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藍旗營學區(qū)中心校 王海霞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引下,小學數(shù)學的計算課更加注重算理的揭示,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學生“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而這恰恰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也是老師們在日常教學中經(jīng)常探討的問題,但總也不能很好的突破。
恰逢一次校本教研活動,我主講了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小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第一課時。課后同伴們中肯的建議、領導們耐心細致地點評讓我茅塞頓開,真得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下面,我結合幾個教學片段把自己的體會與大家分享。
片段一:情境引入。
師:在前一段時間的學習中,我們知道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小數(shù),比如買東西的時候,給病人量體溫的時候,測量身高的時候……說到測量身高,我想知道咱們班誰最高?請到前面來。(一名女生被請到了前面。)咱們班誰最矮?也請到前面來吧。(一名矮個子男生被請到了前面。)
師:一高一矮站在了我們面前,看著他們倆的個頭,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嗎?
生:他們倆的身高相差多少?
師:這個問題提的好。要解決這個問題得知道什么條件呢?
生:得知道他們的身高各是多少。
師:說得好。(轉向高個子的女生)你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嗎?
高個子女生:我的身高是1.6米。
師:(轉向矮個子男生)你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嗎?
矮個子男生:我的身高是1米35厘米。
師:(問同學們)1米35厘米用小數(shù)怎樣表示呢?
生:1.35米。
師:現(xiàn)在兩個人的身高都知道了,剛才提出的問題該怎樣解決呢?
生:1.60-1.35
師:這是一道小數(shù)減法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小數(shù)的加減法該怎樣計算,又為什么這樣算。
師:這道題該得幾呢?請大家趕快動筆算算吧。
(學生動筆開始了計算。)
【反思: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之所以沒有采用課本中的奧運會女子跳水成績的情境圖,是因為奧運會的事情對于農(nóng)村的這些孩子來說,顯得有些疏遠,而同學的身高問題卻是學生熟悉的、身邊的生活情境,能夠激起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通過教學實際來看,也的確起到了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但在這一情境中,由于我沒有對重、難點教學內容完全做到胸中有數(shù),所以就沒有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課堂上這些生成資源,以致于在后面的教學中走了許多彎路?!?/p>
【再設計設想:學生匯報的身高,在板書時,要板書帶單位的形式:1.6米(不再寫1.60米了)、1.35米,這樣,就能更充分體現(xiàn)數(shù)學是在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服務。另外,當讓學生根據(jù)同學的身高提問題的時候,除了讓學生提減法的問題,還要讓學生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這樣在揭示課題的時候,就不會顯得牽強,一個加法,一個減法,既能解決退位問題,又能解決補位問題?!?/p>
片段二:理解算法、算理。
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計算,師指一名學生板演。
1.60
-1.35
— —
0.25
師:同意他的做法嗎?你們也這么做的嗎?(學生點頭示意。)
師:像這樣一位對著一位減,你在什么時候見過?
生:在一年級時候,在做整數(shù)減法的時候。
師:小數(shù)的加減法和整數(shù)的加減法有什么聯(lián)系呢?
生:都一樣。
師: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
生:這道題有小數(shù)點。
師:說得好,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這個小數(shù)點。
接下來,師引導學生自己出題自己做,再挑選特例讓大家共同做。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我還真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情況,讓我們快來看一看吧。
(師板書學生的橫式:1.05+0.95=)
師:指一名同學板演。
(出題者和老師一起巡視)
師:(詢問出題者)你覺得大家做得怎么樣?
生:還行。
師:這是一種什么新情況呢?
生:小數(shù)末尾為0,要去掉。
師:他觀察得真準,應用小數(shù)的性質將小數(shù)化簡,體現(xiàn)數(shù)學的簡潔美。
師:這還有一道題,板書:1.35-0.435=,誰來說說這是一種什么新情況?
生:這道題有兩位小數(shù),有三位小數(shù)。
師指一生板演,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做。老師巡視,發(fā)現(xiàn)有出錯的同學了,又讓這位同學把錯的算式也板書出來了。)
(學生板演完以后,老師先請做對的同學說自己是怎么做的,然后請出錯的同學說自己錯在哪里了,最后老師強調了補位的問題。)
師:看到大家出的題這么好,我也想出一道題,讓你們來做,行嗎?(學生齊呼:行)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來做,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做。
(板演完以后,師生一起討論出了小數(shù)加減法的算理:小數(shù)點對齊,相同數(shù)位對齊,也就保證了相同的計數(shù)單位進行相加減。)
【反思:為了突破教學的難點,我在這里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一環(huán)節(jié)卻突顯繁瑣,看似學生理解了算理,實則學生聽得一頭霧水。在學生呈現(xiàn)錯誤算法的時候,我也應該先請錯的同學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另外,在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時,要是借助生活中的實例理解,教學效果要好得多?!?/p>
【再設計設想:在學生解決完身高問題之后,就追問學生:你是怎么計算的呢?為什么這么算呢?揭示出算理,突破難點。接下來學生自己出題的環(huán)節(jié),再靈活運用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幫助學生理解如何處理得數(shù)末尾有0、補位、進位、退位等情況,這樣就可以節(jié)省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多做一些練習。】
教學反思:
1.真正讀懂教材,不僅要挖掘教材內涵,領悟編者意圖,更要把教學的重、難點梳理清楚,有秩序地放在腦中。
2.真正讀懂學生,是首先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想問題——如果我是學生,我會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要盡可能地預設出學生要出現(xiàn)的所有情況;同時,還要對學生的發(fā)言做出快速地反應,及時捕捉課堂上學生的意外的、精彩的表現(xiàn),多追問幾個為什么;另外,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多給學生表達自己想法機會。
3.真正讀懂課堂,就需要老師時刻保持清醒,隨時挑選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有效教學資源,尤其是一些錯誤資源,最好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
總之,如今的計算教學是不能單純地停留在計算方法的教學上的,我們要在“三讀懂”的指引下,實現(xiàn)“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