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賢發(fā) 陳莎莎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蔽覈Z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蔽鞑刈鳛橹腥A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學習和生活的必要和必然。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培養(yǎng)西藏學生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提升漢語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閱讀教學中,言語對象除了文字外,還包括標點符號。和文字一樣,標點也是作者表情達意的載體之一。在很多課文里,某些情境、某些文字難以言說的意思和情感,標點可以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語感時決不能忽視標點的存在。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中第二自然段,作者曾問女房東:你這樣養(yǎng)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wǎn)爾一笑,說:“正是這樣!”我們來看看這個教學片斷。
PPT出示:她莞(wǎn)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指名學生讀,語速較快。
師:讀好這一句話,請注意句中的標點符號。誰再來讀一讀。
指名讀
師:關注標點符號,有停頓,讀出變化,有進步。正是這樣,后面是感嘆號,能否換成句號?
生:不行,感嘆號的語氣更強烈。
生:感嘆號,表現(xiàn)出房東不一樣的感情。
師:什么樣的感情?
生:當作者問她:你這樣養(yǎng)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她的回答,用上感嘆號——正是這樣!語氣里有一種自豪、高興、驕傲的情感。
師:我們也要把感嘆號所包含的自豪、高興、驕傲的感情讀出來,請你讀。
生讀的很有感情。
一個感嘆號,讀出了層次,讀出了情感,讀出了滋味。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關注標點符號是重要的一環(huán)。一是停頓,讀書更有節(jié)奏;二是語氣,讀書更有情感。本教學片斷中,老師不僅善于挖掘標點符號所表現(xiàn)的語氣,而且引導學生體會語氣背后所隱藏的情感。這樣的朗讀訓練,能看到細節(jié),能看到效果。
在有關培養(yǎng)語感的文章里,幾乎無一例外提到了聯(lián)想、想象。為什么運用聯(lián)想、想象培養(yǎng)語感呢?心理學認為,聯(lián)想和想象有助于豐富語感心理結構中的情境結構,它是通過調(diào)動或激發(fā)情境結構而使語感形成和運作。在教學中,如何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培養(yǎng)語感?我們通過古詩《芙蓉樓送辛漸》教學的片段,來做一個了解。
學習“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這兩句詩。
師:“好詩亦詩亦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遍]上眼睛,請聽老師范讀這兩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
師范讀
生:寒雨連江,讓我想到了煙雨蒙蒙的江面。
生:一大早,詩人王昌齡就來送別好友辛漸,對面的楚山也顯得孤單。
生:夜里帶著寒意的雨籠罩著江面,詩人清早來送好友。說明詩人昨晚就沒有睡好,和友人是難舍難分的場面。
師:請你把想象到的畫面通過你的朗讀讀出來。
生:學生有感情朗讀。
師:楚山,是一座山,并不會感到孤獨。詩人為什么寫楚山孤,你們由這個孤字,想到了什么?
生:表面上看,詩人在芙蓉樓送別好友,對面的楚山孤孤單單地立在哪里。實際上襯托出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那份孤獨。
生:很多詩中也有一個孤,比方說“孤舟蓑笠翁”、“大漠孤煙直”、“孤帆遠影碧空盡”等,總給人一種凄涼、悲傷的感覺。
師:你走進了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帶著你的情感讀這兩句。
生讀
古詩中的文字較少,讀起來看似簡單,實則很難。一方面,古詩的背景離現(xiàn)在較遠。另一方面,讀出詩的意境,讀出畫面感,不容易。真正讀出古詩的味道,讀出古詩的韻味,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大有裨益。此處,教師通過范讀,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這是讀的基礎。通過想象畫面,基本理解了詩句的含義,為朗讀設定了合理的情感基調(diào)。抓住一個“孤”讓學生想象開來,想到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想到其他詩句中的“孤”字,再帶著這些體會、情感來朗讀,學生讀書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教學效果不一樣,語感的培養(yǎng)得到真落實。
有些課文,離學生的生活年代久遠,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讀起來也很生澀,感情朗讀更是奢求。在閱讀教學中,抓住關鍵的語段,通過補充知識,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通過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锻甑男』ü贰?,是著名作家肖復興的作品,文中對小花狗的描述,是這樣一段話:黑白相間的小狗,脖子上系一條紅綢子,綢子上掛著一個小鈴鐺,風一吹,鈴鐺不住地響,小花狗就像活了一樣。學生抓住描寫顏色、聲音的詞語來體會,朗讀,也是無法體會到作者愛之心切的情感,最后才想到要偷這只小花狗。執(zhí)教老師通過補充知識:
(1)在作者的自傳中,我讀到了這段文字:解放前,肖復興的父親從老家滄州來到北京,1947年,長子肖復興出生,一家人在北京城南的打磨廠街居住。
(2)在作者的散文《那個承載了我苦難童年的照相館》寫到:那是1952年,生母去世后,姐姐為了擔起家庭的重擔,遠走內(nèi)蒙古去修鐵路,臨走的時候,帶著我們到聯(lián)友照了一張照片。那一年,我5歲,弟弟2歲,姐姐不到17歲。
這兩點的補充,了解到了當時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生活環(huán)境,學生理解起來,朗讀起來,更有字詞感,語句感,而后不斷地朗讀,不斷地反饋練習,學生能站在作者的角度,更能體會作者對小花狗情有獨鐘,愛之心切的情緒體驗,學生讀起來更能表現(xiàn)喜愛之情。背景知識的補充為學生的理解架設了橋梁,為朗讀增添了色彩,更是在朗讀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
葉圣陶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鄙铙w驗是一種非言語實踐,它包括生活知識經(jīng)驗、自然風物知識和人生社會知識經(jīng)驗等體驗,沒有這種體驗,語感培養(yǎng)是蒼白的,語感培養(yǎng)就會重蹈死讀書,讀死書的覆轍。
《游園不值》第一課時教學片段
師:“蒼苔”是什么意思?誰在生活中留意過?
生:我知道蒼苔是一種綠色的植物。
生:我還知道它生活在陰暗的地方,姥姥家住在鄉(xiāng)下,我在墻角下看見過。
師:空氣潮濕的時候,春雨過后它就會貼著地皮長出來。所以蒼就是綠,苔就是貼著地皮生長的
生:——青苔。
師: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我覺得春天的時候,它的生命力很旺盛。
師:你發(fā)現(xiàn)就這么普通的小植物,它卻將生命的春天喚醒了。你會這樣感慨:——應憐屐齒印蒼苔(生讀)
生讀得很有感情
師:誰來為他的朗讀做評價?
生:我覺得他把蒼苔讀得很長,我仿佛感受到蔓延的一種綠綠的美。
師:確實好美啊!讓我們把這種喚醒春天的淡綠之美再來讀一讀。
生:齊讀。
古詩教學中,抓住一個詞語“蒼苔”,喚醒學生的生活認知,鏈接學生的語感的理解。讀出一種美,讀出一種畫面。在小學生的眼里,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是他們的全部。特別是校園生活,更能激發(fā)學生語言感知能力的發(fā)展。讓學生在生活中建立對語感的積累,加強與生活的聯(lián)系,用學生的感官去體驗,去體會,促進語言經(jīng)驗、知識向語言能力轉(zhuǎn)化,從而形成語言直覺,促進語感的培養(yǎng)。
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重要形式,無論是閱讀常規(guī)課還是比賽課,引導學生讀好書,營造書聲朗朗的環(huán)境,是漢語老師不懈的追求。指導朗讀時,教師應該把握好兩個問題:一是朗讀的訓練要有層次。一遍又一遍的目的,一遍又一遍的效果。二是朗讀的形式要多樣。例如文辭優(yōu)美的文字,可以配上音樂和畫面,再用聲音傳遞美感;啟迪思考的文字,可以請一位學生來讀,其他學生靜靜地聽讀思索;學角色朗讀凸顯人物個性,可以使學生置身于文字所描繪的情境之中;整體讀,增強氣勢,引起感情的共鳴;男女生分別讀,抑揚頓挫,錯落有致……當學生全身投入到朗讀中,是感悟文章作者的深切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語感。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具體指導學生朗讀的意識,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朗讀的進步中,語感的形成才能得到彰顯。
上海特級教師朱煜執(zhí)教《將相和》教學片斷
PPT:藺相如忽地站了起來,聲色俱厲地說:“你我現(xiàn)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應,我就和你拼了?!?/p>
師:愿意讀的同學站起來,我們先來感受當時的氣氛,就會讀的更好。古人穿的衣服都非常寬大,所以站起來的時候,有一股風,甚至有響聲,忽地一聲。請坐,我一說藺相如,你們就忽地站起來。
師:藺相如
生:(學生忽地站起來)“你我現(xiàn)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應,我就和你拼了?!?/p>
師:忽地站起來,不要跺腳,請坐,我們再來一次。藺相如
生:(忽地站起來,有整齊的響聲)齊讀:“你我現(xiàn)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應,我就和你拼了?!?/p>
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不能走過場,才能看到實實在在的教學效果。在這個片段中,朱老師抓住關鍵詞語“忽地”來指導朗讀,學生站起來,體驗發(fā)出聲音的原因,從而感受當時緊張的氣氛,以及藺相如堅決的態(tài)度,果敢的精神。就這一個詞,營造當時的真實情境,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學生樹立了語言文字的形象感,學生整齊的朗讀,把人物當時的語氣,情緒都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聽課教師也是拍案叫絕。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學生的語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只要我們始終以學生為本,遵循漢語語感形成規(guī)律,引領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良好的語感就一定會得以形成和發(fā)展。