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市鐘樓區(qū)鐘樓實驗小學(213000)
相比其他內(nèi)容,口語交際互動性較強,需要一定的情境來支撐。但是怎樣更好地運用情境呢?筆者有幸聽了蘇教版五年級《請你幫個忙》“同課異構(gòu)”三節(jié)口語交際,獲得不少啟發(fā),也進行了一些思考。通過對這堂課進行剖析,我發(fā)現(xiàn)口語交際課上教師多一點“幫忙”便可促使課堂呈現(xiàn)精彩的策略。
【案例1】上課前,教師根據(jù)學生性別、年齡把全班學生按照4人一組的形式進行分組,每組結(jié)合自身實際自選一個情境,并采用輪流發(fā)言、小組交流、全班展示的形式,根據(jù)“請別人幫忙該怎么說,別人請你幫忙時又該怎么說”這一教學目標,直接進入情境進行體驗。從課堂氛圍來看,各小組討論熱烈,但我們也發(fā)現(xiàn)各小組之間活動呈現(xiàn)一種類似現(xiàn)象:
1.生1:我現(xiàn)在一點力氣都沒有了,你能否拉我一下嗎?(生2:好的?。?/p>
2.生1:不好,我的錢沒了,你借我一塊錢,好不好?(生2:行?。?/p>
3.生1:叔叔,我的球掉進池塘里了,請你幫我撈一下,好不好?(生2:沒問題。)
這種單純對話,僅僅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一種復制,缺乏自主性內(nèi)容。從教師行為來看,的確切合新課標精神,做到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完全放手;但是因缺乏指導,其所謂的對話活動只能草草收兵,學生口語能力沒有得到實質(zhì)性提高。而這還源于教師對其口語交際訓練缺乏更深層次的理解。對此筆者認為,針對文本情境創(chuàng)設,教師應該主動“幫忙”,將情境設計得復雜一點,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更為“現(xiàn)實”的生活場景,以便喚醒其生活體驗。比如在預設中可以這樣設計借不到錢的情境,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也許更能有效喚醒學生生活記憶,推促其思考更加深入。
【案例2】(視頻內(nèi)容簡介:王鵬放學后來到附近的快餐店,點了一杯奶茶,待奶茶喝完后,再付賬時卻發(fā)現(xiàn)沒有帶錢,這時正好看見同學張健路過,于是就向他借錢。但是張健卻說錢需要買練習本,不能借給他……)
此時,王鵬會怎么說——
A.你必須把錢借給我。
B.不借,我以后就不會理你,也不會借東西給你。
C.求求你呢,我的張大哥,你就幫我這一次吧!
D.要不這樣,你今天借我錢,明天我雙倍還你。
從情境創(chuàng)設方面來看,教師已經(jīng)花了心思,盡可能把文本中抽象的文字,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動態(tài)畫面,這樣的方式符合學生思維特征,有利于激發(fā)他們主動參與。但相對而言,卻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學生的思考,或者讓其答案代替了學生的回答。這雖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但是卻對口語表達能力沒有多少實質(zhì)性的幫助。對此筆者認為,針對情境創(chuàng)設,重在交際對象與關系,重在表達態(tài)度,乃至方法,而不是最終有沒有借到錢。因此,針對這一情境,教師可以再“幫忙”一點,在視頻中交代兩者關系,或者組織學生進行分類對話交流,也許這樣效果會更好。
【案例3】師:放學后,你回家拿鑰匙開門,結(jié)果轉(zhuǎn)了好一會兒卻打不開。于是你去請隔壁鄰居幫忙,現(xiàn)在老師就是你的鄰居,你說說怎么做?
生:阿姨,我用鑰匙打不開門,你能幫幫我嗎?
師:好的,讓我來看看。(做了幾下開門的動作)哎呀,我也打不開,怎么辦?
(老師回答出乎學生意料之外,學生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一時愣在那里)
師:要不你先到我家來寫作業(yè)?
生:好吧,那謝謝阿姨了。
師:到了我家,你首要做的是什么?
(學生不太明白,愣望著老師)
師:你還需要打電話告訴爸爸媽媽呀?。ㄉ螂娫挘?/p>
其實,最好的情境即來自于生活中的場景。教材中無論怎樣編排,都是編者的一種設想,離生活中的場景還有一定的距離。案例中教師沒有局限于文本,而是大膽突破,所選話題也貼近學生生活,且在通過對話形式提醒學生采取何種方式應答,這樣讓事情有了曲折,學生有了思考,而且學生口語交際也有了更多的空間。只是這種對話更多依賴于教師主導,學生只是被動思考,如能把交際的權(quán)力還給學生,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各種可能,并思考其應答方式,也許課堂更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