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安
有些古典詩詞文字淺顯易懂,學生覺得沒什么可學,老師覺得沒什么可講,似乎讀讀就行了。其實不然,淺詩往往淺中藏深,平中見奇,淡中有味。如果老師不注重淺詩深教,引領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深入詩歌的肌理,走進詩歌的意境,就很難體會其意蘊與美感。葉圣陶先生曾說:“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些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后的意義,他們就未必能夠領會。老師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嚕里嚕嗦,能使他們開竅就行。老師經常這樣做,學生看書讀書的能力自然會提高?!崩蠋煈撛跍\詩的這幾個方面給學生指點一下:
一、挖掘淺詩的言外之意
淺詩往往言近旨遠,言有盡而意無窮。針對這類詩,老師更要提示學生,緊扣詩歌中富有暗示性的字詞,品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后兩句,學生都能看出,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但對“只有”二字,缺少玩味?!爸挥小睆娬{唯一性,詩人“不寫而寫”,越是強調山之有情,越是反襯人之無情,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古典詩詞很重視意象,借助它來營造意境,詩人的情感多寄寓在意象之中,對意象的把玩就顯得尤為重要。如: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后兩句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學生容易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不去思考飛燕的象征意義。詩人以景結情,賦予飛燕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通過今昔飛燕棲息之處的對比,寄寓物是人非、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可謂含蓄蘊藉,余韻悠然。
二、尋繹淺詩的情感脈絡
淺詩語言雖明白如話,但具有跳躍性,淺詩的主旨多藏而不露,學生不易把握詩歌的內在意脈,難以與詩人的情感形成共振?!胺蚓Y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文心雕龍·知音》)?!薄芭笔欠纸馄饰龅囊馑迹蠋熞龑W生在“披文”上狠下功夫,與文字耳鬢廝磨,“沿波討源”,直抵詩人的心靈深處。如:
詠山泉
儲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恬澹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這首詠物詩質樸無華,初讀平淡寡味,只有反復咀嚼,才能讀出詩味。首聯(lián)點題,突出山泉的默默無聞:頷聯(lián)話鋒一轉,歌詠山泉的審美價值,映地飛空,飄逸靈動:頸聯(lián)歌詠山泉的實用價值,滿澗注池,滋潤萬物:尾聯(lián)肯定山泉的人格魅力,恬靜淡泊,自潔白清。詩人借詠無名山泉,表達出盛唐底層士人的自信與堅守。
“在詩歌中出現(xiàn)的意象并不是單獨的,而是群落性的、整體性的……本來是分散的,之所以能夠統(tǒng)一為有機的整體,就是因為其中有一種意的脈絡?!睂W生往往只會說”意象疊加”這類空洞術語,要指點他們尋繹貫串在意象內部那條感情的紅線。如: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開頭四組景物畫面,表面上沒有什么聯(lián)系,但實際上卻有一條看不見的無形之線緊緊地把它們連系在一起,使之形成為一個整體,這就是“歸宿”二字鳥歸巢,人閉戶,日西下,它們都有歸宿,都在歸宿。前幾組景物所圍繞的中心——歸宿,恰好與天涯斷腸人的無有歸宿形成對比:人不如烏鴉,人不如落日,人不如“人”。此情此景,怎不叫人肝腸裂斷!
三、鑒賞淺詩的別樣風情
古典詩詞能流傳下來,每首詩都有自己的特色,老師應與學生共同探析“這一個”作品與同類題材作品的不同之處,亦可說是創(chuàng)新之處。有的淺詩立意新穎,有的淺詩構思奇巧,有的淺詩手法獨特,有的淺詩語言生動??傊?,各有千秋,別具一格。限于篇幅,下面分別只舉一例:
宮詞
張祜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此詩“君前”二字很關鍵。不少宮怨詩把宮人產生怨情的原因寫成是由于見不到皇帝或失寵于皇帝,這首詩反其道而行之,它所寫的怨情是在“君前”、在詩中人的歌舞受到皇帝賞識的時候進發(fā)出來的。這個怨情,聯(lián)系前兩句看,決不是由于不得進見或失寵,而是對被奪去幸福和自由的抗議……“不是思君是恨君”。
春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此詩“打起”二字很關鍵。黃鶯是大家喜愛的鳴禽,為什么要打黃鶯?此詩構思不凡,層層倒敘,設置懸念,環(huán)環(huán)相扣,最后才揭開謎底,說出答案。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此詩“不及”二字很關鍵。學生也能看出妙在“不及”,不用比喻,而用比較,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其實,此處還采用欲抑先揚的手法,“深千尺”是揚,而“不及”是抑,抑桃花潭水是為了揚汪倫對我之情。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千朵萬朵”重疊,具有口語美?!傲暨B”“自在”均為雙聲詞,如貫珠相聯(lián),音調宛轉?!扒∏ 睘閿M聲詞,形容嬌鶯的叫聲,給人身臨其境的聽覺形象?!皶r時”“恰恰”為疊詞,增添了詩歌的音樂美。此詩語言清新,聲調和諧。
淺詩教學,要因詩而教,教出一定的深度與難度,要讓學生學有所得。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惟有品讀詩歌語言,抓住關鍵語句,“披文以入情”,方能感受淺詩的個性與韻味。
★作者單位:江蘇淮安市楚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