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冰雪
(甘肅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東風小學,甘肅 酒泉)
數學課堂教學是目前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學習,不斷地提高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計算能力,提高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為形成良好的課外綜合實踐應用能力奠定了知識基礎。
通過課堂的學習,學生可以相對較快和扎實地獲取學科知識,為課外綜合實踐應用能力的形成積累必要的基礎知識。例如,學生要對本地區(qū)近5年的氣溫變化做一次調查,那么他們必須具備一些統(tǒng)計方面的知識,而這方面的知識獲得就是來自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做統(tǒng)計圖,如何用符號表示天氣狀況等等。又例如,學生要對城區(qū)的道路狀況進行勘測,那么他們必須要掌握一些測量單位、比例尺以及方位等方面的知識。再如,要繪制我們校園的平面圖,我們還要具有空間圖形的想象能力、畫圖以及比例尺的知識。會動手實地測量,會使用圖例和標注,這樣才能繪制出一幅精確的校園平面圖。因此課外綜合實踐活動不能完全脫離我們的課堂教學而獨立存在,要想形成良好的課外綜合實踐能力也必須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而這個知識儲備就來自于我們的課堂教學,所以數學課堂教學是數學課外綜合實踐應用能力形成的知識源泉。
在近幾年,課外綜合實踐活動已經作為一門課程被引進中小學的課堂教學中來。這種綜合實踐活動不僅有明確的課程目標,還要求對活動內容進行精心準備,對實施的過程進行嚴密地組織,對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在這樣的推動下,數學學科也不斷地進行課外綜合實踐課程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而在中小學課外綜合實踐中,活動方案的制訂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而教師在制訂方案的過程中必然要采取一些教學上的具體方法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綜合應用能力,而這些方法中的很多都是在長期課堂教學中總結和積累下來的,所以課堂教學為課外綜合實踐應用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方法。
自主探究學習是當今新課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種學習方法和研究學習的方式。它要求學生要做課堂的主人,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己的各種感覺器官,通過動手、動眼、動嘴、動腦主動去獲取知識。例如,給學生200元,讓他們去超市購買班級平時上課所需要的學具,從他們設計的方案和最后實踐中,評選出哪個購買方案更合理和實用性更強。這其中就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結合實際調查研究,最后得出一個相對完美的購買方案。教師可根據學生年齡特征、知識和技能基礎,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確定主題、制訂方案等過程,養(yǎng)成其探究的習慣,形成科學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精神。如果我們將這種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應用到課外綜合實踐中,讓學生自主探究就能夠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成效。
在課外綜合實踐活動中,最需要的也是團體合作,科學分工。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合理安排分工,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繪制校園平面圖的過程中:一個學生繪圖,他可以是一個美術功底特別好的人,畫出的圖形特別美觀。2~3個人來實地測量,他們的動手能力相對比較強。1~2個人進行比例尺的計算,他們的計算能力可能特別強。這樣通過小組合作,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實踐活動的效率。所以綜合實踐應用能力形成離不開小組合作。
課堂教學是由許多的知識板塊串聯到一起的,在我們數學的教材中,每一冊都有《數學好玩》專欄,里面會有游戲,活動設計和有趣的數學推理等數學活動。例如,在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的《我們一起去游園》的活動中,就要求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做方案:怎樣租車?怎樣租車省錢?學生第一次接觸這些問題可能會很陌生。但是通過這件事后,由于積累了經驗,學生在以后遇到類似的活動中,就會有經驗基礎,可以使活動開展得更完美。因此課堂教學為課外綜合實踐應用能力的形成積累了初步的活動經驗。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開展課外綜合實踐活動,其實就是讓學生學會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課堂的教學為課外綜合能力的形成不斷地增加知識的儲備,提供正確的指導方法和積累初步活動的經驗,不斷地增強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