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娜
《史記》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在我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妒酚洝吠ㄟ^刻畫歷史人物來展現(xiàn)時代背景,通過研究《史記》中的人物形象,人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和評價這些歷史人物。本文分析了《史記》中屈原的人物形象,闡明了屈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旨在更加立體地展現(xiàn)屈原的人物形象。
屈原作為我國偉大的政治家和浪漫主義詩人,不僅才華橫溢,而且忠君愛國、憂國憂民,具有反抗強權的精神。但是,其性格孤高、自負、倔強,導致他仕途坎坷、懷才不遇,正是因為這種偏激的性格和個人經(jīng)歷,他才會最終走向自我毀滅?!妒酚洝芬粤袀餍问絾为毲以敿殧⑹隽饲?,生動地展現(xiàn)了屈原的坎坷人生,由此可見屈原在司馬遷心目中的分量。通過研究《史記·屈原列傳》,人們能夠更加生動地認識屈原、走進屈原。
一、屈原性格特點
屈原作為一個立體的人,其性格特征也包括正面性和負面性。
(一)屈原正面性格特征
屈原的正面性特點要遠遠超出其負面性特點。屈原作為忠君愛國之人,其自身的崇高人格品質值得每個人學習。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也就是說,屈原的治國能力非常出眾,受到了楚懷王的重視和信任。屈原敢于犯顏直諫,將楚國安危與自身安危緊密結合,為了楚國甘愿犧牲個人前途。尤其是在秦昭襄王邀請楚懷王去秦國赴會時,屈原更是直言不諱地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庇纱丝梢?,屈原觀察敏銳,能夠提前判斷秦昭襄王的陰謀詭計。
楚頃襄王繼位后,屈原既痛心楚懷王之死,又認為楚懷王是非不分、聽信奸佞小人,既憂憤又無奈,在楚國國都郢被秦國攻陷后,他選擇投江而死。屈原具有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國破家亡時沒有選擇茍且偷生,毅然決然地選擇與楚國共存亡,必然被后人銘記。即便屈原在政治上受盡迫害,甚至被楚懷王和楚頃襄王疏遠,他依然不忘國家安危和百姓疾苦,誓與國家共存亡,他大聲疾呼:“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屈原也曾考慮過“遠逝以自疏”,但是最終由于濃濃的愛國之情,他選擇憤然投入汨羅江,將自己的靈魂與國家融為一體。
除了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之外,屈原的文學成就也造詣頗深,其代表作《離騷》作為敘事恢弘的長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的先河,創(chuàng)作出全新的文學創(chuàng)作方式?!峨x騷》的最大成就在于其獨有的浪漫主義特征,通過神奇的想象和絢爛的文采,人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充分享受藝術?!峨x騷》曾經(jīng)被東漢《楚辭》研究者王逸尊為“經(jīng)”,對后世的文學發(fā)展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史記》對屈原的描寫是非常正面的,相當積極。司馬遷之所以推崇屈原,是因為其個人經(jīng)歷與屈原的經(jīng)歷有異曲同工之處。
司馬遷認為,屈原聯(lián)齊抗秦的主張非常正確,因為當時秦國國力最強,如果楚國和齊國能夠聯(lián)合,可以守望相助,與秦國相抗衡。楚國疆域最大,而齊國財力最厚,如果楚齊聯(lián)合,就能夠與秦國奮力一搏?!妒酚洝で袀鳌愤\用大篇幅描寫楚國與秦國、齊國的關系,通過分析歷史材料,人們可以以史為鑒,這也證明了屈原政治主張的正確性。司馬遷對屈原的政治才能推崇備至,也源于屈原的高尚人格魅力。楚懷王昏庸無道,對聯(lián)齊抗秦搖擺不定,對內聽信奸臣而疏遠屈原,導致屈原雖然有遠大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卻沒有得到重用。屈原毅然堅持自己的理想,憤怒地控訴當時的貴族階級——“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固時俗之工巧兮,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由此可見,屈原對當時楚懷王昏暗無能的統(tǒng)治大為不滿。而屈原這時的境遇與司馬遷的境遇非常相近,司馬遷因為替李陵求情而惹怒了漢武帝,所以受到腐刑,這對司馬遷來說是非常沉重的打擊,但正是憑借頑強的毅力,司馬遷以屈原為榜樣,從中獲得精神動力,最終完成《史記》的創(chuàng)作。
(二)屈原的負面性格特點
1.自視甚高,非常孤傲
屈原出身貴族,自視甚高,他追求的是世俗所不能接受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比較虛無,他希望與自然融為一體,認為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渾濁不堪。因此,其性格非常孤傲,這樣孤僻的性格也造成屈原在朝堂上受到眾人的排擠。屈原認為自己是忠貞、圣潔的,其他人都是凡夫俗子,盡管楚國存在奸佞小人,但是也有治國良材,所以性格孤傲逐漸成為屈原仕途的最大絆腳石。屈原自身自負,不愿與他人合作,導致其固執(zhí)己見、缺乏團隊精神,陶醉在自我的幻想中,最終走上了不歸路。
2.固執(zhí)己見,不肯屈服
屈原從小接受良好的貴族教育,他盡管才華橫溢,卻并不會變通,所以在政治上屢遭排擠。在處理政治問題時,屈原通常會按照自己的方法進行判斷,不顧他人利益,引起別人懷恨在心。這樣固執(zhí)己見,久而久之,導致楚懷王對屈原產(chǎn)生誤解,心生反感。
由此可見,在政治場合中最重要的還是應該提高自己的情商,因勢利導,審時度勢,作出最正確的判斷與選擇。此外,屈原的內心非常孤傲,這就導致其自身非常孤獨,盡管他具有高貴的血統(tǒng),但是他認為“舉世渾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讓自己與其他人之間產(chǎn)生深刻的隔閡,也就無法促進屈原與他人的溝通和交流,這樣也就造成了其自身的失敗。所以,屈原政治道路的坎坷與其個人的性格特點具有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
二、《史記》對屈原的人物評價
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始終以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tài)度來對屈原進行評價。首先,司馬遷盛贊了屈原高潔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看淡生死的高尚品質,所以司馬遷對屈原心生敬佩。但是,對于屈原得不到國家重用,聽聞楚國國都郢淪陷就憤然選擇投江,司馬遷并不贊同,因為屈原沒有憑借自己的才能游說諸侯。在經(jīng)過屈原自沉之地時,司馬遷為他不能實現(xiàn)志向而悲傷,也為他的為人感到敬佩,稱其可以與日月爭光?!妒酚洝で袀鳌返闹饕康牟皇怯懻撉愿?,而是通過深入剖析屈原的性格特征,來評價其自沉汨羅江這一行為。
如果當時屈原堅持游說列國,那么是不是就會有另一種情況?通過閱讀《史記·屈原列傳》,筆者發(fā)現(xiàn),司馬遷高度褒揚屈原的高尚德行,同時對其悲慘遭遇表示同情。司馬遷非常敬佩屈原,一般情況下,列傳都是在文末加以評價,而《史記·屈原列傳》則是評論貫穿文中。對比兩人的人生際遇,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太史公鐘情于屈原的原因。所以,司馬遷在面對人生困頓時,并沒有與屈原一樣以死明志,而是選擇隱忍茍活,即“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明了緣由:“草創(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彼J為,自己的使命就是繼承父親遺志,完成《史記》的編纂,實現(xiàn)人生價值。
三、結語
通過分析《史記》中屈原的人物形象,人們能夠明確屈原之所以遭遇不幸,主要原因還是自身性格缺陷。作為政治家,屈原是失敗的,而作為愛國主義詩人,他無疑是偉大的。屈原始終堅持操守,始終深愛國家,愛國為民。但是,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容不下他這樣的人,最終屈原也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屈原的正面性格成就了他的政治家身份,而負面性格也摧毀了他的政治家身份。所以,通過分析《史記》中的屈原人物形象,人們能夠把握屈原的性格特點,更加立體、全面地看待和評價屈原。
(常州衛(wèi)生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