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劍津中學 林艷美
災難總是不期而至。2008年5月12日下午2時18分,巴蜀大地地動山搖,頃刻間,數(shù)以萬計的建筑倒塌,數(shù)以萬計的人魂歸故里,我們來不及悲痛就投入到抗震救災中。一切塵埃落定,繁華的都市,寧靜的山村卻已是一片廢墟。那些失去家園的人們,那些失去親人的孤兒們,他們內心需要承受多大的痛苦與壓力!他們渴望重建家園,渴望有一種精神力量,支撐他們走完人生路。榮程鋼鐵集團董事長張祥青先生與夫人捐款1億元,幫助災區(qū)人民重建家園,建“震不垮的學?!?。災區(qū)的人們有了家園,孩子們有了“震不垮的學?!保敲?,我們教育是不是應該給孩子們一種“震不垮的精神”呢?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定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20世紀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語文教育方面有兩個基本觀點:(一)語文教育的首要任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是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共同承擔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即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二)語文教育,確切地說,是文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的內心世界——道德、修養(yǎng)和美,即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語文的人文性,不僅表現(xiàn)在幾乎包羅人類全部文明的語文內容上,也表現(xiàn)在語文的形式上,并更突出地表現(xiàn)在語文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因此,我們可以毫不含糊地說:語文,就是人學。學語文,就是學做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便成為語文教育的核心內容并伴隨語文活動的始終。給孩子“震不垮的精神”,語文學科應承載較多的任務。
語文之所以能夠承受如此的重任,得益于它自身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語文教學行為不是單純的學校教學行為,語文知識的傳授和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語文人文性的體現(xiàn),單靠老師在學校里“傳道、授業(yè)、解惑”是永遠達不到的。除了課堂教學,課外閱讀、電視媒體、現(xiàn)實生活等都能讓學生體驗到語文,感受到語文,享受到語文??梢哉f,不管是課堂內還是課堂外,學生時時刻刻都能享受到語文精神的熏陶。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指出:“語文是精神的語文,是人的精神家園,語文教育過程,是學生精神享受的過程,是為學生的精神生命鋪墊底子的過程。”那么,什么是“語文精神”?語文精神說到底就是豐富的情感、深厚的人文,就是心靈的感動、思想的震撼。
現(xiàn)在的教師幾乎都是傳統(tǒng)教材教法培養(yǎng)起來的。如今手捧著新教材,所有的老師都會感嘆一聲:“太不一樣了!”這“不一樣”可不同一般。賈平凹說:“文章最重要的是人氣。人氣是生命之氣,是熱的勃勃的生命之氣。人氣是人情、人格、人味、人品,就是人的命運與性格,人的思想和靈魂。好的文章都充滿了這種人氣?!眰鹘y(tǒng)教材不是沒有人氣,而是部分篇章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xiàn)狀,缺乏情境,缺乏體驗,缺乏發(fā)現(xiàn),缺乏文學意味?!独笾γ邸肥莻鹘y(tǒng)教材中非常經典的一篇,文末的有意聯(lián)想與拔高,成為升華主題的典范?!皸钏纺J健币渤蔀楫敃r學生寫作文的模板,學生的作文幾乎千篇一律,毫無個性可言。記得在大學時,孫紹振教授講到楊朔的散文時,就曾戲稱:“……做夢夢見自己變成小蜜蜂,老蜜蜂還差不多……”顯然,孫教授批判的不是“小”還是“老”,而且楊朔散文的政治性太強,給人以矯揉造作之感。
類似于這樣的文章,老教材里還很多。但是,經過幾輪的教改之后,新教材舊貌換新顏,成為中學語文的源頭活水。新教材不僅保留了傳統(tǒng)教材中經典的文章,而且加入了許多“充滿人氣”的好文章。以人教版實驗教材七年級下冊為例,30篇閱讀課文中,有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也有名不見經傳的作者的美文佳篇;有古文古詩詞,也有現(xiàn)代文現(xiàn)代詩;有精讀也有略讀;有必讀也有課外背誦,還有名著導讀;每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更是提供了讓師生都躍躍欲試的舞臺。這種豐富性、多樣性、層次性,為師生提供了一次美妙的精神旅行。正如教材“寫在前面”中所說:“在旅行中,你將追尋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苦難歷程,聆聽《黃河頌》的雄壯旋律,瞻仰‘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光輝形象,欣賞文化藝術的奇光異彩,感受探險英雄的壯志豪情,探索動物世界的無窮奧秘……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課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發(fā)著芳香,讓你盡情享受;一次次綜合性學習,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險,讓你流連忘返?!辈煌赜颦h(huán)境、不同條件層次的師生均能從中獲取充足的營養(yǎng)。
有了這些精神糧食,教師教學可以立足于課本,發(fā)掘其文化內涵,挖掘其情感因素,使教學進入以情感人的境界,讓學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也就能跟學生“大聲朗讀著精彩的詩文,一起陶醉,一起歡呼,或者一起悲傷,一起落淚?!睂W生學到的不僅僅是學校中背熟的東西,而且是“形成了人的內心世界——道德、修養(yǎng)和美”。在以后所經歷的人生考試中,他們會“以自己的行為和活動經受這種考試”。
新的課程標準根據(j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將中小學生的閱讀與鑒賞放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對閱讀的數(shù)量、內容、質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朝花夕拾》《西游記》《童年》《論語》《紅樓夢》《巴黎圣母院》《哈姆萊特》《西廂記》《歌德談話錄》……在語文新課標“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中,我們看到一長串書名。身為帕夫雷什學校的校長,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給他的學生推薦了360多部世界文學名著。他認為課外活動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課外活動是培養(yǎng)青少年的親和力、協(xié)作精神,以及堅強的精神意志的最好場所。這是其他活動無法替代的。在語文課外活動中,最重要的是開展課外閱讀。
古人道:“腹有詩書氣自華?!睍x萬卷,浸潤的不只是筆下文字,還有靈魂。優(yōu)秀課外讀物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學生在閱讀時,不但會讀懂其生動有趣的情節(jié),而且能體味關于愛、友誼、忠誠、勇敢、正直乃至愛國主義等永恒的人類精神,從中獲得巨大的精神力量。這些精神力量會影響他們的人格,甚至能決定他們的一生。在我上一屆的學生中,有一位單親家庭的孩子,他非常喜愛看書,涉獵之廣頗讓人佩服。從網絡小說到文學名著,從《泰戈爾詩集》到《菜根譚》,甚至盧梭的《懺悔錄》都進入了他的視野。正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他有同齡人所沒有的寬容與博愛。他會站出來為所有同學都抱怨的音樂老師說話,勸說同學“要站在老師的角度想問題”。他會同情天底下所有的貧窮的人們,并立下自己的志向:“做一個政府官員,為天底下的所有蒼生謀福”。他總會跑來跟我說看書后的體會,我總是會被他感動。他沒有一般單親子女的孤傲與偏執(zhí),就是因為受到了優(yōu)秀書籍的精神滋養(yǎng)。
文學名著都有濃重的人文主義思想和情懷。這里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心照汗青”,有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這里也有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有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有歐陽修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有陸游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無論是哪一種情感,都會激起學生內心的漣漪,引起他們對人生的思索,從而開啟內心世界,激蕩起品味人生,升華人格的內在欲望。
在金錢至上,精神匱乏的現(xiàn)今社會,常讀、多讀這些人類的精品,無異給予學生精神補品,讓羸弱的精神得到必需的營養(yǎng)滋補,養(yǎng)成濃郁的人文情懷,促進學生獨立、自然地成長。
“看電視一定會耽誤學習”,這在不少家長甚至個別老師的頭腦中,似乎已成為定勢,因而許多學生,尤其是中學生,即使在寒暑假也同樣被控制著不許看電視??梢钥隙ǖ氖?,有些電視節(jié)目或長時間觀看電視對學生是一種傷害,但是有選擇地觀看對其有幫助的電視節(jié)目,無疑對學生是一種促進。
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在語文的各項活動中,有機滲透思想情感教育和審美情趣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觀,就要使他們懂得“真、善、美”的真諦。當然這種審美觀的形成不是輕易靠說教就能培養(yǎng)的。我們可以憑借電視錄像媒體在再現(xiàn)方面的獨有優(yōu)勢,依媒設景,將學生帶入聲情并茂的美境,使他們于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陶冶,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來達到目的。一篇優(yōu)美的電視散文讓學生在美的詩意與哲理中徜徉,一部優(yōu)秀的電視劇讓學生明辨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一檔出色的娛樂節(jié)目讓學生在愉悅和滿足的同時,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觀。
因為許多電視節(jié)目都是在固定的時間播出,所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安排固定的時間,讓學生觀看電視節(jié)目。如具有很高收視率的《百家講壇》,重播都是在中午12:45分,正好吻合學生在家的時間。學生從這里既可以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人世間的是非曲直,真假美丑等,又能了解許多歷史文化知識。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從孝敬、誠信、仁愛、忠恕,這些美德開始講起,又講到《論語》中的管理智慧,再到如何學習人生的大智慧,收看它,學生的內心就會受到一次洗禮。
電視世界可謂是五彩紛呈,其純正的音響效果,標準的普通話,絢麗的色彩,具有動感的畫面,極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更易潛移默化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我們無法也不能拒絕它這一道鮮美的精神菜肴。
生活是廣袤的,是五彩斑斕的,是充滿無限情趣的。但是對于當今的中學生而言,他們的生活則是單調乏味的,暗淡無光的,難以遂意的?!皟牲c一線”的生活,幾近封閉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對生活的感知與體驗只是一知半解。他可能把拜金主義、利己行為、腐敗現(xiàn)象看作生活的原生態(tài),他也可能把叢飛、孟祥斌、李劍英看作生活的全部。如此“鐵屋子”教學,只能把學生訓練成為僵化的考試機器。
作為母語,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用來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要使學生真正扎扎實實地掌握并得心應手地運用語文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須打破語文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近幾年來所倡導的“大語文教育”觀漸漸被語文界所接受,影響也越來越大了。其最根本的一句話是:“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
一切文學作品都是源于生活的,學生的每一篇習作都離不開生活。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的最為緊密。寫作前,教師可以組織活動,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接觸生活,以獲取豐富的第一手材料,充實素材寶庫,促進寫作的內容豐富多彩、題材多種多樣、風格具有顯著特色。曾經有一位教師布置了一項作業(yè):“回家給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腳。”許多一向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孩子,因為有了這次洗腳的機會,才注意到父母的蒼老和憔悴,才體會到父母的艱辛與勞累,才后悔自己平時的無知與蠻橫,才懂得要體諒和關愛父母。正是這樣一次生活體驗,學生們不僅僅有了一篇真情實感的好作文,更重要的是,擁有了一顆寬容、理解、孝順的心靈。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因為生動、鮮活的社會生活,而充滿生機!學生因為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而有了上等精神佐料。正是這些精神佐料,豐富、完善了學生的精神世界。
物欲橫流的社會,利欲熏心的世界,往往導致的是人們“精神的荒漠化”。語文教育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形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春雨般無聲地滋潤著學生的心靈,陶冶著學生的精神,凈化著學生的靈魂,讓學生的精神世界永遠是“百花齊放”的美麗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