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三里屯中學 劉秀麗
近年來,各地歷史中考對“史論結合”的考查比重不斷加大?!笆贰敝浮笆穼崱被颉笆妨稀?,“論”指“結論”或“理論”。史實是史論產(chǎn)生的基礎,史論則是后人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對歷史發(fā)表的看法。作為教師,我們只有在教學中將史實和史論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思維,還歷史教學以本色。
學生的材料處理能力和歷史闡釋能力是建立在對基本史實理解的基礎上的。在實際教學中,我主要通過生動的語言、有針對性的圖畫和圖片、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借助現(xiàn)代化的電教手段等方式,為學生展現(xiàn)多彩的史實。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既能把握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進程,也能對此保持濃厚的興趣,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
一切知識的學習均開始于對概念的理解,歷史學科也是如此。因此,我們應當強化對歷史概念的教學,注意準確、科學地表達歷史概念。例如,講到中國近代史時,我們一定要為學生厘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概念?!鞍胫趁竦匕敕饨ㄉ鐣笔侵附袊环N特殊的社會形態(tài),其中,“半殖民地”是相對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在政治、經(jīng)濟等各個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則是相對于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是指形式上雖然仍是封建統(tǒng)治和自然經(jīng)濟占主導,實際上資本主義經(jīng)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已經(jīng)在不斷發(fā)展壯大?!鞍胫趁竦亍笔菑膰业恼蔚匚簧峡吹?,“半封建”則是從社會經(jīng)濟結構上看的。這樣解釋清楚了,學生就能結合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分析得出其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
如果是灌輸,無須呈現(xiàn)史料,更無須費力地進行史論結合;而要探究,則必須有探究的空間,有討論的余地,有真理與錯誤的交鋒?!罢搹氖烦?、史論結合”是探究,而非灌輸,因此,教師提供給學生的材料應當呈現(xiàn)多元的視角,要能激發(fā)學生討論的熱情,這樣,結論將會越辯越清,而學生也將會越來越聰慧。例如,在教學“如何評價大運河的開通”這部分內容時,我首先給學生呈現(xiàn)了如下史料:【材料一】“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皮日休《汴河銘》)【材料二】“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保ā端问贰罚静牧先俊扒Ю镩L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保ê躲晁罚静牧纤摹俊氨M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保ㄆと招荨躲旰討压拧罚┤缓螅姨釂枌W生:“上述材料中的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是否相同?他們分別持什么觀點?”“隋朝的滅亡與大運河是否有聯(lián)系?”“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大運河的開通?”細細研讀上述4則材料后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材料反映了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所產(chǎn)生的影響,寫作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闡發(fā)了自己的觀點。學生通過討論得出:材料一與材料二肯定了大運河的積極作用,它溝通了南北交通,有利于南北經(jīng)濟的交流與發(fā)展;胡曾認為開鑿大運河勞民傷財,這是導致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因而對大運河的開通持否定態(tài)度;皮日休則在肯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如果隋煬帝不貪圖享樂,單憑這項功績,完全可以和大禹相媲美。我又適時予以了點撥:“同學們在評價某個歷史事件時,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要一分為二地進行分析,尤其要看其對歷史發(fā)展所起的作用。
有時,即使是面對相同的史料或史實,不同素養(yǎng)、不同立場、不同史觀、不同時代的人得出的結論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甚至是尖銳對立的。歷史評論既是歷史學習的落腳點和歸宿,也是歷史教學的關鍵處和著眼點。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側重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評論,而不是隨意加以限制、強制,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就應當鼓勵,盡量避免答案唯一。例如,關于“辛亥革命”,既有人說它勝利了,也有人說它失敗了,你是怎樣認為的呢?其實,教師只需要給學生提供4張圖片——《皇帝倒了》《辮子割了》《袁世凱率領百官祭孔大典》《簽訂“二十一條”》,學生就會形成較為辯證的認識。辛亥革命之功: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社會風俗發(fā)生了變化,人們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辛亥革命之憾:民主共和沒有真正實現(xiàn),民族獨立沒有實現(xiàn),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讓學生根據(jù)材料各抒己見,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就是做到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組織辯論會,讓學生針鋒相對,展開辯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鍛煉,思維層次可以大大提升。
要想訓練學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其前提是教師精選史料,最好不超過4則。這些史料既可以是教科書上的歷史故事、歷史圖片以及引言、導語等,也可以來自課本外。這就要求我們多鉆研、多積累。此外,選擇的史料必須真實可信,要有可靠的出處,并且要貼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選好史料后,教師要圍繞史料設計1~2道探究題,最好通過由淺入深的設問層層鋪墊,引領學生在適度的新情境中,回顧已學內容,運用已會內容,或識別、判斷,或聯(lián)系、區(qū)分,或歸納、分析,進而走向必要的創(chuàng)新生成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