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邯鄲市第一醫(yī)院內分泌一科,河北邯鄲 056002)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嚴重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每年約有3.0%糖尿病患者并發(fā)足部感染,且糖尿病足患者中約有40.0%面臨截肢的危險,治療時間長、花費高而效果差。目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均出現了較大程度的提升,與此同時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使得糖尿病發(fā)生比例不斷上升,同樣糖尿病足的發(fā)病情況也不容樂觀。該次研究以筆者工作實際情況為背景,在2016年1月—2018年6月之間,針對濕性愈合理論在糖尿病足換藥中的療效做出分析,詳情如下。
以該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實施分析,按照隨機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組分別包括30例患者。兩組患者納入標準為:(1)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關于糖尿病足的相關診斷標準;(2)患者或家屬對該次研究知情,且表示同意參加該次研究;(3)患者精神正常且意識清楚。排除標準:(1)排除入院時足部已經出現廣泛壞死現象且需要接受截肢治療者;(2)排除合并糖尿病其他并發(fā)癥的患者;(3)排除不愿配合治療或依從性較差的患者;(4)排除合并肝腎等臟器疾病或血液系統疾病、代謝系統疾病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年齡為38~82歲,平均年齡為(68.24±2.13)歲,患者中女性共計9例、其余21例為男性,患者的糖尿病足病程為2周~3.5年,平均病程為(2.31±0.12)年;觀察組患者年齡為38~81歲,平均年齡為(68.32±2.08)歲,患者中女性共計 10例、其余 20例為男性,患者的糖尿病足病程為2周~3.0年,平均病程為(2.21±0.15)年。兩組患者的各項情況均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組間可做對比。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干性換藥法,首先對患者創(chuàng)面進行清洗,而后對創(chuàng)面采用機械清洗的方式實施反復清創(chuàng),將局部的壞死組織完全清除,以避免壞死組織對患者的周邊組織產生影響;此后結合患者的傷口情況實施評估,使用紗布覆蓋患者創(chuàng)面。
觀察組根據濕性愈合理論進行換藥,首先清洗患者創(chuàng)面,壞死組織較多時先進行外科清創(chuàng),逐步清除壞死組織,再加用水凝膠敷料進行自溶性清創(chuàng),使得患者的壞死組織得到充分溶解、并促進干痂得到軟化[1]。觀察患者有無創(chuàng)面感染現象,選用含銀敷料利于控制感染;感染控制后應用藻酸鹽敷料、水膠體敷料。敷料更換時間根據滲液情況而定,一般一周兩次,保持傷口濕潤平衡,促進肉芽和上皮的生長,利于傷口愈合。
分別干預后觀察其效果,即患者的創(chuàng)面愈合良好且上皮覆蓋良好表示痊愈;患者的壞死組織基本被清除干凈,局部肉芽有新生現象,創(chuàng)面愈合面積超過30.0%表示有效;患者的壞疽、潰瘍和局部壞死情況無明顯改善,創(chuàng)傷愈合面積不足30.0%表示無效;其中有效率和痊愈率之和為總有效率。
觀察兩組患者的換藥間隔時間、平均各傷口換藥時間、出院時間,按照組別統計相關數據并實施組間對比。
將SPSS 25.0統計學軟件作為該次數據處理軟件,使用(±s)統計研究中計量資料,并應用t檢驗;使用[n(%)]統計該次研究中計數資料,并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的換藥間隔時間長于對照組,平均各傷口換藥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換藥、住院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換藥、住院情況比較(±s)
組別換藥間隔時間(d)平均住院時間(d)平均各傷口換藥時間(m i n)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1.5 9±0.4 6 1.1 7±0.4 3 9.6 4<0.0 5 2 0.3 6±3.2 4 1 6.3 7±3.0 6 1 6.3 5<0.0 5 1 2.3 9±2.2 4 7.6 2±2.3 1 1 2.6 3<0.0 5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兩組數據對比存在顯著差異,其數據對比詳情見下表2。
表2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
糖尿病是一組以糖代謝紊亂為表現的疾病,該病多見于老年群體中,而目前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加劇,糖尿病患者數量顯著增多,這為糖尿病足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供了基礎。糖尿病足發(fā)生后若治療不當可能導致患者面臨被截肢的風險,甚至從一定程度上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這是因為糖尿病足的創(chuàng)面愈合和治療因素、患者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均存在密切關系[3]。
臨床中創(chuàng)面修復屬于一項復雜且有序的細胞生物學過程,臨床常用的清創(chuàng)敷貼干預雖然可對患者起到一定效果,但是其忽視了創(chuàng)面可能對患者骨膜、肌層等組織產生的深入影響,因此往往造成難以預估的后果,難以制約患者的病情進展,且難以促進其創(chuàng)面得到良好愈合[4]。濕性愈合理論是近年來糖尿病足換藥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指導理論,一般而言,單純使用銳器對患者實施清創(chuàng),會面臨較大的清創(chuàng)難度,不僅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同時難以達到完全清除的效果[5]。濕性愈合理論則在此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水凝膠的作用,促使傷口滲液中的酶發(fā)揮自溶性清創(chuàng)效果,此后輔助使用銳器對患者進行清創(chuàng)處理,使得壞死組織可徹底被清理干凈,這使得清創(chuàng)這一操作對患者產生的創(chuàng)傷得到減小,同時減少了清創(chuàng)用時,避免為長時間的清創(chuàng)過程中對患者產生的影響,繼而利于患者的恢復[6]。應用濕性愈合理論指導糖尿病足患者的清創(chuàng)和換藥處理,能夠按照患者的傷口階段不同,選擇適宜的敷料,這使得患者創(chuàng)面能量丟失得到有效減少,患者創(chuàng)面的溫濕度則得到維持,此時創(chuàng)面的供氧和供血情況均相對較低,避免因為溫度或濕度不足而產生的疼痛或其他不適感覺,減少了換藥對患者產生的應激反應,進而利于患者創(chuàng)面的及時愈合和恢復[7]。該次研究對糖尿病足換藥中使用濕性愈合理論的效果做出了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換藥間隔時間長、平均各傷口換藥時間短、住院時間短,且和對照組比較均存在顯著差異;此外觀察組總有效率100.0%高于對照組的7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充分顯示了觀察組所用濕性愈合理論的優(yōu)勢。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足換藥中使用濕性愈合理論的療效良好,可在短時間內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經濟效果價值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于類似患者的干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