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芯誼
(云南省保山第一中學 云南保山 678000)
近日,央視熱播的《中國詩詞大會》節(jié)目好評如潮,話題也屢登熱搜榜,一個個才華橫溢的選手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場場精彩絕倫的詩詞對戰(zhàn)。憑借強勁的實力和淡定的心態(tài)奪得冠軍的武亦姝,在脫口而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钡哪且凰查g就俘獲了眾多粉絲,這位文靜、落落大方、人淡如菊的高中生通過身體力行向我們展示了詩詞的魅力。這檔節(jié)目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輿論轟動,源于生活在快餐時代的我們攜帶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雖然忙碌的生活讓我們無暇照顧自己的內心,但詩詞中的世界卻給了我們一份寧靜,引發(fā)了情感的共鳴。
詩歌一直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濫觴期開始源遠流長。從古至今,詩歌一直都是我們的文化啟蒙?!按睬懊髟鹿猓墒堑厣纤?、“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節(jié)奏鮮明、意境清晰,在我們懵懵懂懂的年紀便已經(jīng)將這些朗朗上口的古詩熟稔于心。古詩詞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積淀,承載中華民族勤勞友愛、謙虛謹慎的精神。我們要大力弘揚詩歌文化,培養(yǎng)我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譜寫出新的篇章,貢獻更大的力量。[1]
詩歌是詩與歌的總稱,古代詩詞會與音樂、舞蹈共同出現(xiàn),故統(tǒng)稱為詩歌。詩歌是最古老的文學語言,關于它的起源說法眾多,其中兩種說法最為人們所認可。一說來源于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例如纖夫在拉船的時候有節(jié)奏地喊“搖櫓”、“掌力”、“喚風”。人們在辛勤勞動中,為了順利協(xié)作、消除疲勞,便創(chuàng)作了號子,逐漸演變成了詩歌。一說詩歌起源于祭祀活動,祭祀型詩歌有為病患者祈禱的,有為死者安魂送葬的,有為了驅鬼、送邪的,還有為打獵、祈盼豐收祭祀的,為迎接新年祭祀神和祖先的等等。這類詩歌一般有固定的內容、嚴謹?shù)母衤?、特殊的詠唱曲調,由專門的祭祀官誦唱,不同的祭祀活動唱不同的祭祀詩。[2]
詩歌的變遷形式我們大體可以按從古體詩到近體詩,再到現(xiàn)代詩的框架進行劃分。古體詩是指唐代以前的詩歌,有《詩經(jīng)》、《楚辭》、《漢樂府》《和魏晉南北朝民歌》等等,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我們熟知的《唐詩》、《宋詞》、《元曲》都是中國詩歌的高峰。白話詩指的是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后,打破陳舊的詩體格律,不拘泥于押韻和句式長短,用大白話寫出來的詩歌。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綠水之波瀾。
天長地久魂飛酷,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這是來自詩仙李白的《長相思》中的節(jié)選,是一首典型的古體詩雜言詩形式。從句式安排上可以看出,古體詩對于對仗并沒有嚴格的要求,押韻也較為自由,字數(shù)劃分來看也有多種選擇,常見的有四言、五言、七言及雜言,少數(shù)也有三言、六言,句數(shù)上從兩句到百句都有,總之古體詩是“篇無定句,句無定數(shù)。”。詩的整體布局自由灑脫,寄托的思想情感也能讓人感同身受。如同李白的這首《長相思》,通過秋蟲、秋霜、孤燈等景物的描寫表現(xiàn)出相思之苦,也抒發(fā)了對政治追求想而不能的憤懣之情。
古體詩是根據(jù)近體詩命名的,唐朝之后的詩歌則被稱為近體詩?;诋敃r浪漫自由的時代背景,古體詩在用韻方面也同布局一樣自由,不拘泥平韻、仄韻,只要需要就可以換韻,比如王維的《鹿柴》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逼渲小绊憽焙汀吧稀辈]有局限于仄韻,反而押的是平韻。同時,古體詩并不講究平仄,三平調、三字尾、疊平疊仄、不粘不對,比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边@里面的“春風來”與“梨花開”連用三個平調。另外,在對仗方面古體詩不求工整、自由靈活,甚至對仗同字也可以相對,更有利于詩人抒發(fā)情感,比如王昌齡的《九江口作》中“鷙鳥立寒木,丈夫佩吳鉤?!边@里面“寒”是形容詞,“無”名詞。
古體詩詩歌形式松弛開放,便于創(chuàng)作,如果將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長詩《Auguries of Innocence》的前四句用古體詩進行翻譯,則可以這樣表述: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手掌里盛住無限,
一剎那便是永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這是來自詩圣杜甫的《登樓》,整詩通篇押韻并且一韻到底,充分體現(xiàn)了詩歌的韻律美,是一首典型的近體詩。近體詩只有五言與七言兩種形式,在句數(shù)要求上,絕句要求是四句,律詩要求八句,而排律則八句以上,相比古體詩而言,古體詩近體詩的通篇布局要求則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盵3]
近體詩是初唐之后逐漸形成的一種詩歌體裁,從杜甫的這首七律詩《登樓》就可以看出,近體詩對用韻要求非常高,要平韻且一韻到底,充分地體現(xiàn)出了律詩的韻律美,可以說這是唐代人審美追求的重要體現(xiàn)。同時,在平仄方面,古體詩的平仄講究是近體詩絕對不能使用的,近體詩講究絕對發(fā)交替律和粘對律,如韋承慶《南行別第》 “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不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按照五言絕句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類型進行書寫。另外,在對仗方面,近體詩非常講究對仗工整,要求對仗同字不相對,如杜甫是《石壕吏》中的一句“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p>
古體詩詩歌形式緊張封閉,卻精美有韻律,如果將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長詩《Auguries of Innocence》的前四句用近體詩進行翻譯,則可以這樣表述:
一粒沙里看世界,
一朵花里見天國。
手掌里盛住無限,
彈指間劃過永隔。
“怒發(fā)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p>
這是宋代抗金將領岳飛創(chuàng)作的宋詞《滿江紅》,從內容上看同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形式上有明顯的不同。宋詞其實是始于唐代的,但到了五代時期才逐漸定型,直到宋代才開始盛行起來。最早起源于民間,人們將從西域傳來各民族音樂與民間原有的音樂融合,并在此樂曲韻律的基礎上重新填詞。如此,詞這種體裁相對古體詩而言在創(chuàng)作時更加自由活潑,之前的五言詩、七言詩因其嚴格的韻律、工整的對仗、整體的平仄要求便顯得拘謹,不適宜進行磁的創(chuàng)作。相反詞以長短句為主,呈現(xiàn)出參差美。在形式上,長短句相互疊加,押韻上對第一、三、五句要求不嚴,第二、四、六句要求嚴格。一般分為兩段,叫作上、下闋,不分段或分多段的較少見。每種辭掉都有字數(shù)要求,句子的長短也是固定的,平仄也根據(jù)每個曲調各有不同。簡而言之,詞的特點就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盵4]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創(chuàng)作、流傳、發(fā)展都與音樂有極大的關系,常常被用作宴會中的助興節(jié)目,所以詞是以曲調進行區(qū)分,曲調也即我們常說的“詞牌”。常見的詞牌有八百多鐘,如《木蘭花慢》、《雨霖鈴慢》等,每種詞牌都有其固有的聲律和節(jié)拍,同時也反映著其獨特包含的情緒情感。
如果將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長詩《Auguries of Innocence》的前四句用詞進行翻譯,則可以這樣表述:
一沙里一花間,
觀世界,窺天堂。
掌中裝滿無限,
至遠方,到天邊。
可嘆,剎那便是永劫。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p>
這是元代馬致遠的一個小令《天凈沙·秋思》,是比較典型的元曲作品。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主要指雜劇和散去。雜劇在宋代主要以滑稽搞笑為特點,到了元代后逐漸演變成戲曲形式,內容也主要以抒情為主。
與詞相比,曲在字數(shù)上明顯更加自由,不再像詞一樣每種詞牌中都有其固有字數(shù)要求。比如“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憑子弟每誰教你鉆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這曲本應14字,但像現(xiàn)在一樣增加至50多字也可以。同樣,在音調上也更加自由,不講究平仄。但是曲因其演唱要求,在押韻上則要求一韻到底了。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曲的容量非常大,在當時社會矛盾比較尖銳的背景下,由于百姓無心理睬藝術,導致曲的風格非常接地氣,相比詞而言更寫實、更口語,甚至會出現(xiàn)很多俚語。
如果將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長詩《Auguries of Innocence》的前四句用曲進行翻譯,則可以這樣表述:
在一顆沙粒中見一個世界,
在一朵鮮花中見一片天空,
在你的掌心里把握無限,
在一個鐘點里把握無窮。
——《布萊克詩集》上海三聯(lián),張熾恒譯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就應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這是現(xiàn)代文學家、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是典型的現(xiàn)代詩?,F(xiàn)代詩又被稱為新詩,也叫作白話詩,是從中國現(xiàn)代白話語言中自然地產(chǎn)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尤其指“五四運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詩歌?!拔逅倪\動”時期社會矛盾尖銳,引發(fā)了知識分子的覺醒,推動了現(xiàn)代詩歌的誕生。
現(xiàn)代詩雖然要求要有詩意,但對格式的要求不像古詩一樣嚴格,形式非常自由,只要上口并內容清楚地表達出來、情緒情感也能傳達出來即可。押韻也沒有太大的要求,可以變韻也可以不韻。字數(shù)上更加沒有要求,或長或短,只追求情感表達到位。
如果將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長詩《Auguries of Innocence》的前四句用現(xiàn)代詩進行翻譯,則可以這樣表述:
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
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剎那里收藏
——《世界上最美麗的英文——人生短篇》
通過前文可知,中國傳統(tǒng)詩歌形式主要包括古體詩、近體詩、詞、曲以及現(xiàn)在最常見的現(xiàn)代詩。從發(fā)展順序來講,中國文學史上詩歌形式由古體詩開始,隨著朝代的更替、世界的變遷,依次發(fā)生了近體詩、詞、曲、現(xiàn)代詩的變遷。除了平仄韻腳方面的改變之外,最直觀的變化非字數(shù)上以及越來越世俗化兩個方面莫屬。有學者認為,從字數(shù)變化來看,詩歌形式的變遷與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有密切聯(lián)系。我們知道,商周時期的文字都是需要刻在龜甲、獸骨,然后是青銅器和陶器,接著是竹木簡,再然后便是逐漸完善的紙。從雕刻到印刷,文字的出現(xiàn)方式逐漸越來越輕松,詩歌內容自然越來越不受字數(shù)的限制。印刷術和造紙術對詩歌形式變遷的影響自是不言而喻。
詩歌形式的變遷根本上可以看作是文學從廟堂走向市井的過程?!度碎g詞話》中對詩歌變遷的原因有獨到見解: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于此。固謂文學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說固無以易也。(引自《人間詞話》)唐詩之前的古體詩講究語句工整瑰麗,用詞也是佶屈聱牙,簡單來說就是怎么生僻、怎么深奧就怎么來,主要以體現(xiàn)自己的才學為主。出現(xiàn)這種情況其實這并不難理解,當時士子的晉升主要依賴才學、出身以及自己擁有的名氣,諸如漢朝實行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等都是如此。
古體詩之后的近體詩是從初唐開始逐漸興起的,這時候的詩歌開始逐漸走下“神壇”,由上層專屬逐漸擴展到士大夫和普通文人的范圍。隨著唐朝經(jīng)濟的發(fā)展,普通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生活,文明隨之不斷發(fā)展,城市化也開始不斷興起。物質生活的富足促使精神生活開始不斷充盈,普通百姓逐漸成為熱愛詩歌創(chuàng)作的人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詩歌形式進一步世俗化。
歷史的車輪繼續(xù)前進,宋詞自宋朝開始逐漸興盛起來。陳寅恪教授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彼纬瘯r期百姓的精神需求變得更加迫切,再加上自唐朝開始就不斷涌入的各類文化元素,使得詩歌正式與音樂融合在一起,一種能夠唱出來的文體——宋詞出現(xiàn)在歷史長河中。當然,宋詞興起的主要場所為瓦欄勾肆,是民間喜聞樂見的文學展現(xiàn)形式,所以宋詞相對更加活潑、自由一些,世俗化程度更甚。
元代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建立的政權,由于統(tǒng)治者奉行民族壓迫政策,所以一直以來民族對立情緒非常嚴重,而且統(tǒng)治階層腐敗情況嚴重、階級壓迫更嚴重,所以元代社會一直都是動蕩不安,平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宋詞便逐漸進入到高雅文體行列。而具有故事性的新詩歌形式——元曲開始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元曲篇幅可長可短,更加隨性自然。加之很多知識分子的地位逐漸下降,百姓可謂怨聲載道,對于統(tǒng)治階級的痛恨憎惡、對貪污腐敗的抨擊等情愫便都被寄托在文學體裁中加以呈現(xiàn)。營運而生的元曲酣暢明達、直率痛快,同時又能針砭時弊、幽默風趣,所以元曲終得以被廣泛傳唱。[5]
朝代在更迭,歷史在前進,分分合合間中華民族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即鴉片戰(zhàn)爭。隨著社會動蕩不安現(xiàn)狀的發(fā)生,文學體裁自然也隨之改變。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新階級、新思想和社會現(xiàn)狀出現(xiàn)矛盾,先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開始以文字為武器,與統(tǒng)治者和外來入侵這進行斗爭,同時新思潮的出現(xiàn)促使詩歌形式逐漸突破原有清代詩歌形式的牢籠,以直白、自由的形式出現(xiàn)在世人眼中。
從詩歌形式的變遷過程可以看出,詩歌形式的變遷并不是單一的某一個因素造成的。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同的社會背景對人的影響不同,人們用來表現(xiàn)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多有不同。通過前文分析,大致可將詩歌形式的變遷歸結為以下幾個原因。
(1)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經(jīng)濟實力強勁、人們生活富足,生活穩(wěn)定后對精神的最求自然就更加積極。從古體詩與近體詩的整體布局中,與其它體裁的詩歌進行對比后不難看,出無論是押韻也好,還是韻律平仄也罷,人們的要求極高。從創(chuàng)作內容來看人們的精神世界也非常富足。但隋唐之后,社會動蕩較大經(jīng)濟蕭條,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果腹尚且不容易,也就談不上追求精神生活的極致享受了。從后面的詞、曲體裁尤其是元曲,形式隨意、不拘一格,詩歌變成了艱難生活中的精神寄托,而不再是精神享受。
(2)社會文化的發(fā)展
社會文化的發(fā)展也在影響著詩歌的變遷,比如唐朝的經(jīng)濟穩(wěn)步發(fā)展,國力強盛。許多國家的使節(jié)、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都向往來到中國,多元文化的融入帶動文化的繁榮,同時也造就了多元、開放的社會文化。百姓對社會文化的體驗最直接,不同的流行文化、不同的社交習慣以及不同的說話習慣等等,都會對詩歌的表現(xiàn)形式有重要的影響。比如唐朝追求韻律美、元曲追求自由、生活美等。
(3)政治制度的發(fā)展
政治制度對詩歌形式的變遷也有重要影響。還是拿唐朝來說,唐朝國力強盛政治思想開放,周邊多國都會與唐朝有交往,可以說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朝代,在這種背景下,百姓思想也相對開放、美好,詩歌形式自然也講求極致。而宋朝政治氛圍相對寬松,文化管理較為開放。寬松的氣氛造就了宋代詩歌大膽開放,積極昂揚的文風,對宋詞表現(xiàn)形式也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詩歌是傳承了千年的中華文化瑰寶,是高度凝練的文學語言,其形式也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時代變化而不斷變遷,充分展現(xiàn)了各個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特色。古體詩、近體詩、詞、曲以及現(xiàn)代詩,都是每個朝代的精神凝聚,形式雖然不同但都是精神文化的傳承。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并發(fā)揚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