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潔,錢 靜,侯文杰*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000)
卵巢惡性腫瘤屬于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極高,僅次于子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由于其致死率高于其他各類婦科腫瘤,因此給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1]。因為卵巢腫瘤初期癥狀不是十分明顯,一旦發(fā)作大部分患者已經進入晚期,甚至出現癌細胞擴散、轉移現象[2]。而現在比較常用的手術方式為大范圍腫瘤細胞減滅術,部分嚴重的患者需要對腸管、脾臟等器官進行切除,從而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創(chuàng)傷,其治愈周期較長。因為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對患者使用麻醉藥物,極易造成膀胱麻痹和尿潴留等現象,最終致使患者出現尿路感染[3]。本研究主要對卵巢癌術患者尿路感染癥狀及特點進行分析探討,旨在研究一種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降低卵巢癌術患者尿路感染的發(fā)生率。
回顧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婦科行腫瘤細胞減滅術的97例卵巢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52.8±11.2)歲,術后平均導尿管留置時間(12.3±5.7)天。其中32例(33.0%)診斷為尿路感染。
細菌性尿路感染的診斷標準為[4]:(1)患者出現尿路刺激征、菌血癥等癥狀;(2)尿檢為白細胞尿,清潔中段尿沉渣鏡檢白細胞≥5個/HP;(3)清潔中段尿細菌培養(yǎng)革蘭陰性菌≥105 CUF/mL,革蘭陽性菌和真菌≥104 CUF/mL。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意義軟件對數據及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2例診斷為尿路感染,占33.0%,臨床表現分別為尿路刺激征28例(87.5%),排尿不暢或尿潴留20例(66.7%),尿道口瘙癢5例(15.6%),尿液混濁3例(9.4%),肉眼血尿2例(6.3%),發(fā)熱25例(78.1%)和腎區(qū)叩擊痛13例(40.6%)等。
28例(87.5%)尿培養(yǎng)結果陽性,其中革蘭氏陽性菌19例(67.9%),金黃色葡萄球菌12例(63.2%),鏈球菌5例(26.3%),糞球菌2例(10.5%);革蘭氏陰性菌9例(32.1%),全部為大腸埃希菌。
分析發(fā)生尿路感染(32例)和未發(fā)生尿路感染(65例)的患者臨床資料,并進行組間對比分析,結果提示兩組患者年齡、術中失血量、導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糖尿病以及導尿管插管次數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卵巢癌腫瘤細胞減滅術后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s)
表1 卵巢癌腫瘤細胞減滅術后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s)
注:*P<0.05
項目尿路感染組(n=32)非尿路感染組(n=65)P年齡(歲)58.7±9.4 50.4±8.5 0.023*BM I 26.4±6.1 23.1±4.2 0.052手術時間(h)3.8±1.3 3.2±1.5 0.067術中失血量(mL)580±170 460±180 0.015*導尿管留置時間(d)14.3±6.7 8.1±3.2 0.007*住院時間(d)13.8±3.2 10.2±2.8 0.043*糖尿病(%)67.8±15.4 60.5±11.8 0.038*高血壓(%)84.3±18.6 82.4±19.3 0.074導尿管插管次數(次)3.5±1.1 1.5±1.8 0.022*
卵巢癌發(fā)病率居世界婦女常見腫瘤第六位,由于癥狀不明顯和普查不及時70%以上的患者發(fā)現時已屬晚期,治療及預后極差。卵巢癌的基本治療原則是以手術為主,腫瘤細胞減滅術即對卵巢癌Ⅲ、Ⅳ期患者盡可能切除所有原發(fā)灶及轉移灶,使殘余腫瘤病灶達到最小,必要時可切除部分腸管、膀胱、脾臟等臟器[5]。若術后肉眼下無殘余腫瘤灶,稱為完全腫瘤細胞減滅術,若減瘤術后最大殘余腫瘤直徑≤1 cm以下,則稱之為理想減瘤術[6]。手術造成的支配膀胱功能的神經損傷是引起尿路感染發(fā)生的主要因素[7],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交錯形成盆腔神經叢,繞過主韌帶后葉達膀胱并支配膀胱、陰道、輸尿管、盆底、會陰和腹部的肌肉。手術在游離輸尿管時,切除支配膀胱和尿道的進出神經叢、宮旁組織、主韌帶與盆腔淋巴結,切除膀胱和輸尿管下段的部分神經,損傷了膀胱的傳入和傳出神經纖維,影響膀胱收縮、括約肌松弛和麻痹功能,導致尿潴留,因此易發(fā)生尿路感染。另外因切除了子宮、宮旁組織、骶韌帶、主韌帶和膀胱宮頸韌帶,膀胱失去機械支撐向后屈卷,膀胱底和后段尿道呈漏斗狀,尿液則聚積膀胱,排泄不充分而引起尿潴留,繼而發(fā)生尿路感染。另外,腫瘤病變使膀胱感覺功能降低,引起膀胱過度充盈,膀胱逼尿肌纖維過度牽拉甚至斷裂,也加重了尿路感染。手術損傷了膀胱側窩中來自盆壁的副交感神經,但可通過鍛煉盆底肌肉的舒縮,一定程度可恢復支配膀胱的神經功能,緩和膀胱肌肉萎縮、強化尿道括約肌功能、促進恢復自主排尿。因此卵巢癌腫瘤細胞減滅術患者本身就是尿路感染的高風險人群。在本文研究中,大多數患者(67.9%)尿路感染由革蘭氏陽性菌導致,因此在術后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時需考慮選擇使用主要覆蓋革蘭氏陽性菌同時抑制革蘭氏陰性菌的藥物[8],此外,在患者尿路感染診斷明確,尿培養(yǎng)結果未出的情況下,應優(yōu)先選擇針對革蘭氏陽性菌的抗菌藥物。
通過本研究發(fā)現,患者年齡、術中失血量、導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糖尿病以及導尿管插管次數兩組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由于糖尿病患者常伴營養(yǎng)障礙、代謝紊亂、機體蛋白質合成降低和負氮平衡,導致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細菌繁殖能力增加,容易引發(fā)尿路感染。所以對高血糖患者,鼓勵多飲水、多排尿、縮短置留導尿管時間,尤其需動態(tài)監(jiān)測血糖,控制血糖。導尿管留置時間和插管次數也是尿路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腫瘤細胞減滅術手術創(chuàng)傷大、膀胱功能恢復過程較長,加上女性生理解剖特點,各種不同的病原菌易共同生長并繁殖在外陰部,留置尿管極大地增加尿路感染的機會[9]。尿管留置時間越長、重復置管次數越多、尿路感染率越高。為減少留置導尿引起的尿路感染,嚴格無菌操作導尿,用力均勻、動作輕柔、防止損傷尿道,避免反復操作、縮短操作時間。
因此,在護理方面我們總結出以下對策,預防患者尿路感染的發(fā)生:(1)導尿時嚴格無菌操作,用力均勻,動作輕柔,防止損傷尿道,盡量縮短操作時間,選用雙腔氣囊尿管,防止損傷尿道內膜引起黏膜出血和繼發(fā)感染。(2)對患者進行會陰護理,1次/d,加強對尿道口和導尿管近端的衛(wèi)生管理,避免造成感染。(3)叮囑患者盡量多飲水,排除身體的毒素,對患者進行開放和關閉尿管知識培訓,能夠有效的提升患者拔出導尿管后通暢排尿。(4)嚴密觀察患者尿液變化,如顏色、性狀和是否有異味等。(5)對患者實施術后心理護理干預,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使其了解誘發(fā)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和留置導尿管相關的注意事項,以及突發(fā)事件的處置措施等,做好心理疏導,消除緊張情緒,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