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進科研反哺教學模式改革,加強優(yōu)秀教學案例建設,有助于提高課程內容的學術水平,同時有助于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結合《服飾品設計》課程建設,筆者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以包袋創(chuàng)新性應用為科研成果基礎的案例教學建設思路,圍繞如何推進研究型教學模式改革、強化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進行了初步的探討。這是對構建科研反哺教學模式的一次積極探索,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合理性突破的一次大膽嘗試。
一、服飾品設計課程現狀
(一)服飾品設計課程的性質和要求
服飾品設計課程的功能在于讓學生熟悉服飾品的種類、歷史、服飾品的設計方法、制作流程以及服飾搭配實踐操作技能。學生應具備服裝飾品造型設計、服飾品制版制作、服裝飾品色彩搭配、服飾整體搭配風格及形象設計相結合的能力,為后續(xù)學習專業(yè)課程及畢業(yè)設計做前期準備。
(二)服飾品設計課程的教學現狀
首先,市面上具有權威性的服飾品設計教材不是很多,缺乏統一性。其次,專門開設服飾品設計的高職院校不是很多,很多都是作為服裝設計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拓展課,缺少相應的服飾品制作硬件設施和實踐操作平臺。因此,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無法滿足服飾品設計課程的需要。最后,由于很多教師缺乏相應的企業(yè)經歷,課程的實踐指導能力有待加強。
(三)學生在服飾品設計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學生對服飾品的風格定位不夠準確,在設計時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設計出來的服飾品無法勾起消費者購買的欲望。大部分學生缺乏審美能力,對服飾品流行趨勢把握不準。在服飾品設計課程中,很少有將企業(yè)項目直接引入課堂中,導致學生設計出的作品與企業(yè)的要求脫節(jié)。基于上述問題存在,所以當前迫切需要進行課程改革。
二、科研反哺教學《服飾品設計》課程改革措施
以服飾品設計課程中的包袋設計模塊為例,將教師前期的優(yōu)秀科研成果引入課堂教學,實現科研成果服務教學、服務人才培養(yǎng)的功能。
人們可以以藍夾纈為載體,將藍夾纈融入包袋與服裝的多功能轉換中,為未來的多功能包袋設計研究與實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服飾品設計》課程教學中,將藍夾纈包袋與服裝的多功能轉換融入包袋設計模塊,可以促進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全面協調發(fā)展。人們可以將藍夾纈包袋與創(chuàng)意、新技術、新方法接軌,弘揚強烈的民族文化精神內涵,推進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設。另外,要多角度地發(fā)散思維,以藍夾纈為載體,探索包袋與服裝間的功能化轉換,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具體改革措施如下。
(一)方法技術的研究與展開
設計者應以動態(tài)的、并行的視角進行包袋設計,滿足現代設計中定量化設計與不定性使用需求之間的關系要求。針對一物應對多狀態(tài)的設計需求,有必要研究包袋、服裝功能轉換結構和復合結構的方法,通過對具體的功能需求點進行多功能包袋設計的思維發(fā)散拓展,對多功能藍夾纈包袋設計方法進行嘗試。
(二)分析展開
人們可以對包袋的特點、種類、功能需求等方面進行分析,以藍夾纈包袋為具體的分析對象,從包袋的色彩、材質、造型、結構和工藝等方面進行多功能轉換手法解讀,找到多種功能復合于一體的設計手法,總結多功能藍夾纈包袋的特性。一個既有實用性能,又有多功能性的藍夾纈包袋,必須尋找包袋與服裝在結構上的共通點,挑選包袋中合適的結構線,并對其進行再設計,從而實現從單一功能到多用的功能轉換。為了使藍夾纈包袋達到多種功能和多種造型款式變換的目的,需要運用調節(jié)設計和拆裝設計,利用這些新的分割線對藍夾纈包袋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分解和重新組合。在整個多功能轉換的過程中,拉鏈作為常用的服飾輔料,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能使藍夾纈包袋快速拆合,還能融入新的分割線中,對藍夾纈包袋進行相應的設計開發(fā),讓包袋具有多變性和可塑性的結構,并使藍夾纈包袋在具有多功能的基礎上可方便、快捷地實現與服裝之間的多種功能轉換。
(三)實踐整合
從思維發(fā)散到設計系列多功能藍夾纈包袋,從藍夾纈包袋款式、工藝、結構及工藝等方面的選擇到制作成品的實踐過程中,人們可以驗證作品案例的經濟性和實用性,并證明藍夾纈包袋與服裝之間的多功能轉換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現實意義。在實踐整合的過程中,有兩個關鍵性問題值得注意。
1.包袋款式結構與服裝款式結構的融合
包袋的結構與服裝的結構相差甚遠。人們需要嚴格篩選包袋的款式和服裝的款式,找到兩者的契合點。同時,尋找合適的調節(jié)設計或拆裝設計將兩者融匯貫通。
2.藍夾纈面料材質的選取
人們要選擇厚度適中、顏色中性和手感舒適的面料,而人們對包的面料要求主要是結實耐用、干凈衛(wèi)生、美觀時尚且又能滿足人們存放某種物品的尺寸要求與安全性能要求。此款包袋以藍夾纈為載體,傳統的藍夾纈面料是硬挺、厚重、耐用的帆布,與人體著裝形成了對比。所以,面料需要柔軟、親和,藍夾纈在染制的過程中應選取柔軟、輕薄的面料,這就使得包袋和服裝的面料轉換具有可設計性。
(四)理論、實踐融入教學
人們可以將《服飾品設計》課程中包袋設計制作環(huán)節(jié)進行整理、分類,把教師的科研、企業(yè)的生產進一步與之融合,制定相應的系統實踐模塊。在包袋設計理論教學結束之后,緊接著開展藍夾纈包袋與服裝的功能性轉換的實踐性訓練,使實踐環(huán)節(jié)能及時地融入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切身感受藍夾纈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責任感和迫切感。通過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和熏陶,傳承和發(fā)展藍夾纈工藝,把多功能轉換的設計思路和藍夾纈包袋進行創(chuàng)新相結合,以直觀的認識,通過實踐學習理論,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同時,將這門課程的考核通過理論和實踐結合進行同等評價,從《服飾品設計》課程的學習規(guī)律角度去強化教學,提高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的切實效果。
三、結語
教學與科研互動、互促,科研反哺教學,高職院校應逐步探索出符合《服飾品設計》課程教學“產學研創(chuàng)”相結合的有效模式,促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培養(yǎng)。科研課題離不開實踐的檢驗、驗證,科研又反過來給教學帶來前沿的實踐課題。將鮮活的研究案例融入教學中,有助于實現科研成果服務教學,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
(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設計創(chuàng)意學院)
作者簡介:尤伶俐(1987-),女,浙江溫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服飾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