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燕,楊 星*
(江蘇省揚州市中醫(yī)院泌尿外科,江蘇 揚州 225000)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是臨床上常用的手術方式,具有住院時間短、疼痛較輕等優(yōu)勢,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但由于該手術具有不足之處,如牽拉、全身麻醉、氣腹等因素,導致其在術后胃腸功能受到嚴重的影響,且伴有惡心、嘔吐的癥狀[1]。在此期間,對患者實施一套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改善其胃腸道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本院選擇中醫(yī)外治法促進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護理效果進行分析探究,現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患者,采取隨機方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
觀察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22~84歲,平均年齡(53.26±1.02)歲。
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2~85歲,平均年齡(53.59±2.03)歲。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患者均采用中醫(yī)外治法促進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治療。
中醫(yī)外治法:選擇艾灸治療法進行治療,取患者足三里穴位進行艾條回旋灸,將艾條點燃后,于患者艾灸部位進行熏烤(距離患者皮膚處1至2cm),直至伴有溫熱感但無燒灼感,對其艾灸部位治療時間15~20 min,若患者皮膚處出現紅暈現象,則可停止艾灸。4 h后再進行重復艾灸。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對患者實施日常生活照料及基本的健康教育等。
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具體措施包括心理護理、早期護理。
對比兩組患者胃腸蠕動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腹脹腹痛、惡心嘔吐、排尿困難)。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胃腸蠕動恢復時間為(7.21±1.36)h,肛門排氣時間為(21.05±1.08)h,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胃腸蠕動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s,h)
表1 兩組患者胃腸蠕動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s,h)
組別n胃腸蠕動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觀察組40 7.21±1.36 21.05±1.08對照組40 15.31±1.03 31.68±2.68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0%(惡心嘔吐1例),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腹痛腹脹1例,惡心嘔吐5例,排尿困難2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在臨床上具有顯著的效果,且對其展開臨床護理能夠有效促進患者盡快康復,對改善患者胃腸道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患者實施臨床護理,具有良好的效果,具體為:①心理護理:由于患者對自身疾病過度的擔心,易導致其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而該情緒可導致其胃腸功能出現紊亂,對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十分不利。因此,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并告知其本次手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使其能夠以最佳的心態(tài)面對手術,消除不良情緒,對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依從性及滿意度均具有重要作用[2-4]。②早期活動: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早期活動,如協(xié)助患者進行翻身坐起;對其進行拍背按摩;在床上聯(lián)系抬臀及四肢屈伸練習,練習時間在15 min左右,指導患者將腰部及臀部逐漸抬起,維持時間在6 s,重復15次/d即可。若患者病情情況恢復較好,則可指導其進行早期下床活動,并根據自身情況增加下床活動次數及活動量[5]。
通過本次研究,觀察組胃腸蠕動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將臨床護理應用于中醫(yī)外治法促進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患者中,能夠有效改善其胃腸道功能,且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