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視察黃河,在聽取時任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關于引江濟黃設想的匯報后,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边@是第一次提出南水北調的宏偉設想。到2002年12月27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人民大會堂宣布:“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南水北調工程被稱為人類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調水工程。溫家寶、李克強都先后擔任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主任,為工程建設如期進行提供組織保障。
2003年擔任南水北調辦第一任主任的張基堯,對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的決策過程,記憶猶新。本文系根據他接受記者專訪的講述整理。
“三先三后”原則
1996年我調到水利部工作,了解到當時水利部內部在南水北調怎么調水的問題上有諸多分歧。南水北調工程與三峽工程不同,三峽工程爭論的焦點是建與不建的問題,而南水北調工程是如何建的問題,也就是說大家都認為需要建這項工程。一部分人建議先建設東線,一部分人要求先建中線,爭論持續(xù)了多年。
到2000年6月,經過數十年研究,南水北調工程總體格局定為東、中、西3條線路,分別從長江上、中、下游調水。
2000年9月27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中南海主持召開南水北調工程規(guī)劃座談會,李嵐清、溫家寶、王忠禹、錢正英等出席會議。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朱镕基總理提出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的“三先三后”的總體指導原則,即“先節(jié)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huán)保后用水”,這成為南水北調工程規(guī)劃、建設以及運行調度一以貫之的重要原則。
朱镕基說,目前,我國一方面水資源短缺,一方面又存在著用水嚴重浪費的問題。許多地方農田澆地仍是大水漫灌,工業(yè)生產耗水量過高,城市生活用水浪費驚人。因此,在加緊組織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的同時,一定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大力開展節(jié)約用水,絕不能出現大調水、大浪費的現象。關鍵是要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充分發(fā)揮價格杠桿的作用。
談到“先治污后通水”,朱镕基說,在開展南水北調的規(guī)劃和實施過程中,必須加強對水污染的治理。如果不治理水污染,那么調水越多污染越重,南水北調就會成為污水搬家。一定要先治污,再調水。
關于“先環(huán)保后用水”,朱镕基說,對于調出水的地區(qū),要充分注意調水對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一定要在周密考慮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條件下,才能實施調水工程。
成立南水北調建設委員會
《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guī)劃》提出“成立南水北調建設委員會,下設辦公室”,這是參照了組織三峽工程建設的做法。2003年2月初,時任國家發(fā)改委主任馬凱、副主任劉江以及水利部部長汪恕誠聯名給溫家寶寫信,請求盡快成立南水北調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籌備組。不久,溫家寶批示同意成立,提名我負責籌備工作。
2003年8月13日,中共中央宣布成立國務院南水北調辦黨組,我任黨組書記和辦公室主任。
在南水北調工程整個規(guī)劃過程中,有各種思想、理念、利益的碰撞。我舉個例子,現在華北地區(qū)一年抽取地下水60多億立方米,中線調水的95億立方米中,相當一部分就要彌補60多億立方米地下水的超采,不然各地每年還得打井,井就會越打越深,地下水也會越來越枯竭。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后,就要嚴格控制超采地下水,在豐水年還要適當回補。當時我們確定這個水量的時候,有的同志不同意,認為我們設定的調水量太多了。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增量水僅30多億立方米,大量的水被用來彌補由于不再繼續(xù)抽取地下水而造成的缺口。這其實就是觀念的碰撞,也就是到底還要不要繼續(xù)超采地下水。
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曾告誡我們,要站在各方利益的結合點上考慮問題,謀劃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把各個方面的利益都考慮到。
整村搬遷與開發(fā)性移民
南水北調工程作為特大型基礎設施,工程占地規(guī)模很大,涉及7個省市100多個縣, 50多萬人需要進行生產安置,平均每年需要搬遷約8萬人。其中,丹江口庫區(qū)移民的搬遷安置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難點和關鍵。
南水北調工程庫區(qū)大部分移民,原來都住在比較僻遠的山區(qū),和外面的世界接觸很少,如果國家把將來安置的地方建設得比現住地生活、生產條件好,不用動員他們都愿意搬遷。
國務院確定的南水北調征地移民的工作方針是:堅持開發(fā)性移民,使移民安置與資源利用、經濟建設結合起來。據此,我們制定了一套科學合理的移民體制和移民政策。首先,提高了南水北調征地移民的補償標準,補償金額由原來的當地前3年農業(yè)平均產值的5倍到6倍,提高到16倍。后來國務院制訂的《水利水電工程征地補償及移民安置條例》采納了我們的意見,也把補償標準調整為16倍。
另外,在規(guī)劃中,一是對安置地進行了詳盡的基礎設施規(guī)劃,二是實行集中安置。以前移民工作中采取將移民分散到各個村子的辦法,使移民有陌生感。這次我們采取盡量整村搬遷,使他們有了安全感、親近感。三是生活、生產并重,實行有土安置,確保每個移民擁有最基本的土地。湖北省因為有很多農場,所以多一些,人均1.2畝;河南略少,人均1.05畝。
我以前在做移民工作時,曾經回訪過一些移民,他們住得很好,但由于沒有生產出路,房子里面什么都沒有,揭開鍋是空的,缸是空的。移民上樓后,不能養(yǎng)豬、雞等家禽家畜,房前屋后也無法種菜,整天無所事事,移民心神不定,情緒不穩(wěn)。
土地是農民唯一信賴的生產資料,即使不去外面打工,依靠房前屋后的土地,種一點瓜果蔬菜,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僅僅讓移民靠一畝地很難發(fā)展,更難致富。為此,在制定移民規(guī)劃的時候,就有意識地盡可能把移民安置在城市附近以便于出去打工。另一方面,在規(guī)劃中,制定了很多針對移民的后期扶持政策,最主要的目的是幫助他們具備多種生產致富的手段。我曾經與河南、湖北的同志研究,在移民安置地建立培訓基地和學校,開設多種培訓班:有學電腦的,學電焊的,學制衣的,還有學汽車修理的……當地政府還把移民的培訓基地和城里的人才中心對接。通過培訓,讓移民有一技之長,出去打工就容易找到工作。每戶移民只要有一人在外打工,生活就能基本穩(wěn)定,這些措施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