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靈姍
(吉林省琿春市第四中學 吉林琿春 133300)
情感教育應貫穿在語文的知識情境中,滲透到語文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學生的習慣性認知思維著手,由淺入深的探究語文的內涵,讓學生的情感意識逐漸充沛起來,期間教師應主動的構建與學生的溝通橋梁,了解學生的情感狀態(tài),在課堂互動中滿足學生的心理訴求,通過情感教育熏陶學生的心靈,強化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1]
情感展示了人們不同的靈魂,教育的意義不止步于知識本身的理解,而是在于靈魂的鼓舞,喚醒靈魂深處對知識的渴望。學生們之所以在語文的情感問題上,缺乏深入的理解,多是無法在超乎時間與空間的情境下,獲得設身處地的同步感受,教師可據(jù)此營造出較為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情感意識在感官的觸動下迸發(fā)。例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時,對于季節(jié)學生早已經較為熟悉,但他們面對萬物復蘇、春風拂面這樣的情境,就是因為太過于熟悉,而形成了一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受,無法更加透徹的領會其內涵,對于春,學生絲毫感受不到作者的心境,若是只在情感的大門外徘徊不前,那么學生也會認為這篇對于春的描寫不過也是咬文嚼字,教師先讓學生隨意的說一說自己對春天的感受,繼而將文章分別利用“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的直觀形式展示出來,學生此時對于本文的描繪已經有了一個相應的知識統(tǒng)攏認識,教師開放自主的空間,讓學生分享自己收集的有關春的詩詞,將關于春天的描寫,再次細分為盼春、繪春、贊春不同的部分,進而細細的品咂文字的表現(xiàn)形式;“盼望著,盼望著”為什么要說兩遍?感受后面的近和先前的盼字相得益彰的呼應手法,從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等勾勒下,鼓勵學生仿照文章的描繪情境寫一寫自己喜歡的季節(jié)。將本文擬人、比喻的內容提煉出來進行討論,像這樣細致的描繪就應采取精度與聯(lián)想的方式,通過其中一言一語,讓語文的內容在反復的咀嚼下,凸顯其知識韻味。[2]
教師應轉變課堂的角色定位,讓學生意識到課堂上自己才是主人公,積極的參與互動,融入到討論的氛圍中來,通過師生情感的碰撞、文本與思維情感的共鳴,讓知識更加深入人心。例如:教學“最后一課”時,通過課堂上的角色情境扮演,通過師生的合力,準備好文章的情景劇編撰,學生本身就在課堂上學習知識,他們可以想象自己就處于最后一課的背景下,學生們仍舊扮演自己的角色,但已然超乎了空間的制約,他們從和平年代走進戰(zhàn)爭場景中,在角色的劇情推進下,學生從閱讀的旁觀視域到文章的內在世界中,他們真切的體會到最后一課的心情,這種情緒化的轉變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學生有內心而發(fā)產生的體驗是教師滔滔不絕的解讀形式無法達到的,教師可趁機讓學生表述自己的角色思想,讓學生的情感認知更加深刻。[3]
情境融合多媒體的信息技術,引入豐富的圖文意境當中,此時可極大的刺激學生的情緒波動,使得學生徜徉在情境視域下,依據(jù)圖文并茂的場景,產生更多的向往,延伸想象思維獲得思維發(fā)散。例如:教學“新聞兩則”時,教師搜集紀錄片等再現(xiàn)當時的場景,雖然部分的戰(zhàn)爭年代視頻已經遺失,但現(xiàn)代人們在戰(zhàn)爭題材下的創(chuàng)新和填補已經逐漸的完善,教師可搜集較為真實的場景,讓學生對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的艱難險阻形成直觀的印象,對軍人不畏艱險的精神產生共鳴,原本較為枯燥的新聞解說變得更加靈動化,學生甚至想要了解更多的相關情境,相較于利用對話的形式,虛構場景去思考,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經歷經驗,都能夠與學生的情感融合起來,這樣的一番對比下,學生可獲得多層次的領悟。例如:教學“背影”時,教師讓學生找尋文章中給學生留下較為深刻印象的部分,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來闡述感受,學生分別結合點題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分別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表述自己的生活聯(lián)想,文中父親的語言不多,多是利用動作的描寫來闡述父愛的,這一點很容易引發(fā)學生的生活回顧,文中簡短的語言,含義豐富,有離別的愁苦,有對兒子不諳世事險惡的擔心,有對未來的擔憂,有經濟拮據(jù)的難言之隱,這些都可以引發(fā)學生的生活聯(lián)想,通過文中作者幾次無聲的流淚,學生們也回想到自己生活中和父親的相處情境,這種親情的感染力將會使得在理解上更具層次性。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的情感教育,可借助生活案例的聯(lián)想互動,情境的氛圍營造、學生主體意識的激發(fā),環(huán)境的自由化等,構建師生情感交流的空間,讓學生的情感意識更加強烈,遷移知識的情感,在文本的暢想中,累積思維智慧,強化對學生精神意志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