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膠州市第十七中學 山東青島 266300)
所謂“空白”,筆者認為,就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設(shè)定特定的時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組織學習,可以進行預習復習,也可以進行歸納演繹的一種教學方式?!翱瞻住弊鳛榻虒W中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在現(xiàn)代化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特別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
“空白”藝術(shù)的意旨在于留給學生特定的時間,由他們自己對知識進行理解分析、吃透消化,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yōu)閱栴}的主動思考者。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探究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熱情,使學生真正變?yōu)檎n堂的主人。
在新的素質(zhì)教育的教育形勢下,以前的那種“滿堂灌”“填鴨式”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已經(jīng)落伍,不適應新的教育時代的發(fā)展?!翱瞻住彼囆g(shù)要求老師徹底克服“包辦代替”、學生“生吞活剝”的現(xiàn)象。老師將自己的角色由原先的演員變成現(xiàn)在的導演,學生則由臺下的觀眾變成領(lǐng)銜主演。在“空白”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用自己的思維,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解析知識、歸納原理,即用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來掌握所學的知識和道理,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理解知識的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分析應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空白”藝術(shù)的特點是:老師指導,學生操作。在“空白”中,老師引導學生既要動腦又要動手,或去“悟”,或去“做”,或去“記”,啟發(fā)學生采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而這些學習方法必將誘發(fā)他們潛藏的學習靈感和渴求知識的欲望。層次不同,思維不同的學生從而發(fā)現(xiàn)他們各有千秋的學習特長,學習興趣陡然而生,學習干勁十足,信心百倍。
在學習抽象的概念時,老師應注重點化之后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悟”。譬如對哲學中規(guī)律的概念的理解,老師應該告訴學生,所謂“規(guī)律”,就是“事物之間內(nèi)在的必然聯(lián)系,決定著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趨向”,規(guī)律也是不依人的意識為轉(zhuǎn)移的,無論強加給它什么外在因素,它都在潛移默化地發(fā)生著作用,也就是“無論你如何試圖改變它,還是不試圖改變它,它都不會受到影響,仍舊按照自己的方式而存在,這就是規(guī)律。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老師要引導學生由論據(jù)“悟”論點,由論點“悟”論據(jù):由理論“悟”實踐,由實踐“悟”理論;由世界觀“悟”方法論,由方法論“悟”世界觀。唯有如此,才能弄清原理的來龍去脈,把握它的深刻內(nèi)涵?!拔颉笔浅橄笏季S的過程,要求開動腦筋,展開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這里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教師的越俎代庖只會使學生徘徊于思雛的迷宮而達不到真理的頂峰。
“悟”的結(jié)果好像是學生已經(jīng)理解了所學的知識,也就是是懂,但這種懂僅僅是理解了理論知識。理論知識必須要與實踐相結(jié)合,才算達到了教學目的。這就要求學生去實踐,去“做”。常言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聽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因此,我們不僅要掌握知識,還要把知識用于實踐當中去,利用知識解決生活中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由此,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做”就是最基本的學習手段。
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老師應指導學生如何進行預習,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新的學習內(nèi)容,尤其是要讓學生找出自己學習和理解知識的“難點”。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就會帶著問題聽課,有備而來,學習目的和重點自然明確。學習新知識,自然也會得心應手。
“悟”了、“做”了好“記”,“記”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記”是對舊知識的回顧和對新知的記憶,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提高了自己的學習能力。理解了不一定能夠記住,記住了才能進一步加深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常常會有這樣的發(fā)問:我們今天學習的這個原理你弄明白了了嗎?學生回答:弄明白了。老師接著問:這個原理的內(nèi)容是什么?學生回答:忘了。既然是忘了,又怎么能說是弄明白了呢!誠然,死記硬背是學習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廢食。由此,在實際教學中,一定對原理要深刻理解,并且能活學活用,靈活自如地利用原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筆者認為,對于道德與法治課本中出現(xiàn)的概念或者原理的新授與復習,留不留“空白”,留下的“空白”是“悟”,是“做”,還是“記”,沒有固定的套路,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應從實際的教學情況出發(fā),根據(jù)學情,根據(jù)教學條件,具體問題具體落實,切忌生搬硬套,邯鄲學步。譬如,對于道德與法治課本中出現(xiàn)的概念要多“悟”,對于原理既要悟,還要好好去記,而要達到教學目的,都要多“做”。要到實際生活中去體驗知識,去理解知識,去掌握知識,去實踐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提倡“空白”,講究“空白”藝術(shù),就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適應現(xiàn)代化教育的需要?!翱瞻住彼囆g(shù)依賴于老師的指導,沒有導演的高屋建瓴,就不可能有演員的精彩表演。如若一味“空白”,面對新的知識舊的知識,老師完全放給學生,任其放任自流,既不講授知識,也不啟發(fā)學生,也不指點學習方法,甚至將整堂課都交給學生“自由”支配,那就造成違背教與學的基本規(guī)律。于是,整節(jié)課就會白白浪費,學生也會一無所獲。因此,筆者認為,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白”,更談不上什么“空白藝術(shù)”。
“空白”作為教學過程的藝術(shù),是一種方法,是一種手段,肯定不是教學科學的全部內(nèi)容。老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敢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不僅要要不斷豐富“空白”的內(nèi)容,提高“空白”的教學藝術(shù)水平;還要不斷學習,拓寬自己的視野,探求更有效的教學方法,進一步給自己加油充電,形成互補,提升自己的授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