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市小協(xié)鎮(zhèn)初級中學 山東新泰 271221)
當他的爸爸媽媽拿著900元假幣,扔到辦公桌上時,筆者正在備課。筆者被突如其來的憤怒家長搞得一頭霧水?!鞍澈⒆诱f,你們學校有個教足球的,對孩子說交1100元錢,到新泰參加比賽……你看看他退給我們的是什么錢!”孩子父親一邊指著扔到辦公桌上的一卷錢,一邊怒吼。一直都是筆者在帶這幾個學生練習足球,所以很納悶。筆者微笑著說:“先坐下,別生氣,有事好好說。”在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后,筆者說:“我打電話問問孩子,他到底認不認識那個教他足球的人?”電話打通了,孩子支支吾吾說,是一個三十多歲的人對他說交1100元錢,就能到新泰參加比賽;和他一樣的還有一個孩子。筆者再三追問,他都推脫說不認識,還說現(xiàn)在打那個人的電話已經(jīng)打不通了。孩子的爸爸媽媽將責任全推給學校,說:“你們學校怎么能隨便讓人進來,以后誰還敢將孩子放心的送來!”看著眼前摻雜在一起的兒童幣,筆者一面安撫激動的家長,一面幫他們分析。筆者有一種預感,事情也許不會那么復雜。大家約好第二天早晨見面再做詳盡的調查。
筆者見到孩子時,他并沒有想象的那么恐懼。問他為什么撒謊?他看著筆者理直氣壯的說:“我要是不那么說,昨天我媽就會湊死我?!?/p>
大家開始通過交談來了解事情的緣起。原來是他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爸媽存放現(xiàn)金的地方,于是偷偷拿了1100元。到班級吹噓說是打工的姐姐給的,隨便花。于是,他就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小富翁生活——請同學吃飯、吃零食,甚至去網(wǎng)吧,買玩具等。一時間周圍與他關系好的同學,都討好他,喊他“哥”……他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直到爸媽發(fā)現(xiàn)丟錢,逼他拿回錢,他才為了眼前不被揍,而把責任推給了一個不存在的人。
從他這里拿到好處的伙伴,開始交代事情的經(jīng)過。筆者勸慰說:“到目前為止,你們是這件事的受害者。我沒有批評你們的意思。請你們好好想一想,你們與張同學都有哪些金錢上的來往,把它寫下來?!痹谒麄儗懲旰?,大家開始校對。筆者發(fā)現(xiàn)他們不敢或不愿交待事實,所寫材料遮遮掩掩,只好讓他們當面對質。事實立刻水落石出。
在整個處理的過程中,筆者清晰的感受到了一份良好的親子關系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筆者曾與一位家長交流,談到孩子不愿接受挑戰(zhàn),比較懶惰時,那位家長不好意思的笑了,說:“還別說真是這樣——每當我說兒子,你怎么這么懶時,他總是說,我這么懶還不都是你慣的,我說什么你就幫我做,我能不變懶嘛?”先不去分析這句話的邏輯關系,單單從養(yǎng)成教育的角度來看,確實是家長朋友的行為模式,無意間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模式。
孩子的學習來自家長的行為和情緒,而不是家長的指令。家長在撫養(yǎng)教導孩子的過程中,說的與做的反差越大,孩子的思維模式就越矛盾。外顯出來,就是大家能看到的各種問題。張同學之所以敢在12歲就拿家里的一千多元錢,胡花亂花,就是因為家長的教育模式出了問題。
這是一種可怕的思維模式:所有的責任都是別人的,自己沒有任何問題。用他們的話說就是:“事情是在學校出的,你們得給我們一個說法?!边@種不覺察的狀態(tài),直接導致了,兒子的這種膽大妄為的行為模式。所以,在東窗事發(fā)后,兒子想到的不是認錯,而是編造一個理由,將責任完全推到一個子虛烏有的人物身上。
事情真相大白后,家長只是盯著孩子揮霍的900元錢,心疼的是錢,沒有真的去引導孩子朝向正確的方向。出于面子,家長一個勁地說:“孩子請他們吃的就算了,只要把他們拿的現(xiàn)錢退給我們就行了。”自始至終媽媽沒有說過一句自我反思的話,還不停的抱怨別的孩子撒謊,不肯承認拿了他孩子的錢。依據(jù)家長的要求,筆者委婉的要求那幾個孩子退回從張同學那里拿到的現(xiàn)錢,一共148元。家長表示滿意處理結果。臨近中午,母子談起午飯的事。筆者清晰的看到,張同學很自如地想要從媽媽的口袋里掏錢。他媽媽先是將錢拿出來,爾后又突然說:“我給你買吧,走,咱倆一塊?!蓖耆珱]有要引導孩子的意思。正是因為家長不守底線的教育模式,導致了孩子在無限制的踐踏家庭的規(guī)則,從而造成了這一系列的問題。
原生家庭中,一胎是女孩,二胎是男孩,并且兄妹年齡相差較大的,男孩出問題的可能性較大。在筆者接觸的眾多案例中,家長都表示,老大比較聽話,沒有費太多的心,孩子一樣很優(yōu)秀;他們還在用教育老大的模式來撫養(yǎng)老二,發(fā)現(xiàn)效果很差。特別是表現(xiàn)為,在系統(tǒng)里行為模式有問題,不喜歡負責人,不敢迎接挑戰(zhàn),懶惰。在本案例中的張同學,對于遵守規(guī)則是模糊的。“說真話,我媽會揍死我的。”他只有這樣一個模糊的戒律,不清楚因為他的信口開河給學校老師所造成的困擾,更不懂得自己做了錯事是要負責的。從他家長處理的模式不難看出,張同學之所以會那樣,源頭在哪里。
青春期又被稱為“心理斷奶期”。青春期的孩子標新立異,無法無天,故意表現(xiàn)的自己已經(jīng)長大了。但作為成年人一定要懂得,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一旦遭受打擊,若得不到及時的干預,極容易在內心深處留下陰影。作為成年人很多時候,只需要做一個聽眾就好了。切忌不要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評判。想要幫到孩子不妨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見:“孩子,媽媽聽了你說的,感到很難過。我在你這個年齡也曾遇到過這樣的困惑,你想聽聽媽媽當年的故事嗎?”這樣來引領孩子,容易讓孩子聆聽,并打開心門,彼此靠近。因為大家必須始終記得,說什么家長說了算,可聽什么是孩子說了算。
孩子的問題多半是家長的問題的外顯罷了。想要改變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優(yōu)秀,先要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優(yōu)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