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墨江中學 廣東韶關 512500)
2018年5月16日,始興縣教育局在馬市中學召開了歷史學科論壇,論壇主題:聚焦學科核心素養(yǎng),構建《歷史》課堂新生態(tài)。如今,深化課程改革,必須與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相結合,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現(xiàn)代課程體系要求我們必須將學生視為完整的生命個體,關注個體成長所需的必備素質和核心能力。在此背景之下,教師需更好地在《歷史》課程實施過程中聚焦本學科核心素養(yǎng),注重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才能真正構建《歷史》課堂教學的新生態(tài)。
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教育價值的概括和專業(yè)化。它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整合和完善。這是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后發(fā)展的本質特征和關鍵能力,也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時的表現(xiàn)。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xiàn),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xiàn)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家國情懷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在思想、觀念、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重要體現(xiàn),是實現(xiàn)歷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標志。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眱汕Ф嗄昵埃@段論述在《大學》里的文字,將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串連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這種被稱“家國情懷”的情感,奠定了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為準則。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jīng)五千年文明史的風雨而沒有消亡,歷史從未中斷,極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家國情懷的綿延。季羨林先生認為中國的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就是家國情懷。一是愛國,二是骨氣。民族興,國家興;民族衰,國家衰;民族滅,國家滅。家國情懷關系到民族的存亡,國家的興衰,社會的進退。當今世界,多元文化激烈沖突,要想使中華民族精神得以保持和發(fā)揚,加強家國情懷教育則是重要的手段,也是使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成功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集中表現(xiàn)為經(jīng)濟實力、軍事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競爭,關鍵是民族凝聚力,而民族凝聚力取決于對家國情懷的認同,這足以說明家國情懷的重要性及其基礎性地位。如何踐行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yǎng)呢? 我們的做法是抓課堂主陣地,深化教學改革,精選課堂內容,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家國情懷培養(yǎng),讓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在學科教學中扎根。
課堂教學是學校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主陣地,只有在轉變教育觀念的基礎上,構建素質教育型的課堂教學模式,落實歷史學科教學的核心素養(yǎng)。教學目標要求通過學習,對祖國的認同感的形成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的形成,需要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的整個趨勢和中國的國情認識。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深入了解并認同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等完整的信念。充分了解歷史發(fā)展的多樣性,尊重世界各國與各民族之間的文化理念,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為此才能建立起強大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如在解答以下題目時我是這樣做的:
材料: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蘭人曾先后進攻澳門、臺灣,遭到明朝官民的堅決抵抗而失敗。160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發(fā)出指示:“我們必須用一切可能來增進對華貿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絲,因為生絲利潤優(yōu)厚?!?621年,荷蘭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計劃占領臺灣,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臺灣南部。1642年,其勢力擴張到臺灣北部。
1661年,鄭成功進軍臺灣,并正告荷蘭駐軍,臺灣和澎湖列島應由中國政府管轄,島嶼上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占有并耕種這一土地”。荷蘭人試圖以賠款的方式換取鄭成功退兵,被拒絕。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臺灣根據(jù)郡縣制,設立一府二縣;興建孔廟,建立學院、府學、社學等完整的學校體系;開科取士,“三年兩試,照科、歲例開試儒童”;許多文人學士隨之入臺,寫下了臺灣第一批文學作品;大量移民涌入,臺灣的人口迅速增加。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荷蘭侵占中國臺灣與澎湖的歷史背景和目的。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臺灣的收復在哪些方面促進了國家的統(tǒng)一。
素養(yǎng)形成:本題以臺灣問題為命題視角,通過考查鄭成功收復臺灣,隱性考查祖國統(tǒng)一和文化認同等社會熱點,彰顯我國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國家安全和尊嚴的決心。
解題思路: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必須用一切可能來增進對華貿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絲,因為生絲利潤優(yōu)厚”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荷蘭海外貿易快速發(fā)展,與東方的貿易利潤巨大;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開始了殖民擴張;明末戰(zhàn)亂,中央政府無暇他顧,也給了荷蘭人可乘之機。第二小問,根據(jù)材料“我們必須用一切可能來增進對華貿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絲,因為生絲利潤優(yōu)厚”,得出擴大對中國的殖民貿易,攫取高額利潤;根據(jù)“1621年,荷蘭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計劃占領臺灣,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臺灣南部”,得出與西班牙進行殖民貿易競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荷蘭侵占中國臺灣與澎湖是為了將臺灣作為其殖民據(jù)點。第2問,根據(jù)材料“正告荷蘭駐軍,臺灣和澎湖列島應由中國政府管轄”得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根據(jù)材料“臺灣根據(jù)郡縣制,設立一府二縣;興建孔廟,建立學院、府學、社學等完整的學校體系;開科取士,‘三年兩試,照科、歲例開試儒童’”,得出實行祖國大陸政治、文化制度;根據(jù)材料“許多文人學士隨之入臺,寫下了臺灣第一批文學作品;大量移民涌入,臺灣的人口迅速增加”得出接受移民,進一步密切了兩岸的往來和聯(lián)系;鄭成功所采取的政治上實行的郡縣制、文化上的建立儒學學校體系和實行科舉取士以及移民政策增強了民族、文化認同。
參考答案:(1)歷史背景: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荷蘭海外貿易快速發(fā)展;與東方的貿易利潤巨大;明末戰(zhàn)亂之際,中央政府無暇他顧。
目的:建立殖民據(jù)點;擴大對中國的殖民貿易,攫取高額利潤;與西班牙進行殖民貿易競爭。
(2)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實行祖國大陸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進一步密切了兩岸的往來和聯(lián)系;增強了民族、文化認同。
通過學習,我們也可以把家國情懷滲透到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中,建立學生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突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把核心素養(yǎng)研究根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系統(tǒng)地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突出社會責任和民族認同,并充分體現(xiàn)民族特色,確保其立足于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