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琴
(江西省新余市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水西逸夫小學 江西新余 338012)
一般來說,作為課堂兩大主體的教師和學生,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性更強。在過往幾千年的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的主導地位更是壓倒性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學生的主體地位慢慢得到體現(xiàn)?,F(xiàn)代教育發(fā)現(xiàn),師生互動更利于課堂教學的健康發(fā)展也更具科學性。而引起互動的最簡單的方式便是提問。[1]
小學語文的教學與其他科目不同,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可以有很多引起學生思考興趣的問題產(chǎn)生。語文不僅僅需要教師傳達給學生們關于課文的思想,更需要學生的自我理解和體會。師生通過提問的方式交流,教師可以及時接收學生反饋的信息,了解到學生的想法,而學生也在互動提問的過程中不斷思考,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2]
適時地提問,有利于暖化教學氛圍,讓學生活躍起來,以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例如,教師在上《三顧茅廬》一課的時候,講到英雄人物諸葛亮,可以適時地問一下學生“關于諸葛亮這個人,你們知道多少”。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對這個耳熟能詳?shù)娜宋飼幸恍┝私?,這個時候教師利用提問來活躍課堂上的氛圍,提高學生的課堂關注度不失為一個好機會。同時,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也能從中收獲到趣味性。小學階段的學生的積極性比較容易被調動,教師在提問中和顏悅色,忍俊不禁,學生們也能夠從中感受到教學的輕松氛圍,從而對課文的興趣提高,也會更積極地參與師生之間的互動,收獲師生之間不言而喻的默契,讓課堂妙趣橫生。[3]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會提出質疑的學生越來越少。有的學生,藏著問題不敢問、沒機會及時問,而玩性較強的小學生,很常見地上完課就把問題扔到了一邊,還有的學生根本不去思考,故而,互動環(huán)節(jié)就會顯得尤為重要。[4]
很多教師拿著參考答案提問,借助參考答案來判斷學生回答的正確性,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學生回答與參考答案不同,那他是不是有自己的想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偏頗。教師對學生的錯誤答案沒有求知欲同學生對學習問題不求甚解是類似的。若是這時候教師對回答有偏頗的學生加以引導,就會很容易地發(fā)現(xiàn)他也是在思考的,同時,是給學生表達看法的一個機會,鼓勵他善于思考。而有時候,參考答案未必是正確的,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回答也值得教師的肯定。
在互動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是很有必要的。課堂上只有教師在提問,那么,整個課堂只有教師的一種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展開質疑,積極地向老師提問,向其他學生提問,那么,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思維。小學階段正是思維可塑性最高的時期,教師鼓勵學生們多多提問,多多思考,對學生也是極為有利的。
而有時候,學生心中的疑問是未成形的,這更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可以通過追問,進而引導他發(fā)問,緊接著表示“這位同學的問題非常好”鼓勵學生們積極地提出自己的疑問。讓課堂互動更為深入。
課本內容很多時候都會與現(xiàn)實有很大的跨度,例如,古詩詞與現(xiàn)實可謂是涇渭分明,有著千百年的代溝,但是,語文源于生活,即便是古詩詞依舊可以回歸到現(xiàn)實生活。與生活相關,師生之間便有了源源不斷的互動話題。例如在上賀知章的《詠柳》的時候,教師可以問問學生們,同學們記得春天的柳樹嗎?學生們集體回答“記得”以后,教師繼續(xù)提問,“你們覺得柳樹是什么樣子的呢?”教師點名幾位學生回答,然后切入詩歌,“我們一起來看看賀知章眼中的柳樹是什么樣子的”,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也可以增加互動,“有誰愿意來讀一讀賀大詩人對柳樹的比喻?”“同學們覺得柳葉和家里面的剪刀像嗎?”過程中配合教師幽默風趣的講解,便能收獲互動不斷的課堂。
顯而易見地,抓住語文教學內容中可以回歸到現(xiàn)實生活的內容,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可以增加與學生們互動的話題。當課文與現(xiàn)實對接之后,教師會發(fā)現(xiàn),課堂很容易活躍起來,語文課在師生互動之下變得生動有趣。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將知識用于生活。[5]
總而言之,師生互動是一種十分靈活地教學方式,它不將教師的教學內容局限于課本,也不將學生的思維范圍局限于課堂。在師生的互動之下,學生可以學到課本以外的更多的知識,思維能力也能夠得到鍛煉。而教育者可以憑借自身的能力,越過中規(guī)中矩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收獲更多滿足與快樂。同樣地,小學語文雖然是單一課程的教學,但它也是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教育者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應更多地著眼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fā)展。相信在廣大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夠探討出更多更實用的課堂互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