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華
1
夜風如縷,月華如晝。
長安城南的官道上,青石冰涼,滿地銀色。
駕——駕——,忽聞馬蹄得得,叱喝不絕,旋見三匹黑馬四蹄翻飛,連嘶帶喘,箭一般疾馳而去。
那跑在最前面的人五十多歲,頭發(fā)花白,清瘦矍鑠,后面兩騎身材微胖,稍顯年輕。
三人策馬狂奔,跑了整整一宿。
殘月西墜,天漸亮了,三匹馬兒渾身透濕,喘著粗氣停在了路邊。
兩個胖子早跑得面無人色,又見四野荒蕪人煙渺渺,不由暗自對視一眼,旋即撥馬上前,支支吾吾對前面那人說:房大人,我哥倆,走時匆忙,家里沒打招呼,我們得,得回去看看。
兩人說完,一齊勒轉(zhuǎn)馬頭,猛抽一鞭,跑得頭也不回。
房大人朝塵土飛揚的兩騎盯了許久,搖搖頭,回身打馬一鞭,繼續(xù)往前飛奔。
這天是大唐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十四日。
2
大唐王朝自太宗貞觀之治以來,邊將開疆拓土,能臣擅理內(nèi)政,至玄宗開元年間,百姓安康,都市繁華,國家的文治武功恰似烈火烹油,皆已臻至鼎盛。
志得意滿之際,玄宗日飲醇酒,夜寵貴妃,盡情享受著窮奢極欲的人間盛宴。
天下承平久,必有災禍生。
彼時,一個腦滿腸肥的番將窺伺大唐江山很久了。
這番將名叫安祿山。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被心中那團王霸天下的欲火燃燒得實在難耐,不禁仰天嗷了一嗓子,旋即點起15萬精兵,征塵蔽日,氣勢洶洶,自范陽郡殺奔長安而來。
叛軍有備而來,一時攻城掠地,所向披靡。
第二年六月,長安城最后一道防線潼關(guān)失陷,玄宗驚聞消息,輾轉(zhuǎn)一宿,終于做出了個艱難的決定。
六月十三日凌晨,天微微亮,玄宗瞞住百姓大臣和守城將士,僅帶著貴妃姐妹,太子太孫,及親兵近衛(wèi)一干人馬,拋棄都城走人了。
皇帝跑路了,叛軍殺來了,許多大臣想也沒想,便打開城門,抖抖袍袖,爭相投敵去了。
家貧思賢妻,國亂見良相。紛紛攘攘中,有個人卻鐵了心要為大唐盡忠。
這人便是房琯。
房琯素有才氣,頗負盛名。
當年,胸懷壯志的唐玄宗意欲封禪泰山,還未成行,房琯聽說了,即刻潑墨揮毫,文不加點,一氣呵成《封禪書》一篇,華麗麗進獻皇帝。玄宗愛才,覽后大喜,自此對房琯青睞有加。
那年房琯才27歲,正是風華茂盛時候。
有了皇帝的賞識,房琯的官兒越做越大,及至安祿山造反時,他已高居刑部侍郎之位了。
房琯聽到皇帝跑路的消息時,已是當天晚上了,當下飯都沒吃,立即約上朝中死黨張均、張垍哥倆,三人打馬出城,連夜追趕皇帝。
哥兒幾個胡天黑地,悶頭追了一宿,累得嘴吐白沫,卻連皇帝的影兒都沒見著。天亮后,張家兄弟回馬而去,硬把個孤零零的房琯撇在了荒郊野外。
房琯心如鐵石,義無反顧,匹馬追趕皇帝。
皇天不負有心人,到了七月,終于在普安郡攆上了皇帝車駕。
衣衫襤褸的房琯跪在皇帝腳下,伏地慟哭,玄宗感慨不已,念其忠誠,當日便封他做了吏部尚書。隨后,房琯跟隨玄宗到了成都,又被加封為宰相。
這時風云突變。
七月十二日,本是斷后平叛的太子,卻被大臣一路擁去了靈武郡,旋又被擁上皇位,南面稱帝了,是為肅宗。
肅宗登基后,頭件大事便是遣使來到成都,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玄宗這年已七十多歲了,見天下亂成了一鍋粥,貴妃又在半路被自己下旨縊死了,一時心灰意冷,平靜接受了事實。
可怎么也得派個上得了臺面的人前往靈武郡,為新皇補辦一個正式的加冕儀式??!
玄宗東張西望了半晌,一雙炙熱的目光落在了房琯身上。
3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初,肅宗率七拼八湊的大軍移師彭原郡,欲與叛軍決戰(zhàn),這時,正好房琯也帶著傳國玉璽和玄宗的禪位詔書,自成都風塵仆仆趕來。
房琯拜見肅宗,宣讀了太上皇的旨意。肅宗大喜,因為直至此刻,他才得以名正言順地號令天下。
肅宗還是太子時,便非常敬重房琯的才華名氣,這回又親眼見證了房琯的忠貞威望,對他更是傾心相待。
房琯一夕成了肅宗近臣。
當時安祿山大軍連克長安、洛陽,兵鋒所向,無堅不摧,眾大臣聽聞叛軍之名,皆恐懼不安。
唯有房琯風度翩翩,氣定神閑。
及至與將領(lǐng)們談論軍國大事,他一樣引經(jīng)據(jù)典,侃侃而談。
不僅如此,房琯對天下大勢還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進言肅宗:諒安祿山一介胡兒,當初不過是個為我大唐鎮(zhèn)守邊疆的番奴而已,縱然鬧得再兇,有何懼哉?
肅宗急欲平定山河,不恥下問道:愛卿有何妙計破賊?
房琯讓肅宗屏退左右,附耳密奏道:只需如此如此,便可一戰(zhàn)破賊。
房琯再三叮囑肅宗:軍機大事,萬不可輕泄半分,否則大計難成。
肅宗深以為然。
十月中旬,房琯上表,誓領(lǐng)大軍收復長安。
肅宗準奏。
一時眾將大驚,郭子儀、李光弼二人尤為吃驚。
彼時郭子儀任朔方軍節(jié)度使,李光弼任河北軍節(jié)度使,二人頗有戰(zhàn)功,在軍中皆可獨當一面,且肅宗即位之初,孤家寡人,兵馬零落,硬是靠著他兩人勤王護駕,才勉強穩(wěn)住了陣腳。
生死成敗之際,能征慣戰(zhàn)之將不用,用個不懂軍事的書生,卻為哪般?
只是肅宗心意已決,郭、李只好緘默不語。
肅宗特準房琯放開手腳,便宜行事。
房琯領(lǐng)兵之日,一應軍馬錢糧,供給無誤,部曲幕僚,任由裁選。
不日,萬事俱備。endprint
房琯在郭、李等一眾武將惶惑不解的眼光中,率領(lǐng)大軍氣昂昂出發(fā)了。
房琯向來看不上那些逞強斗勇的武將。
打仗憑的是奇計良謀,一味打打殺殺,焉成大器?
所以他選定的幕僚如李揖、劉秩等人,竟沒一個使過刀槍。
但李劉二人卻不是百無一用的白面書生,二人不僅詩詞嫻熟,文章鏗鏘,說起兵書,論起戰(zhàn)策,也一樣信手拈來,頭頭是道。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大戰(zhàn)在即,房琯與二人置酒暢飲,高談闊論,意氣風發(fā)。
4
房琯傳令,將五萬大軍分為南、中、北三路,南北兩路各令一將統(tǒng)率,自領(lǐng)中軍,旌旗蔽日,塵煙漫空,怒氣沖沖殺向長安。
一個志在收復河山,一個誓要匡扶大燕,十月二十一日,天高云淡,黑壓壓的兩支大軍,于咸陽北面的陳濤斜狹路相逢。
兩陣對圓,房琯壓住陣尾,頂盔貫甲,手執(zhí)利劍,出馬喝道:叛軍就在眼前了,將士們,按我妙計,殺敵立功??!
必勝,必勝!五萬唐軍,喊得青筋暴起,地裂天崩。
喊聲方落,前軍忽如波開浪裂,涌向兩翼,陣前平地上密匝匝陡然涌出了兩千多輛戰(zhàn)車。
對面的叛軍看傻了眼。
難怪,戰(zhàn)車還是春秋時期裝備,上次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已是千年以前的事了。
而且這兩千多輛戰(zhàn)車,皆由水牛在拖拽著奔跑。
而且每頭牛角上,還綁著兩柄明晃晃的尖刀。
叛軍首領(lǐng)安守忠呆了一陣,終于在士兵們的齊聲尖叫中清醒過來。
原來房琯要玩兒火牛陣呀!
兵書上記載著,戰(zhàn)國時期,齊將田單曾以火牛陣一戰(zhàn)破燕,繼而連克七十余城,成就了一世英名。
安守忠才想明白的剎那,房琯手中的長劍,早已在秋日的陽光下劃過一道亮麗的弧線,自空中直劈了下來。
準備就緒的唐軍舉起火把,點著縛在牛尾的葦蘆,葦蘆皆浸滿了油,乍遇上火,燒得噼啪直響。
轉(zhuǎn)瞬牛尾盡燒著了,老牛負痛,邁開四蹄,哞哞吼叫著,一齊朝前狂奔,陣前塵煙如霧,地動山搖。
眼見兩千多頭火牛如瘋似癲,狂呼怒號著沖向敵軍,一縷勝利的微笑,悄然抹上騎在馬背上的房琯的嘴角。
房琯再次揮起了長劍,這次的命令是傳給陌刀手的。
大戰(zhàn)之前,房琯并未刻意訓練刀手,一來時間倉促,抽不開身,二來火牛踩踏后的叛軍,非死即傷,刀手們只需上去補補刀就行了,訓練做甚?枉費氣力。
房琯、劉秩等人自認為這條妙計天衣無縫。
這一板一眼,全按兵書所載來的,沒摻丁點兒水分,怎有漏洞?
房琯差點兒就成功了,唯一的遺漏,是他們忽略了對陣的將領(lǐng)。
原來安守忠和主子安祿山一樣,也是胡人出身,胡人自幼在草原上摸爬滾打長大,莫說牛了,世上哪有他們沒經(jīng)歷過的牲口?
卻說安守忠見官兵驅(qū)著老牛破車,塵埃遮天而來,稍感驚訝后,竟樂得仰天大笑,笑得差點兒沒栽下馬背,他笑大唐皇帝怎么派來這么個不靠譜的將領(lǐng),卻和胡人玩起了牲口大戰(zhàn)的游戲?
眼見火牛一步步逼近,安守忠扭頭對左右說:擂鼓。咚咚咚,幾百面羯鼓一時擂響,動地震天?;鹋_€在馳奔,安守忠又命令道:吹號。嗚嗚嗚,數(shù)百支號角一齊吹響,聲遏流云。
說也奇怪,剛剛沖到叛軍陣前的幾頭火牛,乍聞了鼓角爭鳴,猛然一驚,竟踏地不動了。
適值風起,安守忠抓住時機,高聲喝令:放煙。瞬時,滾滾狼煙撲天蓋地朝牛群襲去,只見領(lǐng)隊的幾只火牛仰起頭來,哞哞慘叫幾聲,毅然掉頭而去。
旁邊的牛見了,也緊跟著掉轉(zhuǎn)了頭,旋即幾十頭,幾百頭,一千頭,兩千頭,所有的火牛皆掉過頭來,朝著身后肝膽俱裂的唐軍,如潮似浪蓋了過去。
笑容像冰一樣凝結(jié)在房琯臉上,他當場懵了,腦里也亂成了一坨糨糊,明明已負痛沖向敵陣的火牛,怎么硬生生突然就回頭了呢?
但這些已不重要了,千百頭火牛已發(fā)瘋般咆哮而來,前軍撕心裂肺的悲嚎慘叫,已像一支支利箭射進耳朵里了,該怎么辦呢?這,這個兵書上可沒交待呀!
對了,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這也是劉秩慣說的術(shù)話。
房琯騎馬而逃,陌刀手們?nèi)恿虽h利的陌刀,跟著主將,赤手狂奔。
出發(fā)時五萬雄赳赳的大軍,不到半天功夫,眼睜睜被自家火牛踩死大半,叛軍幾乎沒有損傷,只是大搖大擺跟在火牛后面,朝著倒地呻吟的官兵胡亂補刀。
這支死得不明不白的人馬,卻是肅宗千辛萬苦湊成的一半家當。
5
陳濤斜的慘敗,如兜頭一瓢涼水,總算讓肅宗徹底醒悟了,復興大唐的平叛戰(zhàn)爭,還得靠一刀一槍搏殺出來的戰(zhàn)將領(lǐng)兵才行。
的確,后來若不是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忍辱負重,組織起了一場場英勇無畏的絕地反擊,大唐王朝怕是真的就要交待在房琯一眾書生手里了。
房琯兵敗之后,自知罪孽深重,只得五體投地,肉袒負荊向皇帝請罪,肅宗見他一把年紀,又混得無比凄惶,心中一軟,竟輕輕松松就赦免了他的罪責。
房琯罪不容誅卻能死里逃生,古今世人大多不解,其實那唯一生效的保身妙計,誰知他是不是又在兵書戰(zhàn)策上照搬照抄來的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