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安軍
(湖北省棗陽市實驗中學)
高效課堂,顧名思義,就是教師教學效率高、學生學習效益高、課堂生成效能高的課堂。建構高效課堂是每一位教師堅持不懈努力的方向。唯有建構了高效的課堂,教育教學工作才能蒸蒸日上。初中化學是一門引領學生初步了解化學知識、掌握化學探究方法的課程。建構高效課堂是提升初中化學課程教學效率的基本途徑。
現(xiàn)階段,部分初中化學教師在建構高效課堂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困境:其一,預習是建構高效課堂的先決條件,然而,由于教師指導不到位,致使學生預習效果不佳;其二,良好的教學方法是建構高效課堂的有力推手,然而,由于教師對教學方法優(yōu)化不到位,致使自身教學方法不當;其三,突破課堂教學難點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然而,由于教師避重就輕,致使課堂教學難點突破不夠。
面對上述困境,竊以為,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建構初中化學高效課堂。
現(xiàn)階段,正處于教育信息化時代,微課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日益廣泛。之所以稱之為微課,是因為它通常只圍繞某一個知識點進行講解,用時大致有10分鐘左右。在初中化學高效課堂建構過程中,由于教師指導不到位,致使學生的預習效果不佳。那么,教師究竟應該如何指導學生有效預習呢?微課在指導學生預習方面可以發(fā)揮讓人意想不到的作用。教師可以在深入挖掘教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潛心制作旨在指引學生預習的微課。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筆者想讓學生通過預習學會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xiàn)象。然而,如果直接讓學生自主去預習,學生存在許多困難。于是,筆者制作了一節(jié)微課,讓學生利用微課去預習。借助微課,學生學會了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xiàn)象。
初中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巧妙地憑借微課的指引,有的放矢地預習了新課內容。如此一來,不僅提升了預習的實效,還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教師的教學方法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教學方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隨著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教育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催生了形形色色的教學方法?;诖?,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緊緊圍繞教材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不斷優(yōu)化自身教學方法。通過不斷優(yōu)化自身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效率自然也會大幅提升,高效課堂也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建構起來。
“愛護水資源”是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為了有效地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筆者巧妙地依托信息技術,優(yōu)化了教學方法。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了一段“水的新生”的配樂詩風景片。學生聽著優(yōu)美的音樂,看著秀美的水畫面對本課內容的學習產(chǎn)生了無限的遐想。
教師依托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不斷優(yōu)化了自身教學方法,對高效課堂的建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對于一節(jié)成功的課來說,不僅能夠夯實課堂教學的重點,還能夠突破課堂教學的難點。針對部分初中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避重就輕、難點突破不夠的現(xiàn)狀,教師必須要高度重視。既然是課堂教學的難點,那么,這部分知識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想要透徹理解、靈活運用是存在一定困難的。
人心齊,泰山移。集體的力量是無法想象的。因此,為了徹底地突破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難點,教師可以在立足教材教學難點的基礎上,引領學生聚焦合作交流。
人教版初中化學“原子的構成”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難點是核電荷數(shù)、核內質子數(shù)和核外電子數(shù)的關系。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筆者用心設計了一項合作學習任務。通過每個學習小組合作完成這些任務,核電荷數(shù)、核內質子數(shù)和核外電子數(shù)之間的關系清晰地顯現(xiàn)出來。
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精誠合作、深入交流,課堂教學的難點被集體的力量輕而易舉地突破了。
那么,初中化學教師建構高效課堂的策略是不是僅限于上述三種方式呢?顯然不是。教師還可以通過精心設計課堂作業(yè)內容等方式建構高效課堂。
總而言之,初中化學教師一定要認清建構初中化學高效課堂的現(xiàn)實障礙,始終立足教材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教學輔助手段,通過提升學生預習實效、優(yōu)化教師教學方法以及突破課堂教學難點等方式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進而建構初中化學高效課堂。在建構初中化學高效課堂的過程中,上述方式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
我們相信,在初中化學教師的不懈努力和不斷探尋中,建構高效課堂的方式會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初中化學高效課堂的建構將會成為一種常態(tài)。
參考文獻:
[1]楊浩.淺議初中化學高效課堂的建構策略[J].數(shù)理化學習(教育理論版),2016(10):37.
[2]陳玉喜.構建初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的策略淺談[J].魅力中國,2017(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