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 西洋參的藥用價值極高,種植的經(jīng)濟效益很好?;诖?,對西洋參的特征特性及價值進行了簡單的總結(jié),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西洋參林下種植技術(shù),包括林地的選擇及整地、播種、移栽、林下管理等,為提高西洋參的種植效益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 西洋參;特征特性;林下種植
中圖分類號:S567.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3.026
西洋參(Panax quinquefolius)屬于人參屬草本植物,多年生,又有西洋人參、洋參、花旗參等名稱,原產(chǎn)于美國、加拿大。20世紀40年代,我國從加拿大引種西洋參種植未成功,70年代后又陸續(xù)從美國引種過幾次,在吉林、貴州、黑龍江、安徽等省栽培獲得了成功。西洋參可用于補氣養(yǎng)陰、保護心血管系統(tǒng)、提高身體免疫力、降火等[1-4],經(jīng)濟價值可觀,因此多年來過度采挖現(xiàn)象猖獗,急需研究出一種先進使用的西洋參高效種植技術(shù)。林下種植西洋參是近幾年我國北方地區(qū)應(yīng)用較為廣泛的技術(shù),不僅可以減少農(nóng)藥、化肥的施用量,還可以有效彌補常規(guī)西洋參種植中的營養(yǎng)元素缺乏的不足、降低搭建大棚的成本、節(jié)省物資投入等,綜合效益明顯。
1 西洋參的特征特性及價值
西洋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為肉質(zhì),其形狀有橢圓形和紡錘形,外皮表面呈淺黃色,較細致光滑,生長茂盛,斷面的紋理具有菊花狀。西洋參的味道較苦;莖的長約25 cm,為圓柱形,稍有棱,有條紋縱向分布[5-8]。西洋參的漿果形狀為扁圓形,呈對狀分布,成熟后的顏色為鮮紅;花期、果實成熟期分別為7月、9月。
西洋參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在增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補肺降火等方面均有較好的效果,因此種植的經(jīng)濟效益可觀。目前,市場上對西洋參的需求量很大,據(jù)21世紀初的統(tǒng)計資料,當時我國每年進口西洋參的總量超過300 t,折合2 000萬美元以上[9]。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身體的保健,具有較好醫(yī)療保健效果的西洋參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市場上的需求量逐漸增加。據(jù)估計,我國每年對西洋參的需求量至少在500 t,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對西洋參的利用也從單一的肉根轉(zhuǎn)為對其葉、果等地上部分都進行充分的利用,其均含有一定的人參皂苷,可以開發(fā)成高級補品、飲料、化妝品等[10-12]。在市場發(fā)展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態(tài)勢下,西洋參綜合利用的前景非常廣闊,發(fā)展林下種植大有可為。
2 西洋參林下種植技術(shù)
2.1 林地選擇及整地
種植西洋參的林地要求樹齡超過20年,樹種為栗樹、松樹、核桃樹、柞樹等均可。西洋參為喜蔭植物,在沒有陽光直射的區(qū)域生長好,因此林下還要保留一些灌木、草本植物等起到雙層遮陰的效果,保證郁閉度為0.8左右[13]。在我國熱帶地區(qū),適宜種植在高崗的山地區(qū)域,或者是土質(zhì)較好的農(nóng)田,其腐殖質(zhì)層一般較厚、具有微酸性、土壤濕潤、且周圍的灌溉條件適宜,能夠方便排水的山坡地為好。土壤中肥沃、有機質(zhì)含量高、土質(zhì)疏松;透水性好、土壤略呈酸性;坡度低于30°。
林地確定好位置,在種植前一年的4—5月開始深翻,不能現(xiàn)種現(xiàn)翻,種植的深度不宜過深,深在20 cm左右為佳,熟化后的土壤能夠給作物提供充足的養(yǎng)料。閑置1年以后再翻耕一次,篩除石塊等雜物,每1 m2土壤拌以50%多菌靈8 g、腐熟廄肥2~3 kg、骨粉1 kg或過磷酸鈣2 kg,施入土中作基肥。然后,淺耕1次,整平耙細,做成寬1.2 m、深20 cm的高畦,作業(yè)道寬80~100 cm,以利排水、空氣流通和接受散射光。種植前要先清理,1)順著風向放線,打出寬度1.5 m左右的床面,床面之間一定要預留50 cm寬度的作業(yè)間隙。2)打順水溝。根據(jù)林地的走勢等情況,每隔30~50 m打1條順水溝,以便及時將水排到自然溝內(nèi),避免流水對林下西洋參產(chǎn)生過多的沖刷。3)淺刨。在確定不對原土層破壞的基礎(chǔ)上淺刨地,除去多年生的小灌木、惡性雜草等,并將其清理出林間。
2.2 選種
于9月上中旬采集3~4年生成熟種子,搓去果肉,搓洗干凈,攤開晾干,裝入袋內(nèi)或木箱內(nèi),置室內(nèi)常溫下(室溫為13~26 ℃)干藏8~9個月。于翌年5月下旬前砂藏處理,先將種子用清水浸泡2~3 d,經(jīng)常換水,把漂浮水面的癟粒撈去,沉入水底的飽滿種子撈出,與種子量2~3倍的清潔濕沙拌勻,裝入木箱,埋于室外樹林下挖的窖內(nèi),上蓋厚20 cm細土,高出地面,窯頂呈龜背形,上蓋落葉或樹枝,以防雨水沖刷。通過砂藏使種子完成生理后熟,播后出苗率較高。
2.3 林下播種
播種在春季或秋季進行效果最好。先開好播種穴,寬為6~8 cm,穴深8 cm左右,穴與穴的距離15 cm左右,穴里摻入活黃土,提前做好消毒,每穴播種子2粒,播種的深度約3 cm。每1 hm2播種量控制在45~60 kg,6~8年即可成熟。
2.4 移植
經(jīng)過播種后生長的西洋參苗,需要培育兩年才能出圃定植,定植的時期以春節(jié)過后,大地萬物復蘇時為最佳時間,不宜過晚,最遲時間也要5月1日前。定植還可選在深秋時節(jié),相較以春季定植為優(yōu)先選擇。栽參前1 d開始挖參苗,邊起邊栽。栽時,按參苗大小分級,分別栽種,按行株距25 cm×12.5 cm?,F(xiàn)多采用斜栽法,即栽植溝與地面保持40°~45°的斜度,栽時芽胞向上,根部在溝內(nèi)舒展,覆土厚5 cm左右,畦面覆蓋4~5 cm樹葉或短節(jié)麥草(長5~8 cm),或加蓋3 cm厚的鋸木屑,以保護參苗安全越冬和防止雜草滋生。于9月中旬或下旬從小苗中挑選長勢健壯、根系發(fā)達的西洋參苗移栽到林下。移栽時,提前開好移栽穴,直徑、深分別為12 cm、10 cm,圓形,拌入適量的活黃土,穴距控制在3 cm左右。移栽之前先將穴土開1條小溝(深6 cm左右),然后放入1塊薄薄的石片,以將西洋參苗的主體襯托住,然后放入西洋參苗,結(jié)合其形態(tài)覆蓋上1層活黃土(比原地面高5 cm)。之后再取厚5 cm的樹葉蓋上,以蓄水保墑。切記,當天起的西洋參苗一定要當天全部移栽完。為了促使西洋參移栽后根系的生長,移栽前可先將花蕾摘除。endprint
2.5 搭棚
西洋參生性喜陰,應(yīng)避免有陽光直射,所以在人工栽培過程中,應(yīng)該架設(shè)遮陰棚。架棚的適宜時間為春末夏初,開始架棚時應(yīng)該同時撤掉畦面上的覆蓋物。棚架的形式呈多樣化,一般以弓形棚和平頂棚為主,單透棚和雙透棚為輔,做到因地制宜。采用雙透大棚,主柱總長2.2 m,四邊主柱1.9 m,柱間縱距視順桿長度而定。橫桿長2.4 m,先用鐵絲綁好橫桿,再在橫桿上各畦放3根順桿并用鐵絲固定,順桿上放遮蔭的草簾子,四周用玉米秸稈等夾成擋風障。簾子透光度視參齡而定,1~2年透光度15%~20%,3~4年透光度30%~35%。此外,在初夏時節(jié),在西洋參苗剛出土前更需要架設(shè)棚遮棚,以免在出苗后再架設(shè)遮陰棚,期間幼莖被太陽灼傷。
2.6 林下管理
2.6.1 松土除草
一般每年要除草4次。在拆掉覆蓋物時宜進行頭一次除草,第二次在夏初,第三次除草在盛夏,松土宜淺不宜深,最后一次在霜凍前進行,這次除草適宜加深。
2.6.2 灌溉
西洋參生長離不開充足的水分。在西洋參生育期內(nèi)保持土壤含水量在接近一般重量,除雨水外,也可噴灌補水,使西洋參得到滿足需要的水分。在生長前期和后期對水分要求不高,此時土壤中含水量在20%~30%即可。
2.6.3 覆蓋
時間在夏末秋初,為避免陽光直射,在作業(yè)道空間及畦面上要覆蓋腐熟的落葉、稻草及鋸木屑等。尤其要蓋上一層厚厚的落葉,冬季既可以保暖防寒,夏季又可以防止水分蒸發(fā),避免棚內(nèi)和畦面溫度過高,對西洋參生長極為有利。
2.6.4 留種疏花
西洋參良種要從3年生苗開始留種,4年生苗可留一半疏一半。除留種地以外,于西洋參初花期剪除花序,使養(yǎng)分集中于根部生長。
2.6.5 施肥
6—8月為西洋參生長旺盛時期,用2%過磷酸鈣溶液或0.3%磷酸二氫鉀溶液或0.3%尿素液肥,于10:00前或15:00后進行根外追肥,增產(chǎn)效果顯著。6月、7月、8月每月一次,以上3種液肥可以交替使用。每年10—11月于地上莖葉枯萎時,在株間開溝重施冬肥,每1 m2施入由腐熟廄肥2.5 kg、骨粉0.5 kg、復合肥0.05 kg,3種肥料混拌均勻的復合肥,撒入溝內(nèi),施后用細土蓋肥。這次冬肥可結(jié)合覆蓋防寒土進行。
2.6.6 病蟲害
林下西洋參種植過程中經(jīng)常會發(fā)生病蟲草鼠害。病害包括斑點病、立枯病、葉銹病等,蟲害包括螟蟲、地老虎、螻蛄等。病蟲害的防治上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為輔的原則,在管理時加強肥水的調(diào)控,促使西洋參長勢健壯,提高對各種病害的抵抗力。及時疏松土壤,為西洋參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一旦發(fā)生病蟲害,可針對病情實施藥劑防治;對于林間常發(fā)的鼠害等,在隱蔽的場所設(shè)置誘鼠夾、地箭等,可有效地捕殺鼠類。西洋參忌澇,因此在雨水集中的季節(jié)要做好林間排水工作,提前將排水溝清理好,確保排水暢通。西洋參喜陰,因此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實施打陽:用棍子輕輕地壓倒西洋參的莖稈,讓其葉片的背面對著陽光,避免陽光的直射。
2.6.7 采收
一般生長4年收獲,為了繁殖種子,有時5年收獲。
收獲時間在10月下旬,莖葉變黃時開始收獲。采挖時力求保持根形完整,把泥土抖落掉,放在室內(nèi)分級,有時把小的幼參挑出來再栽一茬。
參考文獻:
[1] 戴任,袁興勝,蔡志彪,等.林下西洋參種植方法[P].中國:CN103098636A,2013-05-15.
[2] 許世泉.西洋參栽培技術(shù)[J].特種經(jīng)濟動植物,2000,3(3):25.
[3] 王威,劉財,隋國雙.萬畝林下西洋參種植項目分析[J].神州,2012(3):415-416.
[4] 楊志偉,楊立群,欒喜紅.黑龍江省林下野山參栽培技術(shù)[J].中國林副特產(chǎn),2013(1):48-49.
[5] 馬東,劉夢,李超英,等.乳劑對人參有效成分透皮吸收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23):23-24.
[6] 黃順之,于志霞,鞠在華,等.西洋參標準化栽培技術(shù)[J].中國農(nóng)技推廣,2009(6):42-44.
[7] 黃偉勛,宋文耆.國內(nèi)山參市場中山參的種類特征及鑒別體會[J].中藥材,2006(9):18-19.
[8] 楊青賢,唐正亮,于愛霞,等.西洋參農(nóng)田栽培高產(chǎn)技術(shù)[J].種子世界,2003(10):32-33.
[9] 馬樹慶,梁洪海.長白山區(qū)人參栽培氣候生態(tài)適應(yīng)性及其分布的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1991(1):36-37.
[10] 雷必武,李忠林,馬憲龍,等.珍珠疙瘩形態(tài)特征和排列可鑒別山參與園參[J].中醫(yī)藥學報,1993(3):47-48.
[11] 畢伯鈞.人參氣候生態(tài)及適宜栽培地選擇的研究[J].植物生態(tài)學與地植物學叢刊,1985(2):55-56.
[12] 王榮生.人參種子床土自然催芽研究[J].中藥材,1987(5):9-10.
[13] 郝春明.罕見的大山參[J].中藥材科技,1981(4):25-27.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