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盟超
作為腫瘤內(nèi)科大夫,林德樹醫(yī)治的病人,每個月都會有人去世。死亡對他來說再熟悉不過,可真正和死亡近距離接觸時,他依舊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那是位因罹患食管癌去世的老人,開朗、樂觀,還見義勇為救過落水者,“特別配合治療,說自己不想死”。直到去世當天,林德樹去病人家里隨訪,衰弱的老爺子還用盡全力拉著他的手問,最近尿不出尿,喝不下水,該怎么辦。
當晚,老爺子的女兒發(fā)來信息,說人不在了。幾天后,林德樹出現(xiàn)在老人葬禮上。
這是林德樹第一次真正把病人送到生命的終點。在那之后的4年時間里,林德樹參加了40多場葬禮,祭奠的對象全是他主治的患者。
斗不過死亡,就與它和解
林德樹所在的浙江省溫州樂清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是一家二甲醫(yī)院。大部分在腫瘤內(nèi)科住院的患者,都被更高級別的醫(yī)院認定只能保守治療、盡可能延長生命。在這里,死亡的陰影很難逃避。絕望的氛圍里,林德樹跟著他們一起著急、無奈,甚至懷念他早年在急診科的見習(xí)生活,“病人能躺著進來,走著出去,充滿成就感?!?/p>
林德樹主治的一位小細胞型肺癌患者,原本只有兩個月的預(yù)計生存期,但化療效果出乎意料,癌細胞縮小到看不見,咳嗽停止,出了院。林德樹去家里隨訪,老人就在樹下和孫子下棋,坐在廳堂里和家人歡歡喜喜。老人還興奮地拉著林德樹去自己的院子里,指著自己新種的西紅柿和青菜??墒牵搅说?0個月,老人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下降,繼而離世。但在葬禮上,林德樹驚訝地發(fā)現(xiàn),家人們的臉上沒有遺憾。后來,老人的這些家人和他說,在“爭取來的8個月”里,和老人度過了很好的日子。
斗不過死亡,就與它和解。林德樹漸漸明白,當醫(yī)療手段有限時,醫(yī)生的責(zé)任,就是幫助患者盡可能享受剩余的時光,讓他們有尊嚴的生活。他開始鼓勵身體稍好的腫瘤病人走出去,爬山,看電影,和家人一起聚餐,“把自己當成糖尿病、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病人?!?/p>
他的這些努力,與醫(yī)術(shù)無關(guān)
這些努力往往在醫(yī)術(shù)之外。林德樹開始在接待病人前,先和家屬溝通,問清病人心理承受的能力。如果面對的是一顆緊張又敏感的心,林德樹和同事就在他的檔案上黏一枚蘋果的貼紙,意味著告知病情需要盡可能委婉。
他也開始學(xué)著聊天,和病人聊,也和家屬聊。他聊天時,不再像主管醫(yī)師那樣冷冰冰地問話,而是朋友一樣閑聊。他會問病人水果甜不甜,和家屬聊工作、生活,聽他們回憶和病人珍惜的過往。
有些患病老人的子女來得少,他找著機會和年輕人描述父母在醫(yī)院有多么孤獨,需要陪伴。有位老太太養(yǎng)育了7個子女,卻都不肯承擔(dān)母親住院的費用,林德樹拿起電話把他們吼到醫(yī)院,問他們“有什么比母親的命更重要”。
參加患者葬禮,是對病人和家屬為生做出那么多努力表達敬意
林德樹說,大多時候,自己只是陪他們走過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他見到過老人明明疼痛難忍,哭著哀嘆自己花了子女太多錢,可是在子女面前,卻又總裝做沒事,喜笑顏開。他也見到過兒子連公司都放棄,帶著癌癥轉(zhuǎn)移的老父親,跑遍上海、溫州所有大醫(yī)院,硬生生撐了4年多。老人最后實在無力走路,兒子就背著半昏迷的父親,在溫州的大醫(yī)院一個個科室走過去。
林德樹能做的事情依舊不多,最多再為貧窮的患者配盡可能便宜的藥,開著車去那些身體不好的病人家里隨訪。
死亡依舊會如期而至。但林德樹不再只是傷感,他說如今參加患者葬禮的理由是“尊重”。在見證了病人和家屬為生做出了那么多的努力,他覺得他們值得他表達敬意。
在林德樹參加的40多場葬禮里,大部分逝者“都沒有遺憾”,家屬也平靜地接受現(xiàn)實。他可以悄悄到場,鞠躬,默默離去??偞┲淄馓?、黑西褲的他,來到葬禮的現(xiàn)場,掀不起任何波瀾。家屬見到他,也不會有任何吃驚。用林德樹的話說,“我們早就是朋友”“送朋友最后一程,再正常不過了”。
(摘自《中國青年報》/小標題系本刊編輯所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