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綠 張麗君 張魯 周強
[摘要] 目的 評估積極性康復干預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認知的影響。 方法 將2017年3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0例,積極性康復干預組(康復組)實施藥物+積極性康復干預,對照組采用藥物+基礎康復干預,時間3個月。在干預前和干預后3個月時分別采用陰性癥狀量表(SANS)、陽性癥狀量表(SAPS)、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OSIE)、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FPI)進行評價。 結果 SSFPI:康復組主動性與交往能力、社會性活動技能、總分3個因子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APS:康復組幻覺、怪異行為、綜合評價總分3個因子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ANS:康復組情感平淡、思維貧乏、意志缺乏、興趣/社交缺乏、注意障礙以及總分因子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NOISE:康復組積極因素、消極情緒因子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積極性康復干預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陰性癥狀、部分陽性癥狀和社會功能有較好的作用,值得推廣。
[關鍵詞] 積極性康復干預;精神分裂癥;康復期;社會認知
[中圖分類號] R746.3?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8)36-0077-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positive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on social cogni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during rehabilitation. Methods Forty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7 to May 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2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active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group (rehabilitation group) was given drug+positive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drug+basic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both for 3 months. The negative symptom scale (SANS), positive symptom scale (SAPS), 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 and social function rating scale(SSFPI) were used to evaluate before and 3 months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SSFPI: The initiative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 social activity skills, and total score of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SAPS: The hallucination score, weird behavior score,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SANS: The emotional insipidness score, poor thinking score, lack of volition score, interest/social deficiency score, attention disorder score, and the total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NOSIE: The positive factor and negative emotion factor of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Positive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has a good effect on the negative symptoms, partial positive symptoms and social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during rehabilitation,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Positive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Schizophrenia; Rehabilitation period; Social cognition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常見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壯年,常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方面的障礙和精神活動的不協(xié)調,病程多遷延[1]。與一般認知功能相比,社會認知功能的損害與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顯著相關[2]。因為社會認知與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行為密切相關[3],因此,精神分裂癥患者想要回歸社會,恢復社會功能,必然需要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認知水平。
近年來,隨著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不斷增加,康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回歸社會的需求增加[4]。因此,提高康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認知功能非常重要。本研究以溫州市第七人民院康復科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為被試,評估了積極性康復干預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認知的具體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溫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處于穩(wěn)定期的康復科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40例為本次研究對象,年齡20~55歲,隨機分為兩組,積極性康復干預組(康復組)20例,男15例,女5例;對照組20例,男14例,女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被試選擇標準:①年齡18歲以上;②病程>5年,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③病情基本穩(wěn)定。
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嚴重軀體疾病;②患者智力低下;③患者同時患有其他重性精神病;④患者依賴、濫用精神活性物質;⑤患者或者家屬不同意參與研究。
1.2 方法
1.2.1 測量工具及方法? 使用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OSIE)[5]、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FPI)[5]、陽性癥狀量表(SAPS)[6]、陰性癥狀量表(SANS)[7]4個量表對康復組與對照組被試進行2次測量。對兩組患者在入組前和入組3個月時進行評分。
陰性癥狀量表(SANS)共24條項目,被分為5個分量表,分別為:(1)情感平淡或遲鈍;(2)思維貧乏;(3)意志缺乏;(4)興趣社交缺乏;(5)注意障礙。SANS的評分是6級評分,即:(0)無,正常或增加;(1)可疑;(2)輕度,程度雖輕但肯定存在;(3)中度;(4)顯著;(5)嚴重。
陽性癥狀量表(SAPS)主要用來評定精神分裂癥的陽性癥狀。共34條項目,分為幻覺、妄想、怪異行為、陽性思維障礙等因子。評分為6級評分,即:(0)無;(1)可疑;(2)輕度;(3)中度;(4)重度;(5)極重。
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FPI)共12個條目,包括:飲食主動性、衣著狀況、衛(wèi)生自理情況、室內活動情況、外出活動情況、社會交往情況、與異性交往情況、對親人的態(tài)度、對時事的關心、對學習的態(tài)度、勞動技能、組織能力和責任心。按性質的類同歸納為3個因子:因子Ⅰ為日常生活能力,因子Ⅱ為主動性和交往情況,因子Ⅲ為社會活動技能。量表采用 0~4五級評分,分值范圍為0~48分。得分越高社會功能恢復越良好,得分越低社會功能缺陷越嚴重。
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OSIE)的結果可以歸納成因子分、總積極因素分、總消極因素分和病情總估計(總分),分為0~4分評分:(0)無;(1)有時是或有時有;(2)較常發(fā)生;(3)經常發(fā)生;(4)幾乎總是如此。
1.2.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口服利培酮(江蘇恩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20050160;規(guī)格:1 mg),劑量:1 mg/d,根據(jù)患者病情控制情況增減用藥劑量,最高劑量為7 mg/d。
1.2.2.1 對照組? 患者用藥過程中給予基礎康復干預措施:用藥指導、疾病知識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
1.2.2.2 康復組? (1)知識宣教:每個月組織 2 次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每次持續(xù)時間不少于60 min,主要內容包括精神病知識講解、藥物自我管理、藥物副作用等,力求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一般由病區(qū)科主任、護士長為知識宣教負責人。另外,根據(jù)不同患者不同階段的病情,因人而異進行知識宣教。比如:在檢查前向患者宣教檢查的作用及注意事項;另外,也向患者介紹一些普通的健康知識,如便秘的預防及處理,失眠時應該怎么辦,如何預防腸道傳染病等。(2)提供基礎精神衛(wèi)生服務:向患者發(fā)放自制宣傳手冊,自制宣傳手冊是精神科健康教育小手冊,主要內容包括精神病基礎知識、藥物知識、普通健康知識、基礎心理知識等,同時,相關護理人員根據(jù)值班制度處于24 h在線狀態(tài),為患者提供隨時的咨詢及幫助(如病情復發(fā)、癥狀加重或嚴重藥物副作用等),必要時提供快速轉診服務。(3)簡單職業(yè)技能訓練及作業(yè)治療:每周進行2次職業(yè)技能訓練(時間不短于60 min),根據(jù)患者既往職業(yè)背景,開展手工制作、餐廳烹飪技能訓練、超市銷售技能訓練等,幫助患者進行社會功能恢復,進而回歸社會。每周進行1次作業(yè)治療,如音樂治療、舞蹈治療、書法繪畫治療、藝術品制作、娛樂體育等,每次時間不短于60 min。以上都根據(jù)患者既往職業(yè)背景及興趣愛好等進行開展。(4)聯(lián)誼活動:每隔1個月開展1次聯(lián)誼活動,由精神科醫(yī)師、康復醫(yī)師、心理治療師、護理人員、患者共同參與。在聯(lián)誼中主要交流疾病的心得體會,講述患者對抗精神分裂癥的故事或者經驗。階段性的對患者進行康復效果評估,對于取得實質性進步的患者給予口頭或者其他形式獎勵,激發(fā)患者對于疾病康復的信心,提高主動參與疾病治療及康復的積極性。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與處理,其中計數(shù)資料采用Fisher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研究對象脫落情況
原本研究中康復組與對照組均為20例,后由于患者出院等原因,導致被試脫落,最后康復組17例,男13例,女4例;對照組19例,男14例,女5例。兩組患者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SFPI量表各因子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SSFPI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除日常生活能力之外,其余因子康復組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PS量表各因子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SAPS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康復組幻覺、怪異行為、綜合評價總分3個因子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NS量表各因子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SANS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康復組各因子得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5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OSIE量表各因子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NOSIE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康復組積極因素、消極因素因子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所謂積極性康復干預,也就是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提供以下幾種干預手段[8-12]:第一,進行藥物干預以及進行疾病知識、藥物知識等相關知識的講解,提高服藥依從性。第二,開展生活與職業(yè)技能訓練,精神分裂癥患者最終的康復目標是回歸社會,因此,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生活與職業(yè)技能培訓,以保證患者出院后能適應社會生活。第三,進行家庭干預,好的家庭支持有助于患者的康復。第四,聯(lián)誼活動,同類患者之間可以進行一些聯(lián)誼活動,使患者雙方成為相互的支持[13]。
干預后對社會功能評定量表進行評分發(fā)現(xiàn),康復組與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可能與干預關系不大。也有可能是因為干預時間不夠長,進而導致兩組間的差異不顯著。所以,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可以進行更長時間的積極性康復干預,然后與對照組進行比較,觀察結果??祻徒M社會性活動技能這一因子干預后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積極性康復干預可顯著提高社會性活動技能。主動性與交往能力這一因子,康復組干預后評分高于對照組,但是前后數(shù)據(jù)差異不顯著。這可能說明積極性康復干預對于主動性與交往能力有提高作用,但是作用并不大??偡忠蜃由希祻徒M干預后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從總體來說,積極性康復干預能夠顯著改善和提高社會功能[14]。
干預后對陽性癥狀量表進行評分發(fā)現(xiàn),康復組干預后幻覺因子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積極性康復干預對于幻覺癥狀有較好的干預作用,可以顯著改善幻覺。在怪異行為因子方面,康復組干預后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積極性康復干預對于怪異行為有較強的改善作用。在綜合評價總分因子方面,康復組干預后分數(shù)低于對照組,從總體來看,積極性康復干預對于陽性癥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15]。
對陰性癥狀量表進行分析,康復組情感平淡或遲鈍因子干預后分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因此,積極性康復干預對于情感平淡或遲鈍有較強的改善作用。在意志缺乏因子方面,康復組干預后分數(shù)低于對照組,說明積極性康復干預對于意志缺乏有較強的改善作用。在興趣/社交缺乏因子方面,康復組干預后分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積極性康復干預對于興趣/社交缺乏有較強的改善作用??祻徒M思維貧乏因子干預后分數(shù)低于對照組,但是分數(shù)改善不顯著,說明積極性康復干預可能對思維貧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16],但是并未有顯著差異。
對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進行評分,結果顯示在積極因素、消極因素因子方面,康復組的治療效果比對照組好,提示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采用積極性康復干預能改善積極因素,且能有效降低消極因素的影響[17-18],從而降低患者社會認知不利因素,改善其社會認知。
綜上所述,從社會功能評定量表的結果看,積極性康復干預對社會性活動技能、日常生活能力等均有顯著的療效,因此,積極性康復干預適合社會功能的恢復。從陰性癥狀量表的結果看,積極性康復干預對于情感平淡或遲鈍、意志缺乏、興趣/社交缺乏、注意障礙等均有顯著的療效,因此,積極性康復干預尤其適合陰性癥狀的治療。在臨床中,藥物治療對于陽性癥狀是比較有效的,而陰性癥狀殘留率極高,不利于患者回歸社會[19-20]。通過藥物治療和積極性康復干預可以有效避免這一缺陷。另外,積極性康復干預對于一些陽性癥狀也是有效的,比如幻覺、怪異行為。因此,積極性康復干預對于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回歸社會具有促進作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錢銘怡. 變態(tài)心理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08.
[2] Mehta Urvakhsh Meherwan,Thirthalli Jagadisha,Bhagy-avathi HD,et al. Similar and contrasting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 and healthy subjects[J]. Schizophrenia Research,2014,157(1-3):198-204.
[3] Minor Kyle S,Lysaker Paul H. Necessary,but not sufficient:links between neurocognition,social cognition,and meta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 are moderated by disorganized symptoms[J]. Schizophrenia Research,2014,159(1):70-77.
[4] 黃馨卉,宋立升. 精神分裂癥社會認知功能缺陷的心理學研究進展[J]. 神經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17,4(11):816-819.
[5] 樊獻麗,焦太林,劉世興. 社交技能訓練在住院精神分裂癥病人康復中的應用[J]. 護理研究,2011,25(20):1810-1811.
[6] 江學鋒,張晨,吳志國,等. 家庭干預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輔助治療的隨訪研究[J]. 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2, 22(1):1-4.
[7] 孫秀珍,李艷青,房慧. 社區(qū)康復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54-55.
[8] 李湘蘭. 綜合康復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研究[A]. //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七屆全國心理衛(wèi)生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2014:1.
[9] 王艷紅,杜愛英. 5E康復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理能力的影響[J]. 中西醫(y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6, 2(11):74-76.
[10] 李湘蘭,史堯勝,徐銀兒,等. 綜合康復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效果分析[J]. 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5,27(2):211-212,276.
[11] 姜雪芳,胡偉明,壽棘,等. 社區(qū)康復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效果觀察[J]. 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4,26(12):1482-1484.
[12] 熊智,余建英,鄧佳輝. 積極性社區(qū)康復及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及家庭經濟負擔的影響[J]. 海南醫(yī)學,2017,28(2):339-342.
[13] 徐良雄,孫曉璐,熊昌娥,等. 康復干預項目措施對100例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影響[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1):1-4.
[14] Yuchi Young,Kuangnan Xiong,Robert M,et al. Longitudinal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Postacute Rehabilitation in Older Hip Fracture Patients:The Rol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Implications for Long-Term Ca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2010,12(6):431-438.
[15] 束慶,段直光,胡剛,等. 多巴胺在精神分裂癥陽性癥狀中的心理機制:新近理論和研究進展[J]. 科學通報,2012,57(35):3384-3398.
[16] 朱慶,唐小偉,叢小兵,等. 氨磺必利對陰性癥狀為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23(01):97-100.
[17] 張寶山,袁菲,徐靚鴿. 刻板印象威脅效應的消除:干預策略及其展望[J]. 心理科學,2014,37(1):197-204.
[18] 李愛梅,高結怡,彭元,等. 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適應的不對稱性及其機制探討[J]. 心理科學進展,2015,23(4):632-642.
[19] 廖金敏,閻浩,劉琦,等. 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受損和陰性癥狀的關系[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15,18(30):3666-3670.
[20] 姚雪陽,湯世明,蔡楓,等. 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44(1):40-41,45.
(收稿日期:201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