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有不少英語教師上不出教材故事的“故事味”,這使得學生對教材中的故事喪失了興趣。故事板塊是譯林新版《英語》教材的核心板塊,要上出“故事味”,教師要看故事全貌,解故事功能;讀故事內(nèi)容,解故事寓意;讀文本語言,搭體驗梯子;讀學生心理,促學生投入。
【關(guān)鍵詞】英語教材;故事教學;故事味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89-0057-03
【作者簡介】潘志琴,江蘇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江蘇常熟,215500)英語教研員,高級教師,蘇州市英語學科帶頭人。
近階段,英語教學界對教材故事的教學研討有點降溫,而對小學英語課外閱讀的研討則如火如荼。這一方面說明小學英語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說明學生對課外閱讀材料的喜愛。課外讀物,尤其是英語繪本,圖文并茂、情節(jié)生動、語言活潑,師生都很喜歡。學生喜歡閱讀課外的繪本故事,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淡化教材中故事的教學。如果教師都不喜歡教材故事,學生的喜歡從何而來?且發(fā)展學生英語聽、說、讀、寫技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提高其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故事教學目標如何達成?學生對教材故事缺少興趣,覺得教材故事沒有“故事味”,責任肯定不在學生。教師是教材的解讀者和教學活動的設(shè)計者,教師在教材故事的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問題一:教材故事上不出“故事味”的原因在哪里?
不可否認,教材中的故事因為受到知識體系和篇幅的限制,沒有繪本故事那么有趣、生動,同時又因其承載著具體的教學目標,所以一些教師解讀故事時往往會顧此失彼,沒有方向。
1.沒看到故事。
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聚焦詞句和語法,將故事中的重點難點提煉出來,將故事肢解得支離破碎,而對故事背景、故事發(fā)生發(fā)展的經(jīng)過等則置之一邊。從故事學習的目標來看,故事學習既要關(guān)注語言內(nèi)容,又要適當聚焦語言形式;從語言學習的要求看,語言交流是為了傳遞思想。各種語言知識的呈現(xiàn)和學習都應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fā),為提升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服務。脫離了語言背景,新知識的習得就會變得僵化;沒有了生活,故事教學就會變成詞句教學,故事也就沒有了“故事味”。
2.只看到故事。
教材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對教材加以適當?shù)娜∩岷驼{(diào)整,也就是說教材只是學習的一種資源。目前,教材的編排往往圍繞話題和核心語句,然后配以插圖等,構(gòu)成一個小故事。如果教師只看到故事,看不到故事的前言后語、插圖或者故事的留白,教材故事就會顯得簡單蒼白,學生也會缺少好奇心。
3.沒讀懂語言。
沒讀懂語言是指一些教師沒弄清故事語言和學生的距離。教師看待故事中的語言文字時,因為有生活經(jīng)驗的參考,所以不需要去體驗。而學生缺少生活經(jīng)驗,一些新知識的學習往往只停留在識記的低層次思維階段。教材中的故事文字簡練,插圖也較少,如果教師將一些重點詞句的學習停留在識記層面,對學生來說,雖然讀懂了文字,但是缺少了想象的空間和體驗的過程,這會影響他們對故事的整體理解。
4.沒讀懂學生。
這主要指教師沒搞清學生對故事主題的熟悉程度。故事因為有主題、情節(jié)、矛盾,所以才會吸引學生。而學生平時會經(jīng)常翻閱教材,所以對其而言,故事主題和內(nèi)容便沒了神秘感。此外,從難度上看,因為語言基礎(chǔ)等原因,除去單詞和句型外,學生理解故事并不存在太大的難度。如果教師設(shè)計的問題低于學生的認知水平,那么學習便會流于形式。故事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如果教師找不到學生閱讀故事時存在的問題,學生就體驗不到故事的“故事味”,當然也就會喪失故事閱讀的興趣。
問題二:教材故事怎么上出“故事味”?
故事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情節(ji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會帶給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面對教材故事的特點,教師要走進教材,讀出新意,讀出味道,再帶領(lǐng)學生一起走進故事,讓故事有“故事味”。
1.看故事全貌,解故事功能。
看故事全貌能讓學生在故事語境中理解語言意義。語言學習是為了交際,而不是為了機械操練。比如:譯林新版《英語》四上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一課,故事的第一句就是Can you play basketball, Wang Bing?一些教師在教學時脫離故事背景,這導致學習時,學生的語言交流都是直接詢問Can you...?這樣的對話,脫離了真實的生活,且即使語言正確了,也不得體。本單元的故事發(fā)生在操場上,三位好朋友展開的是自然的對話。只有完整地看故事,才能更好地理解對話的功能和意義。
解故事功能,能引導學生跳出文本表面讀故事。小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故事時,往往停留在故事的文本信息層面,而教師應在教學目標的引領(lǐng)下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帶著學生建構(gòu)或者重構(gòu)故事。在建構(gòu)故事的過程中,教師應引領(lǐng)學生從文字走向生活,再從生活回歸故事,這個時候?qū)W生往往會審視作者或編者的寫作結(jié)構(gòu)和本意,從而逐步實現(xiàn)從閱讀文字表面信息到理解文字背后內(nèi)涵的轉(zhuǎn)變,進而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
2.讀故事內(nèi)容,解故事寓意。
讀故事內(nèi)容的目的是從故事中找出可拓展之處。教材只是學習的一種資源,而非全部。故事中的情景只是生活中的一個畫面,語言具有靈活性,也有文化性,教師要讀出語言背后的內(nèi)涵,從而為學生提供討論和想象的空間。此外,語言還具有漸進性和持續(xù)性的特點,在故事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與話題相關(guān)的內(nèi)容,讓對話更豐實,故事更深入。比如:譯林新版《英語》五上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一課,故事板塊選取了經(jīng)典故事中的一個片段。在一次隨機調(diào)研中,筆者詢問10名學生:你知道這個故事的結(jié)尾是什么嗎?學生都說不知道。再詢問學生:你覺得Goldilocks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學生都說很可愛。雖然這只是個小調(diào)查,但卻反映出學生就教材學故事,學習止于教材的問題。該故事學完后,教師不妨設(shè)計兩個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Goldilocks?Whats the ending?第一個問題,可以引發(fā)學生對人物的評價和分析,提升思維的層次;而第二個問題,則可以讓學生再次燃起對故事的興趣,他們可先猜測故事結(jié)局,再去讀故事原文,如此教材故事的學習便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做好了鋪墊。
解故事寓意能讓學生體驗文字背后的情感。每個故事都承載著一定的寓意,這寓意或顯或隱。隱性的寓意需要進行適度挖掘,繼而讓學生領(lǐng)悟;而顯性的寓意雖不需要挖掘但也不能讓學生機械接受,而應通過情境和活動讓其自然領(lǐng)悟。如:譯林新版《英語》五下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一課主要介紹中國的四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寓意很明顯,讓學生通過節(jié)日學習,了解并熱愛中國文化。故事主要介紹每個節(jié)日的時間及典型活動,每個節(jié)日只是寥寥數(shù)語,很難激起學生對這些節(jié)日的喜愛之情。所以教師不能就故事教故事,應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介紹節(jié)日中的家庭活動以及親友間的互動等,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對節(jié)日的情感,教學也才能落到實處。
3.讀文本語言,搭體驗梯子。
讀文本語言,能幫助教師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分析學生文本理解中的困難,從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有些故事的語言,由于學生有相關(guān)生活經(jīng)歷做支撐,所以能很好地理解或者轉(zhuǎn)述,此時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和理解;而有些故事,學生即使懂得了字面意思,但因為缺少具體的概念和形象,他們理解和感受故事和故事人物時會不夠透徹,文字有時是蒼白的,所以教師要加強指導和引領(lǐng)。
搭體驗梯子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語言,從而更好地進入故事。一方面,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語言。比如:譯林新版《英語》六下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中出現(xiàn)了這句話:Sport lovers will like Australia football games because they are very exciting.當教師播放比賽視頻時,學生不由得被感染并說出了:How exciting!在不斷地重復中,學生學會并理解了新詞exciting。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將文字轉(zhuǎn)化為視覺或聽覺形象,讓學生感受故事中語言的特殊意義。如:譯林新版《英語》六下Unit 8 Our dreams一課,故事講了每個學生的夢想。其中Yang Ling 說:I want to be a pianist. Music makes people happy.對于文字,六年級學生都懂,但是僅僅一句話,學生還不能很好地理解Yang Ling為什么想成為鋼琴家。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魅力:當人沮喪時,播放令人鼓舞的音樂;當人們在歡度春節(jié)時,放一段歡快的音樂;當一個人放松時,放一段輕柔的音樂……在不斷的體會中,文字被轉(zhuǎn)化為視覺和聽覺形象,學生與文字也更加親近了,學生不僅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還可以將Yang Ling想成為鋼琴家的理由說得更充分。
4.讀學生心理,促學生投入。
開學之初,學生一拿到教材便會開始瀏覽,到真正開始學習時,學生早已看過故事。學生可能知道了故事的大致情節(jié),但不知道具體細節(jié);可能關(guān)注了故事內(nèi)容,但卻沒有關(guān)注語言形式;可能了解了人物心情,但尚不知道故事的寓意。因此,教師要讀懂學生心理,通過活動將學生再次引入故事。
讀懂學生的好奇心,通過新問題讓學生產(chǎn)生閱讀興趣。學生對常規(guī)問題早已習以為常,所以教師要突破常規(guī)。以譯林新版《英語》六上Unit 5 Signs一課為例,故事中出現(xiàn)的標志都是學生認識的,故事內(nèi)容也不難。如果圍繞Who,When ,What進行詢問,導入故事,學生一看就能找到答案。但是,故事中到底誰不認識這些標志?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標志?這些信息是學生瀏覽故事時可能會忽略的,有了這些新問題,學生便會自然地重新走進故事。
讀懂學生喜愛挑戰(zhàn)的心理,讓學生投入故事。小學生好勝心強,喜歡接受挑戰(zhàn),鑒于此,教師可以設(shè)置一些問題,并借助這些問題激發(fā)學生閱讀故事的興趣。比如:譯林新版《英語》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一課, 故事中香港小姑娘Anna介紹了她們是如何過春節(jié)的,學生讀了故事,就會知道Anna的活動安排:除夕夜買花,年初一看舞獅,年初二看煙火等。學生看了故事就會覺得自己懂了。此時教師可以提問:如果你將來要去香港看煙火,什么時候去合適呢?你買花去看香港朋友,你會買什么花?這些問題讓學生受到了挑戰(zhàn)。買花和年初二看煙火表演是香港的習俗,他們喜歡買特定的花,如年橘等。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引向了未知,學生發(fā)現(xiàn)故事中竟然還有很多新信息,于是故事又有了新趣味。
故事板塊是教材的核心板塊,教師對教材的解讀是上出有“故事味”的課的前提。在故事教學中讓學生有興趣、體驗、想象、質(zhì)疑、挑戰(zhàn)……學生自然就會融入故事,進而讀懂故事,學會閱讀,學會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