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壽縣第二中學 趙德軍
地理課堂教學主要由學生、教師、課程教材三個因素組成,教師在教學中,會采用適合自己的、特定的教學方法或方式既為教學模式組織課堂教學。目前我們倡導的教學模式為動態(tài)模式,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而“問題解決教學法”就是就是很好的教學法。其教學核心即為“創(chuàng)設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關鍵是教學提問,因為提問是教師和學生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課堂聯(lián)系的紐帶。而問題的設置和提問的方式是否合理,又直接影響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效果,因而課堂提問很早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孔子就常用富有啟發(fā)性的提問法來進行教學,蘇格拉底研究談話法的基礎也是提問。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善于應用提問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精準提問是有一系列開放式的、清晰的、以思考為中心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維或反思并做出回答的過程,是整個地理課堂教學的生命線,能喚起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激情,激發(fā)學生多元化的思維和高水平的認知活動。
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應對不同難度的問題進行優(yōu)化。教師應根據特定的知識、內容和教學目標,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與將要學習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設置問題應該是讓學生感到有難度,也有解決問題的信心。教師所提問題的難度是影響提問能否真正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關鍵因素之一,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的問題都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難易程度若正好介于學生的發(fā)展區(qū)、興趣區(qū)內,就能達到“猴子摘桃”效應。
精準問題的設計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層次,即問題的設計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新的高度。能夠把一個復雜的、難度較大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聯(lián)系的子問題,或把解決某個問題的完整的思維過程分解成幾個小階段。同時問題的設計要有坡度,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使全體學生產生“有階梯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悅感。如直接提問學生“季風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可能受各方面的能力限制,很難回答。
精準問題設計也應具有開放性和探究性,要能鼓勵學生做出多種可能的解釋。在課堂提問中,設計一些開放性、啟發(fā)性的問題,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思考與回答,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闡明觀點,更利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同時也活躍課堂氣氛。
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地理現(xiàn)象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為了便于學生解決這類知識,教師可將復雜的知識進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難度,先提出某種假設,讓學生思考回答,然后根據事實再進行提問,事實求是回答問題,這就是邏輯思維方法的解題方法,這種提問適用于較復雜、難度大的知識學習。它能在相對降低難度的情況下,使學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內在聯(lián)系,同時也為學生的獨立學習和研究奠立基礎。
古希臘哲學家德漠克利特說過:“當人過度的時候,最適意的東西也會變成最不適意的東西。”在課堂上,當你對某個課題 還算感興趣,老師設置了3個問題時,你會饒有興趣地去積極尋求答案,然而當你“唰、唰、唰”寫出十幾個問題時,學生就會出現(xiàn)“唉、唉、唉”的嘆聲,學生的積極性頓時消失,這就是一種認知超載的表現(xiàn)。因此我們提問一定要善于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做到恰到好處。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這種提問現(xiàn)象,教師剛把問題提出來,就立即指名某個學生站起來回答,學生剛答完,有不同見解的其他學生還躍躍欲試,教師就匆忙將自己早已備好的標準答案公布出來,這種快節(jié)奏的提問把學生積極的思想、靈活好動的個性全都抹殺掉。所以提問的節(jié)奏要適度,要給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在輕松愉快、自然地環(huán)境中思考問題,整理思路,在和諧愉快的氛圍里暢所欲言,爭鳴辨析。
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一定要緊接著做出即時的相應反饋。在反饋過程中,需要注意:學生的回答是個體的,但緊隨其后的反饋是指向全班,使個別學生的正確答案為全班所欣賞,使個別學生的錯誤為全班引以為戒,起到舉一反三的范例作用,對學生錯誤性回答要做出鼓勵性的答復。反饋要講究“留白”藝術,不要講的過多過濫,要讓學生自己思考反思。
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從課的開始到課結束,整節(jié)課中將涉及到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如何展示,何時提出,教學效果才是最佳,這就涉及到提問技能。除了上述談過的提問方式的要求外,還要掌握提問技能的類別,以便活躍課堂,激活學生思維。
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要求可以利用如下幾類:
在教學過程的開始,為檢查學生對前一節(jié)課所學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為繼續(xù)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而進行的提問。
在教學過程中,為使教學進入高潮,教師一般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起學生思維的矛盾沖突,開闊學生的思路,提出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進行教學。其原因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p>
在教學過程中,為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參與教學中,活躍氣氛,可以預設這樣的提問:第一“請張三同學評價一下李四同學回答的問題是否正確,你的看法是怎樣的?”。第二提出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去評價,比如在學習“森林資源的開發(fā)與保護”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巴西熱帶雨林是開發(fā)好呢還是保護好呢,為什么?”
總之,地理課堂教學要注重問題精準提問,問題法教學是我們常用而又不斷探究的方法。此方法使用有效到位,是變靜態(tài)教學為動態(tài)教學的有效良方。同時也激起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獨立學習的空間,活躍課堂學習氣氛,發(fā)展了學生的潛在思維能力,利于學生終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