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華
(廣東省中山市小欖中學,廣東 中山)
生命是天地萬物間最為可貴的存在,生命教育是生物教學的本質要求,因此,生物教學必須充分地關注生命。教育者將生命教育滲透于生物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學生的生存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讓他們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高中生物學是探討生物科學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學科,主要講述蛋白質、基因等生命本源以及與生命相關的其他知識。生命教育則是以生命活動規(guī)律為前提,把人放在整個生命系統中,幫助學生認識人的生命本質以及人與其他生命之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從生命的視角科學地審視并處理好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推行生命教育有利于實現生命教育的部分目標。
在高中階段,通過生物教學實施生命教育有利于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年齡特點,從而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的理性思維,為學生理性地解讀生命、領悟生命真諦提供基礎。生命教育是一項全面的、系統的教育工程,它貫穿于學生的每一個成長階段;就高中階段而言,生命教育不僅需要以人文教育作支撐,更加需要科學教育保駕護航,因此,充分發(fā)揮生物這一自然學科的載體作用顯得十分必要。高中階段的學生大多處于青春期、逆反期,他們普遍存在精力旺盛、求知欲強、好奇心重等性格特點,在較為沉悶的生物教學中恰當地加入一些生命教育知識,不僅可以為生物課堂增添活潑氣息,還能潛移默化地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理念,讓他們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懂得“正視挫折,珍視生命”。
從生物的繁殖過程可以看出,世界上的每一個生命都來之不易,需要通過一系列的繁殖活動才能產生,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錯,都會中斷生物的繁衍,因此,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生物的繁殖條件入手,讓學生領悟到生命的可貴,從而教會學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敬畏大自然的每一個生物。世間的每一個生物,如花、草、樹木等植物,再如蟲、魚、鳥、獸等動物,以及我們人類自身,都擁有著自己的生存價值,都值得我們敬畏與尊重。通過高中生物《胚胎工程》這一章的教學內容,學生可以了解到,被子植物需要經過開花、傳粉等環(huán)節(jié),并發(fā)生雙受精作用,才能夠形成果實和種子,最終實現繁殖;鳥類需要通過選巢、筑巢、交配、產卵、育雛等環(huán)節(jié)才能實現繁殖。人類的生殖過程則更為復雜,不僅僅需要成熟的精子、卵子的有機結合,而且還需要核、染色體的融合,才能形成一個新的細胞(受精卵);受精卵形成后,經過細胞分裂,才能形成胚胎;胚胎需要在母體的子宮內吸收營養(yǎng)數月,才能得以發(fā)育;并且,精子和卵子的產生、存活、成熟、結合等,都需要諸多內部條件與外部條件作支撐。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生命之不易,高中生物教師還可以對教材內容加以拓展、延伸,如在學習《胚胎工程》這一章時,教師可以布置課后作業(yè),讓學生課后看電影《向日葵》,并簡要地書寫觀后感。只有當學生深切地體會到生命的可貴,他們才會切實做到“愛自己,愛他人,愛世間萬物”。
古人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庇纱丝梢?,珍惜生命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更是我們需要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夠正視生命的真正價值,此處以高中生為例。高中時期,學生的生理、心理都會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如體型變胖、聲音變粗、容易愛慕或嫉妒他人等。因此,高中生物教師應該主動承擔一部分責任,在講解《生物科學與健康》《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等課程內容時,向學生普及相關的生理知識和心理知識,讓學生明白生命的價值不在于人的體型多美、聲音多動聽、學習成績多好,而在于自己做的事是否有意義。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了解自我,以修正自我,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變化以日記的形式加以記錄,從而讓學生清楚地看到自己每一個階段的進步,而不是一味地否定自我。
花終有一日會凋謝,草終有一日會枯萎,人終有一日會老去、死去;生命的產生和消亡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坦然地接受這一事實。他們或因為家人的離世而終身無法釋懷,或因為暫時無法渡過難關而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這都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表現。為了讓學生正視生命的誕生與消亡,教師應該在對《細胞生命歷程》教材內容進行講解時,對人類、動植物等生命消亡知識加以拓展,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死亡的概念,從而讓學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
生命教育屬于全面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與新課標下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不謀而合。因此,高中生物教師應該深入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生命倫理價值理念,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以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