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日益受到重視,各院在救助工作中積極探索司法救助新模式,但尚無相關法律規(guī)范司法救助工作,實踐中缺乏規(guī)范的操作程序和實施標準,使救助工作陷入隨意性、多變性的困境。本文對現(xiàn)階段司法救助工作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就司法救助制度的完善提出拙見。
關鍵詞:司法救助;制度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2-0161-01
作者簡介:黃韻潔(1990-),女,漢族,福建三明人,本科,福建省明溪縣人民檢察院,書記員,研究方向:控告申訴。
一、開展司法救助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一)司法救助形式缺乏長效性
2016年《人民檢察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細則(試行)》(以下簡稱細則)規(guī)定了輔助性救助原則,在實踐中通過一次性發(fā)放救助金進行救助,對于生活困難的申請人來說,幾千元的救助金只能解燃眉之需,無法從根本上擺脫生活困境。這種救助機制的矛盾導致救助工作開展大多浮于表面缺乏長效性,無法達到司法救助的根本目的。
(二)刑事被害人救助范圍過窄
《細則》規(guī)定司法救助對象是受到犯罪侵害致重傷或者嚴重殘疾,因加害人死亡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存在有些非暴力犯罪如人身權益遭受侵害也同樣給被害人生活帶來危機,過窄救助范圍的劃定,容易造成一些被害人因無法生活而鬧訪、纏訪,導致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檢察工作公信力與親和力日益下降。
(三)救助資金保障不足
《細則》中規(guī)定國家司法救助金由地方各級政府財政部門列入預算,統(tǒng)籌安排,對于財政較為困難的基層檢察機關來說,救助金無法得到充足保障,在開展救助工作時無法避免的會采取選擇性救助方式,有些院甚至將涉法涉訴、涉檢信訪人列為救助對象,此種做法不僅損害了司法權威建立,同時也與“以人為本、執(zhí)法為民”的司法理念相背離。
二、司法救助工作的實踐對策
【案例一】“肖某救助案”,肖某的兒子于1998年被同村村民陳某非法鋪設電網(wǎng)致死,被害人死后其妻改嫁,留下不到一歲的孫子與肖某相依為命。因陳某無可供執(zhí)行的財產,十幾年來肖某一直奔走于法院要求執(zhí)行賠償款。2013年,肖某孫子(未成年)因盜竊須賠償失主經(jīng)濟損失3萬元,無奈肖某找到檢察機關尋求幫助。辦案部門通過實地調查走訪后認為若對其只通過發(fā)放救助金的形式進行救助無法從根本上緩解這個家庭的困境。針對肖某與其孫子生活、就業(yè)困難的問題,為其量身定制了救助方案。通過與縣法委的溝通,申請到了縣級救助金;根據(jù)肖某年事已高的情況與縣民政局協(xié)調將其納入低保,并為其孫子提供公益性技能培訓。在回訪中了解到其孫子現(xiàn)已成為一名汽車修理工,能維持爺孫倆的正常生活。
司法救助要有精準性,針對刑事被害人不同家庭狀況和面臨的實際困難,按照“一戶一策、因需施助、及時有效”的指導思想,統(tǒng)籌安排救助措施,確保被害人“經(jīng)濟有救助、生活有照料、精神有慰藉”。
【案例二】“范某救助案”,救助申請人女兒某梅(未成年)為強奸未遂案件被害女學生,案發(fā)后某梅遭受了極大的身心創(chuàng)傷,導致無法與人相處。辦案部門了解其基本情況后,依托該院心里咨詢室和心理咨詢師的優(yōu)勢,對某梅進行未成年“創(chuàng)口救助”,運用SCL90心里癥狀測試和沙盤治療法,對其情緒進行正確疏導。為了給被害人提供新的學習環(huán)境,辦案部門與縣中學積極溝通,幫助其辦理入學手續(xù)。現(xiàn)今,范某女兒已經(jīng)過著正常的初中生活,范某對檢察機關的救助表示感謝。
在司法救助案件中,未成年日益成為新興主體,對于未成年遭受的是身心雙重傷害,其需要的是心理寬慰、精神上的支持及關懷。通過撫平創(chuàng)口溫情開導的形式,能幫助其正確面對社會過上正常生活。
三、完善司法救助工作的建議
(一)延伸救助范圍
應當將其他犯罪類型的被害人列入救助范圍,如拐賣兒童罪中受到侵害的不僅是被拐賣兒童的人身權利,更是對被拐賣兒童整個家庭的摧殘,因此,筆者認為如生產銷售假藥罪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因監(jiān)管不利侵害被害人及其家屬權利的犯罪也應列入救助范疇。
(二)“滴灌式”精準救助
應當改變以往“大水漫灌”的金錢救助方式,通過與政法委、民政局、殘聯(lián)建立聯(lián)合救助機制,為被害人提供“滴灌式”精準救助,如納入低保、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生活費、提供生活補貼、就業(yè)培訓、心里健康輔導、殘疾人專項補貼等不同形式組合,切實解決被害人及家屬生活困難問題。
(三)拓寬救助資金來源
設立被害人救助專項基金,運用媒體和社會捐贈籌集救助資金,積極爭取地方黨委、人大、政府的支持,將被害人救助與社會保險、民政救助、城鄉(xiāng)低保、農村五保、法律援助等相關工作相銜接。充分發(fā)揮社會各界力量,發(fā)動志愿者成立被害人救助熱線或專門的援助機構做好被害人的持續(xù)心理治療及家庭善后工作。
四、結語
完善司法救助工作,幫助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被害人及其家庭擺脫生活困境,以國家名義保障被害人合法權益,是有損害就要有救濟的法治精神體現(xiàn),有利于提升檢察機關公信力和親和力,維護司法權威。
[ 參 考 文 獻 ]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2]宮曉冰.中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