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文
(依安縣新發(fā)小學 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500)
基于當今社會對創(chuàng)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大,學校應主動承擔起人才培養(yǎng)的責任。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階段的基礎,對未來人才的培養(yǎng)發(fā)揮著重大影響。小學教師更應意識到自己的職責所在,積極響應課改號召,堅持“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這一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從小形成創(chuàng)新性思維。其實,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并非是空中樓閣,只要教師掌握正確方法,實踐起來并不困難。[1]
恰如托爾斯泰所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欲望?!碑吘古d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課堂上,教師更容易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合適的情境,營造出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氛圍。由此喚起學生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達到促使其自主探究的效果。在這樣一個探究、發(fā)現(xiàn)的環(huán)境里,更能激發(fā)學生對探究的興趣。[2]
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就是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巧設疑問,調(diào)起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比如在教學《赤壁之戰(zhàn)》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提前向?qū)W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曹操的十萬大軍會被劉備和孫權區(qū)區(qū)三萬聯(lián)軍打得落荒而逃?只要問題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就會帶著疑問迫不及待去閱讀課文尋找答案。那么這個方法就成功了。另外,分歧往往是最能調(diào)動積極性的。在語文閱讀中,由于理解角度不同。學生很容易與教師產(chǎn)生不同意見。而且的此時學生往往會急于證明自己的正確性。只要教師抓住時機,就能引導學生在爭辯中自主探究、深入閱讀。以《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當時董存瑞有沒有別的選擇,既能不犧牲自己又能完成任務?正常情況下,學生會持兩種意見。帶著這種分歧,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認識到董存瑞為了革命的勝利必須做這樣的選擇,從而體會到他的偉大精神。如此一來,這篇文章的教學意義也就達到了。
營造和諧、民主與平等的良好氛圍,使每位學生的主體意識都得到尊重,是保障“自主探究”活動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首先,教師必須要相信學生的發(fā)展?jié)摿ΑU_對待學生的錯誤,而不是一味地責怪。還能將其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錯誤中進步。比如,在拼音教學中,教師教完之后,可以指名同學進行拼讀。在這個過程中,會拼讀的同學可以為不會拼讀的同學作出正確示范,不會拼讀的也可以再次學習。這不但有利于知識的鞏固,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其次,教師必須尊重學生。教師應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學生的不同見解。對于正確的理解,教師應毫不吝嗇地表達自己的賞識;對錯誤的思考,教師也要給予鼓勵。經(jīng)常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他們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與信任,有利于樹立學生的信心,讓學生日后能更加地大膽探究、表達自己。同時,教師應將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平等的位置更利于與學生交流和引導學生。教師要打造良師更是益友的形象,盡可能地縮小與學生的差距。例如,多用商量的語氣與學生互動:“誰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大家?”“你的想法真的好棒!”盡量避免使用強制性命令打擊到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用語言鼓勵學生去自主探究。
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首要步驟就是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這里所說的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jīng)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并產(chǎn)生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問題意識對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更要深刻認識這一點,注重引導學生提出疑難,解決疑問?!安粍游哪蛔x書”,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己標出疑難字詞和疑難問題,并在閱讀中嘗試了解作者思路和文字內(nèi)涵,主動去尋找答案。就像在教《灰雀》一文時,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列寧不直接問會說話的小男孩卻要去問不會說話的灰雀?列寧為什么微笑?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在閱讀時會主動思考探索,通過書中文字的描寫,就會發(fā)現(xiàn)列寧愛灰雀更愛小男孩。好奇心更強烈的同學就會繼續(xù)追問:“為什么列寧喜愛小男孩呢?”這樣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學生就會更加主動地閱讀文章去尋找答案。通過層層深入思考,問題一個個得到解決,學生就會豁然開朗,獲得自主探究的樂趣。長時間的鍛煉,可以形成學生的問題意識,遇到問題就會主動去探究思考了。[3]
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生猶如種子,本身具有萌發(fā)生長的機會,只要給他以適宜的培育和護理,就能自然而然地生長成佳果、美疏、好樹好花?!睂W生本身就具有主動探究的潛能,只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環(huán)節(jié),就能幫助他們很好地發(fā)揮。在《將相和》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完全可以設計課本劇表演的環(huán)節(jié)。先將課文中編寫好的課本劇《負荊請罪》拿出來給學生表演,然后讓學生模仿它的格式把《完璧歸趙》或《澠池會見》中的任意一個故事編寫成課本劇。而且要告訴他們,誰的劇本編寫得好就讓誰來表演。這樣簡單的一個很容易就能把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為了豐富劇情,了解人物形象,準確地表演出人物情緒,他們就會反復深入閱讀課文,甚至是上網(wǎng)查詢文獻。教師只是換了種教學模式,就充分利用了學生的求知欲,將原本學生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課堂也因此更加生動有趣。在這個開放的環(huán)節(jié)里,教師引導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學生也更樂意去主動探究學習內(nèi)容。
提高小學質(zhì)量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但簡單概括來說,在小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不難。只要教師能確立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準確目標,把營造自主學習環(huán)境和激發(fā)學生興趣作為基礎,把強化問題意識作為動力,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和自我教育,就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其將來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正是小學教育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