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德惠市第六小學 吉林德惠 130300)
在古詩詞的學習與鑒賞中,教師大多會運用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音頻,向?qū)W生展示更多的有效信息。將書面文字轉(zhuǎn)化成立體形象,從多角度喚醒學生對于整篇詩詞的整體把握。由于小學生還處在對于詩詞比較朦朧的階段(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學生),教師對于詩詞執(zhí)著于黑板加一張嘴的形式收到的課堂效果有時到不如給孩子們放一個有關于詩詞中小場景來得更加有效果。比如在《清平樂·村居》中,最后幾句為描述鄉(xiāng)下孩童生活場景,對于許多沒有在鄉(xiāng)村生活的學生來說,理解及腦海構(gòu)建相關場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時多媒體的出現(xiàn)恰恰填補了這個空白。對于上述詩詞,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播放個小視頻,古風與孩童,再配上一點或者可愛或者田園的配樂,對于孩子來說,是沙漠中綠洲般的存在。有時,也可以找一些音頻為學生展示詩詞的讀法,從而使學生從標準的示范讀法中獲取標準讀音,斷句斷詞的方法,以及詩詞要表達的情感或志向。當然,不鼓勵孩子們都要按照標準或者示范音頻去朗讀或者背誦,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是要從小培養(yǎng)和保護的。
既然利用多媒體,就要利用好,利用的有價值。一首古詩詞字數(shù)不多,除了作者和寫作背景之外,學生可以了解的信息很有限。在執(zhí)教數(shù)十年期間,我也和同事們一起探討過如何教授古詩詞,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多媒體完成古詩詞的教學。我收獲了一些建議與經(jīng)驗,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比如,有的教師在古詩詞的課堂上,從上課開始,首先領著學生讀一遍古詩詞,然后介紹作者,介紹背景,帶著學生了解注釋,最后翻譯一遍,提出幾個問題,下課之前告訴學生背誦課文就大功告成了。這種傳統(tǒng)的方法并沒有什么錯誤,只不過在我看來,無過也無功。對的,要想讓多媒體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教師必須要用心設計課堂。這樣,多媒體工具才不會失去它原本的潛在功能,否則學生看過了就忘記了,多媒體的作用不僅是課堂上作為一時的豐富課堂形式與內(nèi)容而出現(xiàn),而是令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后,以后再提起來,腦海里有一個清晰立體并健全的知識脈絡。在課堂的開端,教師可以先播放一個小小的和主題相關的視頻,視頻略長則無需播放完畢,然后可以問學生看了小視頻有什么感受,看到了什么,由輕松聊天的形式引入課堂即將要學習的古詩詞,而關于作者的簡介和背景則可以插入在文章講解中,通過提問的方式使學生深入思考,從而強化印象與感觸。對于作者資料及寫作背景要做到真正融入文中就要讓學生盡量感同身受,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受作者的人生。教師可以播放釋放朗讀音頻,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感受,在腦海中勾勒作者所處的場景,為避免學生偷懶,可以在開始之前告訴學生,結(jié)束之后講講自己看見了什么,這樣才能做到真正做到知識融合貫通,情感融合與升華。對于所學詩詞的鞏固和練習同樣可以借助多媒體來完成。一些小動畫之類的創(chuàng)作完全可以教師原創(chuàng),相互分享相互交流也是促進多媒體教學的方法之一。
作為教學中必要的輔助工具,多媒體給學生帶來的不僅是視覺教學與體驗,更是填充他們腦海中關于文本的意境構(gòu)架。
此外,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們展示更多的有用資源。推薦相關書籍,好的段落直接叫同學在課上朗讀并分享感悟,以及相關視頻資源等等。有時,甚至在課前播放一首相關的優(yōu)美音樂,也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與感悟。在某知名音樂播放器的評論區(qū)總能看到這樣的留言:嗯,這首歌小學的時候聽過,沒想到現(xiàn)在又聽到了...不可否認,音樂是光陰的信使,是情感的播放器,自然,也是我們教學的一大利器。
多媒體的出現(xiàn)是學生的福音,更是教師的福音。網(wǎng)絡上各類多媒體課件層出不窮,建議有能力的同事自已獨立原創(chuàng)。不可否認,有的教師因為多媒體的出現(xiàn)而將課堂內(nèi)容更加干枯,原因就是搬用別人的勞動成果并不是一個省力氣的操作,反而使課堂沒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梢越梃b,最好不要搬用,每個教師對于課堂設計的想法都不盡相同,不可為了方便而應付了事;并且教師花在準備課件上的時間也不可過多,畢竟是輔助工具,課堂的完成度還是要靠教師教授。自然,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也要考慮到教師設備的突然故障等突發(fā)事故,要保證在偶爾沒有多媒體的情況下依舊出色完成任務。
教師是責任最重大的群體之一,因為我們肩負著祖國的未來,我們要做到與時代接軌,更要在潮流中穩(wěn)住腳跟,多媒體的出現(xiàn)確實為我們的教學生涯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多媒體的運用也不應僅僅是課件的下載與展示,而應該是實實在在代表了教師想給學生傳達的更多更好的想法與創(chuàng)意,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很多很新奇的想法,這才是多媒體帶給語文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