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花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龍村鎮(zhèn)第一小學 廣東梅州 514447)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時間不在自己身邊,從小就很難真正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跟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但是由于代溝明顯,爺爺奶奶根本不會照顧他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及時,僅僅是負責接送和一日三餐,父母也僅僅是按時將生活費,學費等寄回家,沒有機會和時間與留守兒童談心,導致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不善于人際交往,甚至有些留守兒童毫無紀律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風氣的影響等。這一系列問題都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班主任是農村留守兒童的直接教育者,引導者和管理者,肩負著艱巨的教育重擔,因此作為一名班主任教師一定要本著為留守兒童全面健康發(fā)展充分負責的態(tài)度展開教育工作,分析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采取有效的對策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1]
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無法全心全意的教育和照顧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道路上離不開父母的參與,這就需要班主任做好這個“橋梁”的角色,深入了解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實際,做好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和聯(lián)系,促進家園共育的有效性。教師還應該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這樣才能夠真正了解留守兒童存在的在生活,學習及心理方面的問題,制定詳細的教育計劃和教育方案。其次,還可以在班級內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開通親情熱線或者借助微信平臺建立“關愛留守兒童的微信平臺”,檔案中詳細的記錄孩子家長的姓名,聯(lián)系方式,詳細的務工地址,身體情況等,通過微信平臺及時交流溝通,班主任將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及時告知家長,讓家長多與自己的孩子進行交流;班主任還善于應用假期或者寒暑假,讓留守兒童與父母多呆在一起,借助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家長會,與他們詳細的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受到來自于父母的關愛,促進家園共育有效性的實現(xiàn)。[2]
家庭溫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chǎn)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多在性格方面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群體。孩子來到學校,班主任既要做老師,又要做家長。愛是具體的,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例如我每天早晨很早就到校巡視教室,先看看學生有沒有到齊,遇到天冷或天熱的時候,看看同學們衣服穿得是否合適,早上是否都吃過了早餐,各種學習用具都是否帶齊了,集體活動前要安排好同學們應必備的用品等等。留守兒童相對其他學生來說是可憐的,他們沒有父母的疼愛,因此,我們關心他們不能停留在表面,一定要深入學生的內心,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的溫暖”。親情缺失是留守兒童遇到的大問題,在生活中可以親近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班主任組織每一科任課教師都來關愛留守兒童,自己自愿幫助一名或者兩名留守兒童,讓學生感受到溫暖,感受到關愛,讓他們感受到教師是自己可以信賴,可以親近的人,自己不再是缺乏溫暖和關愛的孩子。[3]
了使留守學生在校生活安心,學習順心,我總是想方設法與他們溝通,讓他們時時處處感到教師在關注他們、呵護他們,他們理應與同齡孩子一樣學習生活。在課堂上我對留守兒童總能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在批改留守學生的作業(yè)時,我特別留心,總是不吝惜自己的筆墨,在他們的作業(yè)本上,多寫一句:“你的字大有長進,繼續(xù)努力!”“你上課精力集中了,這是進步的開始!”可以想像,學生翻開寫有這樣評語的作業(yè)本時的心理反應。根據(jù)留守兒童在課堂的表現(xiàn)和掌握程度,課后我總對他們進行多幫一把,使他們能要學習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樂學、愛學。
班主任還應該為留守而提供自我管理的機會,讓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促進管理自信的增強,借助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促進留守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
班主任教師一定要樹立充足的責任意識,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實際,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做好留守兒童的管理工作,讓留守兒童感受到溫暖,感受到愛,健康快樂的成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