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市建湖縣岡東小學(224732)
替換策略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深刻參悟替換思想,會用替換策略靈活轉(zhuǎn)換各個關聯(lián)量,體驗替換策略的指導意義,并能熟練制訂策略。在替換策略的導學案中,教師設置了“曹沖稱象”“兌換積分”“分果計”等有關替換的專項習題,要求學生課前完成。
課堂上,教師講解導學案上的習題。
師:從“曹沖稱象”“兌換積分”“分果計”等活動情境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共同點?
生(齊):都用到了替換思想。(師板書:替換)
師:看來替換活動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本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替換策略在數(shù)學中的應用價值。(板書: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師出示教材例1:“李強將720mL果粒橙倒入6個小號紙杯和1個大號紙杯中,正好都倒?jié)M,且果粒橙正好倒完。已知小號紙杯的容積是大號紙杯的,問兩種型號紙杯的容積各是多少?”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題干信息:1.請觀察并口述兩種型號紙杯之間的關系;2.解讀“小號紙杯的容積是大號紙杯的”的含義;3.“正好都倒?jié)M”意味著什么?請在稿紙上畫一畫、算一算,然后組內(nèi)交流。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得出兩種解題方案:1.先求出大號紙杯的容積為,則可算出小號紙杯的容積為 240÷3=80(mL);2.先求出小號紙杯的容積為 720÷(6+3)=80(mL),則可算出大號紙杯的容積為80×3=240(mL)。在學生匯報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替換策略,思考應怎樣替換?替換的前提條件在哪里?替換的動機是什么?接著,引導學生驗算,讓學生明白,驗算時要滿足題干中的特定條件——“正好都倒?jié)M”,驗算過程為最后,教師提問:“為什么不同的替換方法都能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反思總結(jié)后得出“無論替換成什么型號的紙杯,其目的都是為了統(tǒng)一度量衡”的結(jié)論。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曹沖稱象”“兌換積分”“分果汁”等游戲活動,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刺激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進入策略概念的思考。]
教師出示例2:“李強將720mL果粒橙倒入6個小號紙杯和1個大號紙杯中,正好都倒?jié)M,且果粒橙正好倒完。已知大號紙杯的容積比小號紙杯多20mL,問兩種型號紙杯的容積各是多少?”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大號紙杯的容積比小號紙杯多20mL’是什么意思?”其次,教師引導學生探索:“還要用到替換策略嗎?如何替換?”讓學生說出“把小號紙杯換成大號紙杯,每個紙杯可多裝20mL,全部替換就可以多裝6×20=120(mL)”的思考過程。教師用課件適時跟進演示,并追問:“為什么要用‘720+120’?”讓學生完成后交流每一步的算理。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反思:“替換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通過替換,統(tǒng)一度量衡)替換前后,哪些因素變了?(紙杯的型號分布)哪些因素沒變?(基本數(shù)量關系沒變)”最后,通過比較,教師指引學生小結(jié):都是將720mL果粒橙倒入6個小號紙杯和1個大號紙杯中,例1中兩種型號的紙杯容積呈倍數(shù)關系,用的是“整體代換”思想(3個小號紙杯=1個大號紙杯);例2中兩種型號的紙杯容積呈差額關系,用的是“退補代換”思想(1個小號紙杯+20mL=1個大號紙杯)。
[設計意圖:通過變式題型,聯(lián)通兩種型號紙杯的容積關系,讓學生明白要先將兩個未知量化為一個未知量,再用除法求解,然后再次利用兩個未知量的數(shù)量關系,間接求出另一個被替換的未知量。為下面的例題教學搭好臺階,讓學生自覺地形成替換意識。]
教師通過設計同類型的填空題和計算題,不斷翻新練習形式,讓學生將理論聯(lián)系實際,最終熟練掌握涉及替換問題的兩種基本類型——倍數(shù)關系和差額關系。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覺得在什么情況下適合用替換策略?在平時的見聞中,有沒有類似的“替換”策略?
師:早在清代,人們就已經(jīng)用替換策略解決問題了。(課件出示清代康熙年間《御制數(shù)理精蘊》中的題目:“設有谷換米,每谷一石四斗,換米八斗四升。今有谷三十二石二斗,問換米幾何?”)
[設計意圖:總結(jié)是為了讓學生的知識框架更穩(wěn)固,體系更完備。教師帶領學生用替換思想解決沉睡在古籍中的著名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對數(shù)學學科的熱愛,增強了學好數(shù)學的自信心。]
本節(jié)課以學生為主體、以操作為主線、以剖析為主料,讓學生學會應用替換策略,體會其價值,逐漸積淀并初步形成替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