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華
摘要:朗讀是語文閱讀的一種途徑,是一種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途徑,更是一種手段。對于“閱讀”,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它,一方面是“閱”,即廣泛地閱覽各種有關語文基礎的叢書、工具書,甚至是有關寫作方面的常識,或者是有關文學方面的常識,各種詩書典籍等。
關鍵詞:初中語文;朗讀教學;語文教學所謂朗讀,就是用清晰標準的語音、富有有感情地讀出文章,將書面上的語言轉化為有聲的語言,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朗讀是培養(yǎng)良好語感的最好方法,也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一、采用多種形式朗讀
朗讀是一項技能技巧,是一種藝術再創(chuàng)造活動。朗讀技巧的習得、掌握和運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通過長期的實踐,不斷的反復的訓練,才能熟中生巧。為了避免單調、枯燥,朗讀形式應盡量多變,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通過強化讀的環(huán)節(jié),可以把學生帶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如教學戴望舒的《雨巷》一課時,教師可先播放《雨巷》的朗讀,學生跟讀。再配樂《此生不再》,讓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雨巷》,感受精煉優(yōu)美的語言。誦讀是打開詩歌的一把鑰匙。通過反復誦讀把學生帶入到詩歌的情景中去,去感受《雨巷》的詩風:朦朧、古典、一唱三嘆之美。對故事性很強的文章,適合于學生的表演??梢宰寣W生出演課本劇的角色,進行繪聲繪色的表演,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二、要重視對學生朗讀方法的指導
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并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shù)闹笇В缤nD、輕重、緩急,語氣等等技巧。因此老師應當學會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每次訓練有個側重點,錘錘敲打,錘錘有聲。但有些老師在教學中卻用“請大家有感情的讀讀這句”或“把XX語氣讀出來”之類猶如隔靴搔癢的引導方法,而這些方法都無法很好的起到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理解課文的作用。老師要在指導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情感基調、語調、重音等朗讀基本要素,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并逐漸掌握朗讀方法。
三、邊朗讀邊想象、聯(lián)想
美文佳作都具有極佳的意境美。朗讀可將語言文字創(chuàng)設的意境美展示出來,而這意境美是需要想象實現(xiàn)的。眾所周知,想象是樹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發(fā)情感的關鍵。學生朗讀時,不僅要從語感出發(fā),而且始終要伴隨對具體形象的感知聯(lián)想想象,有想象開啟的生活圖景比語言文字打開的天地更開闊,更具有形象感,因此更能從中獲得情感體驗。尤其是朗讀詩歌和一些優(yōu)美雋永的散文,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如教學《故都的秋》一課時,教師可利用投影,讓學生想著去感受秋色的冷清、秋聲的寂寞,從而品味到一種孤獨、悲涼。學生們從心靈上受到感染,讀時就特別入情入境。
四、加強朗讀教學, 培養(yǎng)學生語感
葉圣陶先生說:“語感是一種文學修養(yǎng),使人們對規(guī)范語言的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yǎng)成的一種帶有經(jīng)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的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眾所周知,學習英語常常要讀、要背,除了能增加詞匯量外,還有一個培養(yǎng)語感的問題。隨著考試對語言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少同學對文章中心的把握、問題重心的揣摩、詞句運用的作用,“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情況還屢見不鮮,個中原因,就是分析文章的能力還不高,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悟性”還不高。此時,我們有些同學就不能僅從分析文章的方法上找原因,更應當多多朗讀,這樣,會使你對語言文字有靈敏的感覺,并在此基礎上悟出文中所闡述的內涵,這樣在回答問題的語言上通順流暢,做到簡潔正確,明白無誤。
現(xiàn)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學作品都是經(jīng)過精心挑選和編排的,注意到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有著生動活潑的語氣、節(jié)奏、句式、格調,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語文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朗讀、揣摩,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沒有想象,就無從對語言進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學生朗讀時,還要幫助學生憑借想象走進作品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其味、聽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體形象的世界。同時,運用形象思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意蘊和情感。當然教學中朗讀的形式可以多樣,如齊讀、輪流讀、指名讀、引讀等等??傊?,語感培養(yǎng)有著豐富的內容和方法,而朗讀則是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五、朗讀教學的層次性
首先,確定朗讀基調,讀出文章的節(jié)奏感。初讀時,要求學生要吐字清晰、發(fā)音正確、停頓合理。有些文章的節(jié)奏感非常的強,所以在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停頓,讀出節(jié)奏上的美感。例如,請一位學生讀一篇節(jié)奏感很強的文章,學生讀得字音正確,停頓也比較合理,但是聽起來總感覺讓人不舒服。教師就要要求:你能不能讀出文章的節(jié)奏?學生就會進一步的明白朗讀不僅要做到讀音正確,還要有節(jié)奏感。
其次,要讀出一種畫面的美感。這就要借助于聯(lián)想和想象,將客觀的事物和主觀的感受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動美麗的圖面。學生朗讀的時候要想象自己就置身于這美麗的畫面中,才能感悟出文章的意境。例如王維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學生要抓住“大漠、孤煙、落日”這幾個意向,想象自己置身在這畫面中。自然而然的就會形成一種畫面的美感。
最后,要讀出文章的情感。注意聲情并茂的去朗讀,有些文章雖然篇幅很短,但每一段文字都蘊含著作者的寫作情感。
高爾基指出:“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的真正的美,產(chǎn)生于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彼哉f,朗讀能洗禮人的心靈,朗讀是一門獨特的藝術,為了這種藝術的能更好的發(fā)揚下去,我們應該倍加的努力。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上課前,要精心的準備每節(jié)課的朗讀訓練,在課堂上,要耐心的對每一名學生進行細致的指導。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提高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參考文獻:
[1]楊巧娜. 初中語文課堂朗讀現(xiàn)狀及實施策略研究[D].魯東大學,2016.
[2]劉天蕉. 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作者單位: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第三中學344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