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區(qū)名苑幼兒園 張依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育評價應伴隨著整個教育過程進行”。在美術教育中應遵循評價的方向性、發(fā)展性、延遲判斷這三大原則,不僅要對美術作品本身作出評價,還要關注幼兒活動時的態(tài)度、習慣、毅力、注意力、興趣等非智力因素。
瑞吉歐教育有一首最有代表性的詩歌《兒童的一百種語言》,鼓勵兒童運用自己的方式表現(xiàn)和表達。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幼兒的美術作品更是個性的表現(xiàn)。在美術活動中教師經常會對幼兒作品進行評價,用一些方式對值得表揚的行為或技巧進行強化。我在工作中也有一些感悟,現(xiàn)提出和大家分享。
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在幼兒操作過程中的指導語,會被幼兒直接認為是老師對自己作品的評價,往往一句不經意的話,就會影響一幅作品的最終完成。
滔滔是個聰明且自主性很強的孩子,在一次活動中,我請幼兒小房子黏貼畫上進行添畫,滔滔拿著他的作品來找我,說“老師,我不會畫?!蔽野l(fā)現(xiàn)他在房頂上方的位置畫了幾個交錯在一起的橢圓形,我想,這是什么呢?我問滔滔,“哪里不會畫?”他指著房頂上的橢圓說“這里。”“那你想在這里畫個什么呢?”“我想畫飛機,可是我不會?!薄澳牵蹅儊硐胍幌?,滔滔有身體、有胳膊、有腿,飛機都有什么呢?“有翅膀,嗯,其他就不知道了。”于是我和他一起找到網上的圖片,引導他觀察飛機的外形特征,最后,一架有翅膀有尾翼有窗戶的飛機出現(xiàn)在房頂上面,雖然在我們看來,這架飛機一點都不漂亮,但是滔滔還是很興奮的跟我講這是一座挨著飛機場的房子,每天都有很多飛機從房子上空飛過,聲音可大了。我想如果我沒有跟孩子進行交流聽他說畫,那么我就不會知道原來他有著那樣與眾不同的想法。
在指導活動過程中我還發(fā)現(xiàn),孩子們更喜歡老師針對自己的作品加以評價,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機會幫助幼兒提煉,提升已有經驗和技能。
一次粘貼添畫的過程中,我請幼兒用手掌形狀的紙創(chuàng)意粘貼,果果在添畫的小花旁邊粘上了一只小手形的紙,我問她,“果果把小手變成什么了?”她說,“我的蝴蝶是一只翅膀的,她在采花蜜?!薄耙恢怀岚??那只翅膀呢?”“它藏到后面了我們看不到?!彼钡慕忉屩!芭?,原來果果的小蝴蝶是側面對著我們,所以我們看不到他另一只翅膀了對嗎?”“對呀對呀!就是這樣的?!薄霸瓉砣绻矬w是側對著我們,就會有一些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是嗎?”果果聽了這話,眼睛一亮,說:“我還會畫這樣的小花?!庇谑腔顒咏Y束時,果果的作品中不僅有側面飛舞的小蝴蝶,還有很多只看到側面的小花,有幾片花瓣是藏在別的花瓣后面,看不到的。
評價不是目的,在美術活動中,我常常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孩子,老師是更多地鼓勵幼兒對作品進行自我欣賞、評價和互相交流、評價。在這種多維的互動中,幼兒及時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理解反饋同伴,各種富有個性的創(chuàng)作思想相互碰撞,逐漸學會欣賞他人、評價作品,同時也為他們自己下一次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經驗,有助于幼兒美術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提高。
在幼兒美術教育評價中,作為教師,我們更有義務去指導家長,學會走進孩子的內心,傾聽并與之對話,獲得對童心的真正解讀。
但在工作中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評價自己孩子的作品:“你畫的是什么呀?你看人家畫得多好?”因此,我感覺教師應當幫助家長提高對幼兒美術的認識,以鼓勵的方式加強幼兒對繪畫的熱愛。
在與家長評價幼兒美術作品時,我跟家長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平靜接受你認為不好的客觀事實和結果,先感同身受,而不是居高臨下地告知孩子:你應該怎樣做”。
記得有一次,童童在活動區(qū)活動時畫了一張畫,畫面上有三團黑色的螺旋形色塊,兩側各有一大一小兩個蝌蚪人,螺旋形的物體歪向大一點的蝌蚪人。畫好后他給我講,三團黑色的螺旋形是一個樓房,地震了房子到了,一大一小的蝌蚪人是媽媽和孩子,媽媽給她講過,地震的時候媽媽把孩子推出了房子,自己卻被房子壓住了。雖然孩子講的很簡單,但是我似乎能從作品中看到房子倒塌的那一剎那,母親舍身救子的悲壯。晚上離園時,我把這幅畫講給童童媽聽,她說她從沒有想到過孩子會把這個故事用繪畫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從此以后,我經常把一些孩子的作品跟家長交流,很多家長都表示以前一直不知道怎么去欣賞孩子的繪畫及涂鴉作品,認為畫得方方正正,干干凈凈,有模有樣那才叫好。無論孩子的作品是什么樣子,首先要平靜的接受孩子的創(chuàng)作,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這樣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美術作品顯示出稚拙的情趣和成人無可比擬的獨特魅力:一條彎彎扭扭的曲線是“小花蛇游來了”;一個倒掛的三角是“小樹站在路邊,被汽車撞倒了”。
家長們經常會向我咨詢,這么小的孩子,畫畫要么就是亂線,要么就是一團顏色,怎樣才能讓他們學習繪畫而又不會讓他們感到很枯燥?其實孩子天生就是畫家,尤其是在涂鴉期的孩子,于是我請家長嘗試從孩子每次的作品入手。把孩子的作品收集成冊,把其中與眾不同、有不同表現(xiàn)手法的作品展示出來,孩子就會在下一次進行創(chuàng)作時把作品中的亮點撿起來,從而自然掌握一些技巧,嘗試一些新的表現(xiàn)形式。
總之,美術活動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通過美術活動這個工具,使美術成為有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手段,增強幼兒發(fā)現(xiàn)和感受美的能力,使他們將來的生活豐富多彩、充滿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