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樹山
【摘要】本文論述中考地理試題的命制問題,探索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內核,包括區(qū)域認知素養(yǎng)、綜合思維素養(yǎng)、地理實踐力素養(yǎng)和人地協(xié)調觀素養(yǎng)等知識,同時嘗試將這些素養(yǎng)融入地理中考試題之中,使學生在做題中感受到地理科目所蘊含的科學與人文精神。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中考地理 命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1A-0013-03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將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體系作為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2017年12月,教育部發(fā)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與各學科課程標準》,在各學科的課程標準中第一次明確了各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內涵。雖然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尚未進一步修訂,但地理學科已經普遍認同高中新課標中所提出的地理學科的“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xié)調觀”“地理實踐力”四大核心素養(yǎng)對中學階段的地理學科教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觀點。
根據教育部有關義務教育階段畢業(yè)考試與升學考試“兩考合一”的改革意見,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以下簡稱中考)應進一步轉變觀念,由“知識立意”與“能力立意”發(fā)展轉變到核心素養(yǎng)立意,從而創(chuàng)新試題的考查內容與情境呈現方式。筆者在地理中考試題命制方面的探索如下文所述。
一、區(qū)域認知素養(yǎng)
區(qū)域認知是指人們運用空間與區(qū)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huán)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區(qū)域地理是義務教育階段地理學的主體內容之一。區(qū)域地理知識的學習內容,在教材中占據了大量的篇幅,是考試的“必備知識”,在中考中也是考查重點,所占分值較大。但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對這部分內容的考查常會問在區(qū)域內的資源物質“有什么”,如“鐵路+物產”,教師在教學中常要求學生大量記憶地名、物產和地理特征,這違背了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初衷,且不符合地理教育教學發(fā)展的趨勢?;诖?,在對初中教學有強烈指導作用的中考,對區(qū)域的考查形式應有積極的變化,這樣才能引導學校的教學活動向地理教學改革的方向發(fā)展,具體如例1。
例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1)根據圖1輪廓判斷,該國國名是_____________。
(2)圖中M區(qū)域為該國的小麥種植區(qū)之一,其小麥種植的有利自然條件有_____________(不定項選擇)。
①人口多,勞動力豐富? ?②市場廣大
③地勢平坦? ? ? ? ④全年熱量充足
⑤水源充足? ? ? ? ⑥科技發(fā)達
(3)由圖中信息可知,東北部是該國? ?中心。西部? ?資源豐富,每年世界各地的人們慕名而來。
(4)地理課堂上,同學繪制該國沿40°N線地形剖面示意圖。在圖2中,與實際比較符合的是_____________(單項選擇)。
(5)習近平總書記對該國進行國事訪問時,首站來到西雅圖,接見了總部位于當地的微軟(電腦軟件)、波音(飛機制造)、臉書(社交網絡)、亞馬遜(電子商務)等公司的負責人。分析材料可知,西雅圖是該國的工業(yè)中心之一。
本題對區(qū)域認知的考查,起點是一個區(qū)域的整體感知,要求學生再現區(qū)域的名稱,然后從五個不同的角度對該區(qū)域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狀況進行分析,命題的立足點不在于記憶,而是提供一系列地理素材,讓學生歸納、分析、判斷、推理并進行地理決策,最終得到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地理空間尺度的大小、地理事物與現象的類型差異,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認知一個地理區(qū)域。
學生應答的過程,不僅是地理能力的表現過程,也是地理能力的提高過程,不僅要調動已有的技能,對一個真實情境進行分析,能夠從試題中掌握認識地理環(huán)境的方法,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復雜性。
通過對例1的分析,筆者認為中考地理試題在命制時,應結合本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通過設置既“熟悉又陌生”的背景材料,特別是通過豐富的地理圖像元素,充分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空間,讓學生真正進入試題所設置的地理情境中,從而實現對知識的考查。
二、綜合思維素養(yǎng)
綜合思維指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huán)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綜合性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它的作用絕不僅僅限于本學科的學習,其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都有積極的意義。但長期以來,在地理中考卷中,綜合思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試題多將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兩者割裂開來進行考查。例如,水文的考查僅聚焦于水文特征,割裂地形與氣候的影響。地名的考查僅聚焦于書寫,割裂其歷史地理學背景等……這種學習方法,增加了學生學習地理的難度,將具有系統(tǒng)性、規(guī)律性、邏輯性的地理知識變成龐雜無序的拼盤。
因此,在地理中考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綜合思維作為考查的核心內容之一,進而對地理教學施加正面的影響,具體如例2。
例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我國某區(qū)域地圖(圖3)。
材料二:我國最北端大約位于53°N,最南端大約位于4°N,最東端大約位于135°E,最西端大約位于73°E。
(1)結合圖3的經緯度信息和材料二分析,本地區(qū)位于我國的_____________部(填方位)。
(2)與我國東部其他地區(qū)相比,該地區(qū)的氣候特點是夏季溫暖短暫,冬季_____________。
(3)該地區(qū)中部是平原,被半環(huán)狀的山脈包圍,其中山脈①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
(4)該地區(qū)的平原排水不暢、蒸發(fā)弱,地表有大面積的_____________分布。
(5)據圖3分析,該地區(qū)的省會和主要城市大多沿_____________分布。
(6)據圖3推測,與本地區(qū)的其他城市相比,城市②的? ?工業(yè)更為發(fā)達(選擇填空)。
A.鋼鐵? ?B.機械? ?C.汽車? ?D.造船
本題考查氣候、地形、植被、資源、農業(yè)等地理要素,但考查點不僅僅落在呈現這些要素,而將重點置于它們相互之間的聯系與相互作用上,以及這些聯系和作用形成的整體區(qū)域地理。例如,緯度高使氣候寒冷,平原面積廣闊、氣候寒冷等,使得地表出現大面積的濕地。學生在解答本題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掌握一個區(qū)域的概貌,也需要學會探討一個區(qū)域的各要素的關聯性。
通過例2的分析可知中考地理試題在命制時,應根據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背景材料的呈現中,有意識地以明示或暗示的形式,呈現若干地理要素。另外,選擇題應盡量以題組的形式,綜合題盡量以“小設問”的形式,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tǒng)、動態(tài)地分析地理環(huán)境,并揭示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三、地理實踐力素養(yǎng)
地理實踐力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地理科目除了呈現系統(tǒng)性知識外,課程標準也希望學生能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積累豐富的地理表象知識,以課標為命題依據的中考,也應忠實體現這一要求。
但對地理實踐力的考查,長期以來,一直是命題的難點,原因之一是實踐活動不是知識,其內涵和外延很難把握,以紙筆形式難以考查學生的能力。原因之二,中考從公平性的角度考慮,不能以個別學生的實踐內容為考查點,命題者應具有一定的智慧,從各種限制因素中尋找突破點,具體如例3。
例3:三柳高速公路于2017年1月18日正式開通,從柳州市區(qū)出發(fā),由南向北,連通了柳城、融水、融安、三江四縣,四縣與市區(qū)的距離依次大約是26千米、74千米、94千米、157千米。加上已有桂柳高速公路連通的鹿寨縣(位于市區(qū)東北方向約35千米),柳州已經實現了市縣高速公路的通達。
根據材料信息,請在圖4中繪制柳州市區(qū)與各縣之間的高速公路連接示意圖。
本題以學生繪制地圖作為考查點,符合紙筆考試的需要,繪制地圖本身也是地理的室內實踐活動之一,地圖學本身屬課程標準要求學習的必備知識。由于同屬一個城市,本題的情境對全體學生而言基本是公平的。本題對考生的要求較高,需要在讀懂試題材料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方向、比例尺、圖例地圖要素等的空間分布與空間排列。同時,本題提供的是一個真實的地理情境,且與學生的生活體驗高度關聯,對學生而言有很強烈的親切感。在思索的過程中,學生很自然地將所學知識與社會發(fā)展緊密聯系,體現了實踐活動的教育意義。
通過分析例3可知,實踐活動是地理學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課程重要的學習方式。圍繞這一素養(yǎng)命制試題,往往是試卷中的高難度試題,適當地出現,能夠更好地引導教學的方向。
四、人地協(xié)調觀素養(yǎng)
人地協(xié)調觀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秉持的正確價值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主題。對不斷出現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和發(fā)展問題,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人類社會要更好地發(fā)展,必須尊重自然規(guī)律,協(xié)調好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在以往的地理中考中,正面考查的試題可謂層出不窮,但如果仔細辨析這些試題,往往都是一些“口號”式的考查,考生往往不需要儲備地理知識,僅僅從常識或文字本身就可以作出判斷,其后果是教學中人地關系的知識被輕視,失去了其作為核心主題這一應有的教學地位。為此,地理命題應當跳出空洞文字的陷阱,充分利用地理課程的開放性,從更廣泛的生活實踐中,尋找素材,具體如例4。
例4:風雨橋(如圖5)是侗族的特色建筑,體現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請讀圖完成第1題。
1.風雨橋所反映的當地自然環(huán)境特點是_____________。
A.民族聚居,人口密集? B.降水豐沛,河流眾多
C.奇山峻峰,溶洞奇秀? D.神奇雪鄉(xiāng),冬季嚴寒
風雨橋是當地勞動人民運用自己的智慧,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地和諧的經典案例。本題的素材來源于課本之外,但考點在課標之內??忌部梢院茏匀坏厝谌朐囶}情境中,有利于分析一個地理現象的地理內涵。本題的另一個新穎之處在于擺脫了人地關系試題常見的負面效應,從一個非常正面的例子傳達積極的因素,并宣傳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有的人文精神。
通過例4分析,我們認為人地協(xié)調觀素養(yǎng)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更好地分析、認識和解決人地關系問題,成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者。如“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這樣的經典思路,可以廣泛深入地隱含在中考試題中,作為全卷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升華點,引導學生撫卷深思,引導教學持續(xù)變革。
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人地協(xié)調觀作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核,在中考地理命題實踐中已經被認可擁有可操作性。這些實踐的共同特點,都是在深刻理解當代學科教育與當代教育測量的基礎上,通過巧妙的情境設置,將素養(yǎng)內涵融入試題之中,并有機地將必備品格、關鍵能力、正確的價值觀貫穿于考題中,在試卷中傳遞了科學與人文的精神,引人深思。
(責編 周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