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蕪湖縣實驗學校(241100)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教學本質決定了“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切不可在教學中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而輕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此,我將結合教學實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首先必須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努力尋找關于學習的興奮點,有了興奮點,學生才會有主動探究知識的意愿。
2006年我執(zhí)教了一節(jié)縣級公開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可能性”。我在設計該課的教學活動時,就充分考慮到學生關于學習的興奮點。我將教學活動設計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摸牌游戲,讓學生摸紅桃2、6、5、9,先猜自己摸到的牌是什么顏色,幾輪過后學生大都猜出這些牌都是紅色的,學生也用了“肯定”這樣的詞語;接著讓學生從4張紅桃、4張黑桃中摸牌,并猜一猜自己摸到什么樣的牌。第二部分是讓學生從6個乒乓球(5黃1白)里摸出一個球,猜一猜自己摸到的是什么顏色的球,我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向學生介紹了“可能”“一定”“不可能”這三個詞。第三部分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教材上的插圖。第四部分是轉盤游戲,我讓學生轉動一個“紅色占八分之一,黃色占八分之七”的轉盤,體會“可能性是有大小的”。第五部分是我播放了“守株待兔”的視頻,并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觀后感。
這節(jié)課進行得比較順利,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課堂上,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學習活動中,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受到了各位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能有如此結果,我想主要是因為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我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尤其是在第一、二、四、五部分中,學生的積極性使得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鬃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教師能用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那么學生對學習就會越發(fā)主動,進而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
要想讓學生學會學習,必須要讓學生經歷在“黑暗中摸索”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2008年我教學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找次品”一課。課前,我上網搜集了很多關于這一內容的材料,也多次觀看了劉松老師的教學視頻。經過思考,我將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確定為“9個次品的分法”,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該課的重難點,我讓學生自主探究該課的內容,并給予他們充分思考問題的時間。在交流階段,學生能將“9個次品的分法”的多種方法都羅列出來,并自主總結出解題規(guī)律。回想我的教學過程,如果我直接告訴學生解題方法,也許節(jié)省了課堂教學時間,可這樣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嗎?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笔谥椒ú蝗缡谥枷?,有了數學思想,學生就會找到合適的方法,從而輕松地解決問題。
在課堂上,教師應力求少講、精講。當一節(jié)課結束時,如果學生的思考還沒有停止,那么我們的教學就是成功的。古人云:“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比绻麑W生的疑問越來越多,那么說明學生已經學會如何學習了。
課程標準在關于課程目標的闡述中大量使用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過程性的詞語,這體現(xiàn)了數學學習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tài)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具體而言,就是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經歷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和鞏固過程,經歷數學思維的發(fā)展過程,經歷應用數學能力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形成積極的數學情感與態(tài)度。
2008年我赴合肥參加教研活動,第一次聽了北京教育學院宣武分院二部小學教研室教研員劉德武老師的課——“畫正方形”,讓我親身感受到了他的“自然而不隨便,規(guī)范而不死板”的課堂教學風格。
劉老師通過在一個“6×6”的小方格中不斷地畫正方形,從面積是1、4、9到面積是16、25、36層層遞進,從劉老師的問題“還能畫嗎?”中,真正理解了劉老師說的“把簡單的事做好了就不簡單”的道理。后來,我多次在網上觀看劉老師的教學視頻,其中“你的頭發(fā)有多少根?”的教學視頻更是將教學過程的重要性展現(xiàn)無遺。該教學以“猜想(估算)——實踐——驗證——反思”的步驟展開活動,不但解決了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經歷這樣的過程,學生獲得了探索問題的態(tài)度與研究問題的方法。
在最近的一次公開課教學中,我教學了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的“角的度量”。課前,我認真分析了教材的特點,并從把握量角器的本質入手,把這節(jié)課的第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確定為“經歷量角器的形成過程”。在課上,我首先出示兩個不同的銳角,讓學生去判斷角的大小,再通過重疊法去發(fā)現(xiàn)這兩個角實際上是存在差異的,那么用小角也可以去測量角的大小。學生發(fā)現(xiàn)第一個銳角是由3個小角組成的,第二個銳角是由4個小角組成的。課件呈現(xiàn)的是用18個小角可以拼成一個半圓形,學生經過辨析理解一個小角就是10°,然后我設置問題:如果一個銳角有3個多一點這樣的小角,該怎么辦呢?接著引導學生把10°角進行細分,并出示不同方向的角,幫助學生理解“量角器上有兩圈刻度”,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半圓形量角器。
課后,多位教師對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盡管只是讓學生經歷了量角器的形成過程,但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對等分思想和量角器的本質都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在課后的練習中,學生用量角器量角的高正確率也證明如此教學的效果良好。在該課結尾,我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說說在這節(jié)課里有什么收獲?一個學生的回答引起了在場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共鳴,這位學生回答:“我知道了量角器是怎么來的,今后我會更好地利用量角器去學習?!?/p>
在教學中,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讓學生真正經歷過程,讓學生經歷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和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正如劉德武老師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的:只有讓學生真正經歷了過程,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是真正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