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葫蘆”是葫蘆制成的蓄養(yǎng)鳴蟲的一種器具,小巧精致,可揣在懷里一邊把玩一邊聆聽悅耳的蟲鳴,既可助蟋蟀保暖過冬,又可增添文房雅趣,兼具觀賞價值。
鳴蟲的蓄養(yǎng)和斗賞是我國一項歷史悠久的民間娛樂活動。其中,養(yǎng)蟋蟀分秋蟲和冬蟲。秋蟲須能斗善戰(zhàn),冬蟲則要求鳴聲院耳。寒冷的冬天,蟋蟀很難存活,于是有了蟋蟀葫蘆。蟋蟀葫蘆是葫蘆制成的蓄養(yǎng)鳴蟲的一種器具,小巧輕便,與手掌一般大小,揣在懷里一邊把玩一邊聆聽清越的鳴叫,既可助蟋蟀保暖過冬,又可增添文房雅趣。
清代的匏器工藝發(fā)展到了高峰。作為皇宮貴族裝飾把玩用品,蟋蟀葫蘆的制作工藝日漸精巧,除了是實用的蓄蟲器具以外,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這件清代的牙口壓花人物紋蟋蟀葫蘆,小巧別致,壺身以《千里送京娘》戲曲人物圖樣裝飾,方寸之間,人物形象與人物關(guān)系刻畫得生動形象???、蓋、蒙芯等結(jié)構(gòu)由象牙雕刻而成,其中蒙芯成立體鏤空祥云狀,別具匠心。
制作蟋蟀葫蘆需要根據(jù)葫蘆天然長成的形制來選擇原材料,北方玩蟲者間的行話稱為“本長”。因此每只蟋蟀葫蘆都形狀不一,但大體結(jié)構(gòu)相似。其中,葫蘆的下腹為鳴蟲的“居室”,腰為通道,上腹則成“喇叭口”,起到擴音的作用。除了葫蘆部分,蟋蟀葫蘆還格外講究口、蓋、蒙芯、砸底等結(jié)構(gòu)??冢橄笱阑蜱殍5駡A環(huán),用于連接葫蘆和蓋。蓋相當(dāng)于門,下部有一圈突起的牙子,正好與口吻合。蒙芯則是鳴聲傳出的窗口,常雕刻有精致細膩的鏤空圖案,既可通氣傳聲,又具有審美價值。
砸底是制作蟋蟀葫蘆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黃膠泥、細沙、陳年石灰各一份,以雨水和成,施于葫蘆底部,且與其呈45°夾角,確保葫蘆在直立和橫放的時候都能讓蟋蟀接觸到泥底的地氣,而不至于因為貼近人體的高溫使蟋蟀干渴。泥底對蟋蟀發(fā)聲也有影響,中央稍稍凹陷,呈湯匙形的泥底,可以使蟋蟀的發(fā)聲效果達到最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