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劉海粟小學 張 瑜
作為一門培養(yǎng)人的藝術,教學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如何能夠與藝術元素緊密結合,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和熱情,是小學語文教學時刻關注和不斷發(fā)展的一個話題,現(xiàn)在已成為一個焦點和重要的研究方向。以下提出的幾點建議可供讀者參考。
小學語文教學要想達到與藝術元素結合的目的,培養(yǎng)小學語文教師樹立藝術化教學觀念是極為重要和富有前瞻性意義的。目前,隨著升學壓力的加大,很多小學教師忽略了藝術化教學的重要意義,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升學率上,這對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和能力養(yǎng)成方面是具有不利影響的。教師應該時刻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和重點關注對象,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真正獲得對于語文的深刻理解,并且產(chǎn)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動力。另外,教師在進行備課時應該著重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比重,因為語文學科具有培養(yǎng)人文素質(zhì)和健全學生人格的任務,這對于學生的良好品質(zhì)養(yǎng)成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具有十分重要的塑造作用。教師應該學會在教材課文講解的過程中,自然順暢地與當今社會和學生實際生活相銜接,有意識地向?qū)W生傳遞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公民良好素養(yǎng),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偉大的民族精神滲透到課堂的方方面面。
例如,教師在講解《虎門銷煙》這篇課文時,應該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大體把握文章講述歷史事件的內(nèi)容和過程,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討論,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或者播放一定的相關歷史知識或視頻來充實該篇文章的歷史背景,讓學生充分理解該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和意義。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應該將這篇看似是在陳述歷史事實的課文主旨上升至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家國情懷的高度上,讓學生深刻意識到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勇敢地抵御外侮、自強不息方能增強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些愛國理念的灌輸,不僅僅需要教師進行口頭講述,更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提供視頻、圖片、音頻等素材讓學生充分感知濃厚的愛國熱情。
不同學生具有各自迥乎不同的特點和差異,如果一味忽視這種普遍存在的差異,進行課堂任務的布置和檢查,就會導致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由于自身潛能無法充分發(fā)掘出來而遺失發(fā)展良機,這對于學生終身能力的培養(yǎng)和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是極具風險和破壞的。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通過日常的留心觀察,根據(jù)學生各異的性格特點和學習習慣,具有區(qū)別化地制訂一系列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方法,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按照自身成長發(fā)展的軌跡有序進行和成長,并且在這種成長發(fā)展模式下,逐步樹立起對于小學語文學習的信心和熱情,感受到語文對于人生的獨特魅力,發(fā)揮出語文對于性格養(yǎng)成和人生塑造的積極作用。
例如,教師在進行課堂活動布置的過程中,可以先制訂一些比較基礎性的、確保全班同學都可以當堂完成的任務,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能力的拓展和思維的躍升,讓有能力繼續(xù)完成任務的學生進行之后的學習任務訓練,這樣一來,不僅避免了有些學生由于超前完成任務而無所事事的狀態(tài),還能夠激發(fā)其不斷超越自我,進行獨立學習和深入思考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又保證了全班整體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課程推進狀態(tài),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不同的地區(qū)總是存在著形態(tài)差異較大的藝術資源和文化表現(xiàn)形式,小學語文教師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好這些寶貴的課外教學資源,將其滲透和融入課堂的實際教學之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熱情,還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的藝術性和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在充分認識和理解本地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將其與教材所學知識和課程標準大綱建立有關的聯(lián)系,使學生在接觸和學習當?shù)厮囆g文化的過程中,深刻理解和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語文學科的素養(yǎng)從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最終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課文《九寨溝》時,教師可以在課堂最后引導學生討論和交流本地區(qū)特色和出名的自然景觀,并且根據(jù)課文中采取的一系列景物描寫手法進行模仿寫作,然后將班級中的優(yōu)秀作品進行展示和評比,讓學生在這種比較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取長補短,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和學習心得。這樣做的意義在于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語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提高對語文實踐性的深刻認識。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改革和不斷推進,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也不斷產(chǎn)生著深刻的變化。作為課堂活動的主要推動者,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時刻注意教學模式的藝術性,通過為學生量身訂制凸顯特色的教學模式來不斷滿足學生對于語文學習和文化鑒賞的巨大需求。唯有如此,小學語文課堂才能不斷地走向藝術化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