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南門學校 方麗萍
語文是一切基礎學科的基礎,對提高個人乃至全社會的素質(zhì)都具有奠基意義。語文教學不僅僅只是增長學生的知識,更主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實際運用語文的能力。運用語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而語感能力是實際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一項基本功,它是個體在言語實踐中養(yǎng)成的一種迅速感悟和理解語言的能力。有較強的語感,對語言的反應就比較敏捷,領悟它的含義就比較準確,運用起來也就比較恰當,所以語感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一個人聽說讀寫能力的高低。對初中生來說,雖經(jīng)過小學幾年的語言實踐有些語感,但聽說讀寫的能力還有待于大大提高,因此在初中階段我們?nèi)砸耘囵B(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那么何謂語感?培養(yǎng)語感的途徑有哪些?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談談管窺之見。
何謂語感呢?語感是人對語言直覺的感知、頓悟、把握的能力,即個體在言語實踐中養(yǎng)成的一種對語言文字靈敏的感覺,是人在感知的剎那不假思索的情況下有關的表象、聯(lián)想、想象、理解、情感主動自覺地聯(lián)翩而至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這種敏捷而善于領悟的語感是領會文章思想及作者情感的一把鑰匙,借助這把鑰匙,便開啟了作品展示的廣闊生活空間的大門,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了共鳴,從而感悟了作者在文章中所傾訴的情懷。要形成較強的語感,達到自己能讀懂文章,自己能分析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獲得藝術的陶冶,這就需要進行語言實踐,多接觸語言、多熟悉語言、多講析語言、多運用語言,長期訓練從而養(yǎng)成的一種習慣,形成一種熟練的技巧和自然的反應。因此,本人認為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善于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努力創(chuàng)設語感環(huán)境,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養(yǎng)成感受語言、學習語言的良好習慣。
途徑一 倡導誦讀 增強語感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讀與語感形成的關系,正確的朗讀是視覺、聽覺與情感、思維的全方位投入,是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變?yōu)橛新暤乃囆g,是對文字信息的再創(chuàng)作。課堂上,指導學生朗讀既可以讓學生學得語言文字組合的方式方法,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體味文學作品感情、韻味的欣賞能力?!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這樣的詩句不用多講,只要通過情意盎然的朗讀直至成誦,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瑰麗的景象和河水吞吐日月的雄渾氣象就會自然浮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里,產(chǎn)生妙不可言的感覺。因此,語文課堂要讓學生張口就讀,朗讀是學生感知教材內(nèi)容的一扇窗口,透過這扇窗,可以領會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義,同時也能獲得各種語文知識技能。我們所說的“講讀課”,既包括“講”,也包括“讀”,我們說閱讀,也是既包括“閱”,也包括“讀”,只有教師的講,而無學生的讀,只有閱而不讀,都不會有好效果的,因此,朗讀無疑是語文教學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最顯著的標志之一,語文課堂要大力倡導誦讀,讓課堂充滿瑯瑯書聲,這是培養(yǎng)中學生語感能力的最樸素最有效的途徑。
那么,增強語感是不是在課堂上多朗讀幾遍就可以了嗎?不是的,還要引導學生在課外反復朗讀直至成誦,記憶、背誦是向大腦輸入信息、儲存知識財富的,一切的語文活動,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背誦這個基礎,寫作文時就大腦空空,搜腸刮肚。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時代背過的東西,寫文章的時候若用到它,就有召之即來,呼之欲出的感覺,而沒有讀熟、沒記住的東西,使用的時候就很費勁?!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告訴我們讀書的量只有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會產(chǎn)生質(zhì)的飛躍,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在言語實踐中迅速感悟和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讓他們進入到一種可聞、可見、可感的意境中去,多朗讀直至熟讀成誦。
途徑二 巧補空白 激發(fā)語感
所謂“空白”是指文學作品中寫得含蓄,留給讀者充分想象的空間和回味余地的地方。因為人有這樣一種心理,一件不完全成形的東西呈現(xiàn)于眼前,會引起人們一種追求完整和諧的強烈沖動,因而這些地方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神來之筆”。初中語文教材中不少作品都存在著空白,在教學中,可對這些地方進行補白訓練,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到語言上,從情境上去領略它,用情感去感受它,從本意或上下文的連貫上推究它。所以巧補“空白”是激發(fā)學生語感的有效途徑?!毖a白方式有以下幾種:
《鄧稼先》一文中寫到:“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斷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屬的時候是什么心情?”面對此景,鄧稼先的心情真的難以名狀,也許只有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所以,這里作者留下了空白,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文的《吊古戰(zhàn)場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揣摩一下鄧稼先此時的心理活動并寫下來。有學生寫道:“為了祖國的強大,鄧稼先和他的戰(zhàn)友長期在這樣非常惡劣的環(huán)境中隱姓埋名冒著生命危險不辭辛苦地工作,而同事還沒有來得及發(fā)揮完智慧和力量就這么默默無聞無人知曉地犧牲,‘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應是鄧稼先此刻內(nèi)心最真實的寫照!”通過這種感受未盡之意,揣摩人物的心理,既可感受人物的情懷,又激發(fā)學生潛在的語感。
《孔乙己》結尾處寫道:“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痹趺此赖??讀者不得而知,從孔乙己爬出成亨酒店到他終究一死之間,魯迅留下了空白,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孔乙己的性格和境況,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去推究“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之后”所發(fā)生的事,然后進行比較,看哪一種更合理。通過這種補白,引發(fā)了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激發(fā)了學生的語感。
敘述視角是指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nèi)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有可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來也會有不同的意義。所以通過轉(zhuǎn)換敘述視角來復述故事的語言體驗,也能激發(fā)學生的語感。如都德的《最后一課》是從小弗朗士的角度來講述,也可以讓學生從韓麥爾的角度來講述。通過轉(zhuǎn)換敘述視角,我們在關注故事情節(jié)正確與否的同時也可以去關注敘述角度的變化所帶來的敘述語言與內(nèi)容上的變化,學生就能收獲不同的閱讀體驗和效果,增強了語感。
由此可見,巧補空白的訓練,既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進而形成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挖掘并激發(fā)了潛在的語感。
途徑三 課外活動 豐富語感
語文課外活動是同語文課堂教相輔相成的,因此在課外活動中教師也要積極地組織引導,豐富學生的語感。切實可行的課外活動有課外練筆、習作展覽、課前三分鐘、演講辯論賽、課外閱讀等,這些課外活動培養(yǎng)的是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都要去反復斟酌,檢查用詞是否準確,句子是否完整,句意是否明確,句子與句子之間是否連貫,需不斷錘煉詞句,所以是最能鍛煉語感,有效地提高對語言敏感性的領悟力。因此它是豐富學生語感的一種有效手段。
綜上所述,一個人語感的不斷廣化、深化、美化、敏化的過程,就是他的語言能力習得,提高的過程,也就是他的文化心理素質(zhì)成長、發(fā)展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進入到這個過程中去,讓他們學習中興趣盎然,學后愛不釋手,而要達到這個層次,不僅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孜孜以求,不斷探索,反復訓練,不斷完善培養(yǎng)語感的方式方法,更需要學生持之以恒地進行語言實踐,只有形成合力,方能達到目標。
[1]郭偉“.閱讀教學中的語感訓練模式”簡介《.語文教學通訊》2000.8.37.
[2]雷建剛.怎樣搞好朗讀教學.語文教學通迅.1994.2.21.
[3]衛(wèi)東.文學作品的“空白”和語文教學中的“補白”訓練.語文教學通迅.1998.10.14
[4]林小萍“.三維”“六階”主動探究式閱讀模式研究.語文教學通訊.20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