實是受制于現(xiàn)實無奈的改變,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逃避的決定。所以茅盾在創(chuàng)作“靜女士”這個人物時,或多或少受到了托爾斯泰《戰(zhàn)爭與和平》的影響。不同的是,茅盾同時還融進了中國社會的、民族的、歷史的內(nèi)容,進行個人獨創(chuàng)。
二、打破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有著剛毅性格的女性
(一)、茅盾創(chuàng)作的“慧女士”等形象
慧女士同樣是《幻滅》中的人物,《追求》中的章秋柳與慧女士性格趨同,都屬于艷麗而熱烈、機敏而潑辣、活潑而好動的外向性格。她們是隨著五四時代壯潮而起的一批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新時代女性。思想歷程的起點都是個性主義、婦女解放,這是“五四”新思潮產(chǎn)生廣泛影響的結(jié)果。她們這一類女性似乎是站在了與靜女士完全不同的對立面上存在的,表現(xiàn)出差異明顯的行為舉止。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價值觀,而往往在面對同一事件時,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jié)果。
其實慧女士并不是完全的新時代女性,身上同樣存在著一些腐朽思想。她雖然也混跡于革命隊伍中,但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革命在她眼中猶如可以隨時棄之不顧的身外之物,她從不想進行積極的斗爭。赤裸裸的個人本位主義成了她生活哲學的核心,使她看不清掃除社會黑暗的正確方向和道路,卻以向一切男子報復為“主義”。這便是和靜女士一樣小資產(chǎn)階級無法避免的劣根性,也是茅盾著力批評的,在反對封建道德上,她們是強者,但在尋找真正的生活道路上,她們?nèi)允侨跽摺?/p>
(二)、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的“安娜”形象
通讀《安娜·卡列尼娜》這一部小說我們可以看出托爾斯泰對于安娜這一個人物的刻畫可以說是非常用心的,小說中的安娜是一個即聰明、典雅又質(zhì)樸,單純、從容高貴,在各種場合下出現(xiàn)都明亮動人,也是一個內(nèi)心世界極其豐富的女性,作者表現(xiàn)出明顯的喜愛。她可以說是一個顧家的女人,與比自己大二十歲的丈夫生活在一起,雖然乏味卻安于現(xiàn)狀,直到她遇到了沃倫斯基。安娜形象是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婦女觀的具象化,一方面作者希望讓安娜成為愛情、美、純潔的化身,另一方面安娜處于那樣一個時代不可能完全跳脫時代的影響,也可以說是作者在美好向往的同時也或多或少的受宗教受時代的影響。一方面表現(xiàn)出進步積極的思想傾向和時代精神,另一方面又表現(xiàn)出保守落后的道德觀念。
(三)、二者對比
通過這一組人物得比較,同樣可以看出,他們身上的總體特點都是相同的,甚至一些細節(jié)都是相互印襯。兩人都受到新時代觀念的洗滌,又都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制約,這便是茅盾在創(chuàng)作慧女士這個形象時受托爾斯泰的影響。不同的是,托爾斯泰對于安娜似乎是青睞有加,萬分喜愛的;而茅盾對于慧女士確實“賞罰分明”,他贊美慧女士的個性主義,又批判她身上的小資產(chǎn)階級本性。
三、總結(jié)
本文只是選擇了兩位作家筆下比較典型的幾個女性人物進行分析,與其性格、命運、背景相似的女性人物還有許多,大致也都符合上述分析。固然我們不能據(jù)上述而斷定茅盾接受托翁的影響是有意識的,也許上述的相近是因為啟發(fā)兩位大師各自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生活有相通之處。但也應看到,托翁對題材或人物的藝術處理給予茅盾的暗示,或潛移默化而微妙的影響。正如茅盾所認為的:“有在風格上得了前人的好處的,這是上品?!性陬}材方面從前人作品中得了一點暗示,因而開展他自己對于身邊某一事件的注意的,這也是上品”。
托爾斯泰不光是在人物描寫方面對茅盾影響較深,其他很多方面都深刻影響著茅盾,通過對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表現(xiàn)了生活本質(zhì),成為當時時代的一面鏡子,又能在其中表現(xiàn)出“大多數(shù)”民眾的思想情緒,向黑暗社會發(fā)出最強烈的控訴和抗議,積極探索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以求改變黑暗現(xiàn)實。我想,這才是托爾斯泰和茅盾真正偉大之處。
參考文獻
1、茅盾:《從牯嶺到東京》
2、吳承誠:托爾斯泰對茅盾的影響【J】.承德師專學報.1984.02期
3、周俊秋:同中而有異殊途又同歸——論兩位時代女性的悲劇【J】.晉中師專學報.1986.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