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德惠市夏家店街道中心小學 吉林德惠 130300)
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說,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育一些少數(shù)偉大、杰出的所謂‘天才’,而是希望透過音樂教育,把每一個小孩都提升到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與完美的人格到極優(yōu)秀的程度,而事實上這也是每一個人所應追求的目標?!蔽覈糯逃铱鬃犹岢觥芭d于詩,立于禮,行于樂,”指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毫無疑問地體現(xiàn)了美育的最終目標——塑造完美人格。那么,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又是怎樣的呢?
任何藝術都是表現(xiàn)人類情感的,而音樂作為最具情感的藝術,在培養(yǎng)人的高尚情感及審美趣味方面自然起著別的藝術無法替代的作用。德國作曲家瓦格納說:“音樂不是表現(xiàn)某一個個人在某種狀態(tài)下的激情,而是表現(xiàn)激情本身。”音樂的節(jié)奏正是生命節(jié)奏的體現(xiàn),因此,貝多芬的慢板樂章使人進入沉思,而斯特勞斯的圓舞曲則令人愉悅,邁開輕松的舞步。每一部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都住著一個高尚的靈魂——無論是《二泉映月》還是《命運交響曲》。這些經(jīng)典的音樂會使人在困難面前增添勇氣,在痛苦當中變得堅強。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節(jié)奏與樂調(diào)有最強烈的力量,深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用美來浸潤心靈,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沒有這種合適的教育,心靈也就因此而丑化。”
音樂中的美育是自由的、生動的,它易于啟迪人們的心靈,引起精神上的升華,卻絲毫不能要求、不能強制。人們可以被迫去思考、去行動,卻不能被迫去愛去恨。對美的愛要靠自身的魅力去喚醒,而美的事物本身又恰恰具有這種誘人的特質。
沒有任何藝術形式,能像音樂一樣激發(fā)人無窮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一切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每當愛因斯坦研究問題遇到困難時,他就把自己關起來演奏音樂。他常在音樂中重新獲得靈感。其原因正是音樂使他的情感從桎梏中釋放出來,把他的思路從邏輯的捆綁中解放出來、重新獲得創(chuàng)造力。正是音樂陶冶人的情感,保持和發(fā)展人的想象力,并激發(fā)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不懈追求。
情感性和形象性是美育和音樂教育共有特征之一。音樂教育就是通過音樂所表現(xiàn)的情感和形象,對學生動之以情、感之以行、曉之以理。音樂是與人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的一種藝術審美活動,所以人們常說音樂是“心靈直接的語言”。音樂的情感性與形象性來自音樂音響的魔力。一群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特征的有組織的變化無窮的聲音,刺激人們的聽覺器官,引起人們的心理反應(即情感),使人產(chǎn)生愉快、痛苦、憤怒、興奮、憂愁、哀傷、恐懼等多種情感,從而使審美寓于具體的形象之中。音樂豐富的情感和思想綜合起來的不易改變的心理狀態(tài),激發(fā)人們樂觀向上的精神。
李斯特說:“音樂能直接表達感情的內(nèi)容和深度?!睘槭裁匆魳纷钌瞄L表現(xiàn)人的情感呢?奧秘全在于音樂作為音響的藝術,可直接利用張弛變化的音響形式與生命運動產(chǎn)生同構效應,表達人瞬息萬變的情感狀態(tài),而美育必須訴諸于具體、鮮明的情感形象,才能使人們受到震動。
美與創(chuàng)造密不可分,美來自自由創(chuàng)造,沒有創(chuàng)造無所謂美。作曲家把樂思寫成樂譜,只是對音樂形式的初步設計,紙面上的音樂符號不是活生生的音響形象。只有表演者對音樂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造,最后呈現(xiàn)給欣賞者,才能給欣賞者以美的享受和深刻地啟迪。
正像一千個人讀《哈姆萊特》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樣,每個人欣賞一部優(yōu)秀音樂作品時,都會依據(jù)自己的情感體驗對音樂作品進行美的主動性的再創(chuàng)造,而這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是完全自由的,而絕非被動的灌輸性的。
孔子繼承古代的樂教思想,提倡禮樂并重,并認為最終只有通過“樂”才能達到人格完美的境界,所以他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教育思想?!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幸欢挝淖?,詳細記載了孔子學習音樂的情形:
孔子學鼓琴于師襄,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進矣??鬃釉唬呵鹨蚜暺淝樱吹闷鋽?shù)也。有問曰:已習其數(shù),可以益也??鬃釉唬呵鹞吹闷渲?。有問曰:已習其志,可以益也??鬃釉唬呵鹞吹闷淙?。有問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
按“曲”與“數(shù)”是技術上的問題,“志”是形成一個樂章的精神,“人”是呈觀某一種精神的人格主體??鬃訉τ谝魳返膶W習,是要由技術后面隱含的精神,更進而把握此精神具有者的人格。這正可以看出音樂教育對精神品質培養(yǎng)的過程。對樂章后面的人格把握,即是孔子的人格和音樂的浸淫與融合。
孔子對音樂的重視,主要的原因是他看到音樂的社會功能。漢代班固在《白虎通德江》中引用孔子的話說:
子曰:樂宗廟之中,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靜。族長鄉(xiāng)里之間,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
這無疑是把完美人格教育寓于娛樂、欣賞之中而非乏味說教之中。《禮記》中說:“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后一個“樂”字是“快樂”的“樂”?!皹氛邩芬病?,儒家要求通過音樂使人喜悅的屬性把外在的道德標準(易直子諒的意思是:和易順暢慈祥誠實)化為內(nèi)在情緒狀態(tài)自然流出,從而成為一種生命自身的要求。
音樂教育中美育又一重要特點,也是“寓教于樂”,這就是說美育是通過對美的認識、理解而起的作用。人在美的觀念滿足中感到愉快,得到精神的享受,同時也在美的感染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