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宏
習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從大量的習作教學課例可以看出,當前小學習作教學在教學目標的定位、習作材料的積累、習作的評改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需要研究與解決的問題。語文教師必須拓寬學生習作教學之路,把切實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作為習作教學改革的落腳點,為他們終身學習、生活奠定基礎。
一、三駕齊驅,充分挖掘語文資源
1. 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增加學生積累,使他們在廣闊的生活空間和閱讀空間里積累習作素材,加強語言、思維和表達的訓練。教會學生通過社會生活和利用網(wǎng)絡、媒體搜集資料,鼓勵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把探究社會、自然與習作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建立多元文化的體驗,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并重視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的習作水平和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2. 充分挖掘語文資源。重視在生活中學習母語,加強學科間融合、課內外融通,打開習作教學的新天地。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無不是習作的素材之源;讀讀畫畫、說說演演、唱唱跳跳,無不是習作教學的打開方式。通過撰寫觀察日記、讀書筆記等形式,讓學生學會隨時、隨機、隨興自由習作。學生學到的不僅是活生生的語文知識,得到習作的源頭活水,更重要的是養(yǎng)成了留心觀察的習慣,學會了搜集處理信息的方法,開闊了視野,為終身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 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激勵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參與、發(fā)現(xiàn)探究,鼓勵他們能動地處理信息、解決問題,促進他們交流思想、展示成果。要尊重兒童的生活經驗,鼓勵兒童的獨特思路,建立學生習作的自信心,形成富有學生個性的習作空間。
二、四措并舉,拓寬學生習作空間
習作教學必須與閱讀教學、課外閱讀、語文實踐活動和生活實踐等有機結合,才能有效地拓寬學生習作空間。
1. 厚積薄發(fā),引導學生廣泛積累。一個學生如果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即使掌握了寫作技巧,也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博覽群書,開拓視野,去理解、積累文章中的語言文字。鼓勵學生每當讀到好詞佳句,無論是課本上的,還是課外讀到的,都能熟讀成誦,隨手摘抄,豐富儲備。只有這樣,方能在日后習作時,信手拈來,妙語連珠。
2. 讀寫結合,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引導學生走進教材,與文本對話,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捕捉練筆契機,也能較好地拓寬學生習作空間。比如學習《我給江主席獻花》后,可引領學生走近文中的姜咪咪,給姜咪咪寫一封信,實現(xiàn)跨越時空的對話;學習《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后,可引導學生寫《宋奶奶,我想對您說》,實現(xiàn)生者和死者的對話;學習《燕子》后,可讓學生寫《我是一只快樂的小燕子》,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對話……每一篇課文都有練筆機會,關鍵在于用心把握。
3. 走進生活,引導學生多積累素材。習作的外延與生活對等,習作教學必須加強語文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表現(xiàn)、評價的能力,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指導學生用日記或隨筆等形式把印象最深的東西寫下來,以后習作中遇到類似的要求時,可以從中選取典型的素材靈活運用。
4. 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內化和運用的方法。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優(yōu)美詞句,還需積極地消化吸收,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并靈活巧妙地運用到寫作中去。閱讀教學中,老師可通過移用、刪除、改換或仿照等方式,引導學生把積累內化運用到相似的習作中去,從而觸類旁通,提高靈活運用優(yōu)美詞句的能力。
二、五環(huán)相扣,引導學生盡情習作
1. 激發(fā)興趣。習作前,指導學生提前介入習作,理清本次習作的范圍及要求,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觀察,讓學生從心理上和材料上有所準備,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2. 創(chuàng)設情境。根據(jù)習作的要求,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加深體驗,習作時必能情動辭發(fā),言之有物。創(chuàng)設情境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以生活展現(xiàn)情境,以實物展現(xiàn)情境,以圖畫展現(xiàn)情境,以表演體會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等等。例如,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校園里的景物,把觀察到的按一定的順序寫下來。教學中,教師可采用“以生活展現(xiàn)情境”的方式,教給觀察方法,讓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園的實際情境中,憑自己的喜好去實地觀察最喜愛的景物。這樣,把情境與習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使學生在習作時有話可說,有材料可寫。
3. 嘗試習作。在觀察情境的基礎上,經老師的啟發(fā)、誘導,學生有了表達的欲望。練習前,老師可適當留出一點時間,啟發(fā)學生依照閱讀教學中或課外讀物中類似文章的寫法,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等有條理地敘述下來。在學生習作過程中,老師進行巡視,了解學生的寫作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并給予糾正。指導寫作有困難的學生,同時選定有示范作用的習作和有代表性的病例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做準備。
4. 點評內化。這一環(huán)節(jié)對于提高學生選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師可先講評有代表性的病例,引導學生從選材、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等方面評改文章,從而掌握修改習作的方法。然后選擇典型例子進行講評,特別要讓那些能將課內外積累的精彩片段內化運用到自己習作中去的學生談習作體會。最后,老師把自己事先精心準備的范文或精彩語段展示出來,重點講解內化運用優(yōu)美詞句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內化運用優(yōu)美詞句的能力。
5. 修改成文。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讓學生在老師講評之后,認真修改自己的習作,把學到的修改方法及內化運用詞句的方法及時運用到實踐中去。修改時,可指導學生先自己修改,再同桌或小組內互改,最后再把修改好的草稿認真抄寫在習作本上。學生交給老師的應該是改過而且自己已經“改不動了”的習作。
在習作教學中,教師還應盡量注意習作內容的選擇,多選取貼近學生實際的題材供學生練習,減少對學生習作的束縛,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
(作者單位:濱??h教師發(fā)展中心小學教研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